●王繼穎
北京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的四合院,是老舍生前最后一處居所。正房內,客廳最寬敞,其次是老舍夫人的臥室兼畫室;東西廂房是廚房餐廳和女兒們的臥室;正房和西廂房間窄小陰暗的耳房,是老舍的臥室兼書房。如今,這些房間是老舍生平創(chuàng)作經歷和室內生活原狀展廳。循著墻上的文字和圖片,不知不覺,就能走近人民藝術家老舍的人生。
清末的北京,胡同雜院小平房里,瘦弱的母親,壓抑著丈夫陣亡的痛苦,用血汗灌養(yǎng)小兒舒慶春凍餓失怙的童年。得世交劉壽綿資助,慶春入了私塾。后來,他考上北京師范學校,1918年畢業(yè),從北京到天津,歷任小學校長、勸學員、中學教員,飽經生活和社會的歷練。
1921年,懷著文藝報國的念頭,慶春在《海外新聲》雜志發(fā)表《她的失敗》,署名舍予。這篇白話小小說,僅有700字,是老舍最早的一篇作品。
1924年,慶春赴倫敦做華語講師。忙碌工作之余,閱讀的大量優(yōu)秀西方文學作品,潤養(yǎng)了他創(chuàng)作的筆力。描寫市民生活的諷刺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陸續(xù)在《小說月報》發(fā)表,署名“老舍”。流暢的白話文、幽默的風格和現(xiàn)實主義的刻畫,讓文壇開始注目“老舍”。
1929年回國途中因旅費不足到新加坡做中學教師的短暫時日,1930年開始到濟南、青島任大學教授的七年,老舍都沒停下創(chuàng)作的筆。描述軍閥混戰(zhàn)時期人力車夫悲慘命運的長篇杰作,小說《駱駝祥子》,就誕生于他任教青島時?!暗教?,我老拿著我的筆……”抗日時期,老舍只身南下,以筆為槍,轉戰(zhàn)川鄂,冒著敵人的炮火,寫下300多篇抗戰(zhàn)作品,進行抗戰(zhàn)宣傳,推動抗戰(zhàn)文藝發(fā)展。
1946年3月應邀赴美,1949年12月歸國,1950年初買下這座小四合院。老舍從小體弱,幾十年傷病不斷,搬進四合院,兼任中國文聯(lián)、北京市文聯(lián)主席等數職,工作繁雜,坐骨神經痛纏身。腿病不能久坐,他養(yǎng)花調節(jié),“寫一會兒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寫一會兒,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環(huán),不僅“有益身心,勝于吃藥”,將小院侍弄得花色繽紛、花香四溢,更將文學花田侍弄得好花常開、四時果鮮,寫下《龍須溝》《茶館》《正紅旗下》等話劇和長篇小說名作,以及《養(yǎng)花》《貓》《草原》等優(yōu)秀散文。
“我是文藝界的一名小卒,十幾年來日日夜夜操練在書桌上與小凳之間,筆是槍,把熱血灑在紙上??梢宰园恋牡胤?,只是我的勤苦……”從1921年發(fā)表處女作到1966年沉入太平湖,40多年的時光,老舍的筆,一直在忙碌的縫隙里勤苦創(chuàng)作。筆是槍,更是犁鏵。老舍每到一處,便用筆辟一片田園。多么貧瘠的土地,他筆下的文字,都能蔥蘢生長,蔚然花開,累累掛果。老舍的筆,始終沿著民族和民眾的命脈耕耘,觸動著讀者赤誠的心跳。
他筆下的繁花,如小院曾經的繁花,飄散著深沉的愛的香氣。于國,于民,甚至于花草貓魚,他都傾注了真摯的關切。創(chuàng)作時,貓躍上書桌,弄臟稿紙,他不惱;小憩時,他抱貓入懷,像慈和的父親愛撫著孩子。細心的關愛、細致的觀察、細膩的描寫,讓《貓》成為語文教材中的經典。
他筆下的碩果,凝聚了勤苦不息的努力、質樸謙遜的氣質、溫良敦厚的品格,讓人聯(lián)想到大寨梯田成熟的谷子,沉甸甸的谷穗,彎向土地。金黃的谷粒,是糧食,是良種。散文《宗月大師》便是尋常一穗。平實的文字,娓娓回憶了劉壽綿大叔資助他入學讀書,一生行善惠及眾人的經歷?!八k貧兒學校,我去作義務教師。他施舍糧米,我去幫忙調查及散放?!薄皼]有他,我也許一輩子也不會入學讀書。沒有他,我也許永遠想不起幫助別人有什么樂趣與意義?!迸c樂善好施的劉大叔相輝映,老舍從善的細節(jié)、感恩的情懷,何嘗不是一粒粒飽滿的谷子?靜靜讀來,既可得精神飽暖,又可得靈魂向上的種子。
為觀覽之便,老舍侍弄的花草,早已移出四合院。老舍筆耕的“花田”“谷地”,卻永遠有花香谷香,綿延四溢。老舍先生并未離去,他仍坐在窄小的書房內,握一支筆,日日夜夜,耕耘不息。凝神聆聽筆尖觸及稿紙的沙沙輕響,默然與他進行一番心靈對話,可以帶走一縷精神的花香,或者一穗靈魂的谷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