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準,江 維,農好瑾,賀昌海
(1.武漢大學 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湖北 武漢 430072;2.廣西南寧水利電力設計院,廣西 南寧 530001)
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施工導截流工程是貫穿施工全過程的臨時性工程。施工導截流數(shù)值模擬早期借鑒了河道數(shù)值模擬的研究成果,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二維數(shù)值模擬逐漸成熟,并應用于三峽、向家壩等實際工程[1-7]。近10年以來,隨著紊流模型理論的完善和大型商業(yè)計算等軟件的發(fā)展,利用三維數(shù)值模擬方法分析水流的方法廣泛使用[8-11],施工導截流等實際工程也不例外。例如,李揚等[12]用三維數(shù)值模擬方法,計算了施工導流期間河道水流流場,為圍堰布置提供了解決方案。張亮等[13]基于三維數(shù)學模型,模擬了施工期導流洞涌水量,為施工及防滲排水的方案制定提供參考。賀昌海等[14]利用三維數(shù)值模擬和物理模型試驗對白鶴灘水電站分流擋渣堤體型進行了優(yōu)化。劉文等[15]考慮導流泄水建筑物的摻氣特性,對某實際工程導流整體流場進行了三維數(shù)值模擬,并與物理模型試驗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到了較合理的結果。本文以邕寧水利樞紐工程為研究對象,在物理模型的基礎上,利用三維數(shù)值模擬方法對其一期臨時土石圍堰的合龍位置、施工期通航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實際意義。
邕寧水利樞紐工程位于南寧市邕江河段下游,青秀區(qū)仙葫開發(fā)區(qū)牛灣半島處,隸屬邕江干流。工程主要任務是改善城市環(huán)境、水景觀和航運,兼顧發(fā)電及其它。工程正常蓄水位67 m,總庫容7.1億m3,屬大型水庫,電站裝機容量57.6 MW(6×9.6 MW),多年平均發(fā)電量2.206×108kW·h。
樞紐位于西津水電站庫區(qū)內,枯水季節(jié)水位降落不明顯,枯水期河床水位較深,一般水深達12 m~15 m,水面寬230 m~280 m。工程施工采用兩段叁期的導流方式,其中一期臨時土石圍堰由上下游橫堰、縱堰和裹頭組成(見圖1、圖2),擋水時段11月15日—次年4月15日,設計擋水流量為枯水期10年一遇3 010 m3/s。臨時圍堰全長981.90 m,上游圍堰、縱向圍堰和下游圍堰的堰頂高程分別為66.40 m、66.40 m~66.20 m和66.20 m。堰頂寬7.0 m,預設2.2 m馬道。最大底寬79.2 m,迎、背水面邊坡均為1∶2。迎水面堰面拋石護坡,堰腳采用1 m厚鋼筋石籠護面,背水面堰面不做防護[12-15]。
邕江為常年通航河流,航道等級為Ⅱ級,樞紐船閘最大通航船舶噸位為2 000 t級船舶(隊)。施工期必須考慮通航問題,航運部門要求施工期臨時圍堰按Ⅲ級航道標準開通。
圖1 一期臨時土石圍堰布置方案
圖2 一期臨時土石圍堰橫斷面圖
利用CATIA建立了1∶1的河道三維模型(見圖3),在此基礎上分別建立了一期臨時圍堰靠上游合龍、中間合龍、靠下游合龍以及全合龍四種幾何模型。
圖3 河道三維模型
本工程河道蜿蜒曲折,兩岸階地發(fā)育,地形略有起伏,故采用RNGκ-ε模型。模型控制方程如下:
連續(xù)方程:
(1)
動量方程:
(2)
紊動能κ方程:
(3)
紊動能耗散率方程:
(4)
控制方程的離散采用交錯矩形網格的有限差分法,水流自由表面追蹤采用TruVOF方法,壓力速度分離式解法采用極小殘差算法GMRES算法。
計算范圍:上游0+1250 m至下游0-575 m。
計算網格:采用縱橫比1的均勻立方體結構化網格(笛卡爾網格),總體包含3個網格塊(見圖4),立方體網格單元邊長設為2 m,網格總數(shù)量約2 000萬個。
圖4 計算區(qū)域網格剖分
邊界條件:網格塊A的xmin邊界設置為流量邊界,結合上游水面高程和流量確定流速。網格塊C的ymin邊界設置為壓力邊界,并確定下游水面高程。A、B、C網格塊的zmin邊界均設置為無滑移壁面邊界,zmax為自由液面,設置為壓力邊界,壓強取0。其它邊界均保留對稱邊界的默認設置。
計算工況參見表1。
數(shù)值模擬結果處理:采用FLOW3D自帶的后處理模塊實現(xiàn)。
表1 數(shù)值模擬工況
物理模型為長度比尺1∶70的正態(tài)模型。模型制作范圍:上游壩軸線以上約1 000 m,下游壩軸線以下約1 000 m,總長約2 000 m。模型范圍內能保證水流與上、下游平穩(wěn)銜接。模型河床地形按1∶1 000地形圖進行制作,模型上間隔0.5 m取一個控制斷面,局部地形變化較大處另加密控制。
針對工況1和工況4進行了模型試驗,試驗結果與計算結果對比如下。
(1) 束窄河床流態(tài)。工況1、工況4的模型試驗流態(tài)照片和數(shù)值模擬流態(tài)云圖如圖5、圖6所示。對比二者可知,束窄河床整體水流流態(tài)平順,無旋渦及回流現(xiàn)象,試驗流態(tài)和計算流態(tài)吻合良好。
(2) 束窄河床水面線。工況1和工況4束窄河床平均水面線參見圖7。樁號0+320、0+100、0+0.00、0-100、0-320表示臨時圍堰附近測點。
工況1中,數(shù)值模擬的誤差平均值為-0.11 m,誤差最大值為-0.15 m,均在合理范圍。圍堰上下游水位差很小,水面無明顯跌落。
工況4中,數(shù)值模擬的誤差平均值為-0.19 m,誤差最大值為-0.26 m,均在合理范圍。合龍之后,上下游水位差較小,水面無明顯跌落。
數(shù)值模擬結果略小于物理模型試驗,水面線趨勢吻合較好。
(3) 束窄河床流速分布。工況1和工況4束窄河床流速分布如圖8所示。其中,測點12-1、12-2、12-3、11-1、11-2、11-3…分別對應在長度比尺1∶70物理模型上從上游至下游間隔0.5 m劃分的第12、11…斷面上對應的第1、2、3…流速點。
圖5 試驗流態(tài)和計算流態(tài)對比(工況1)
圖6 試驗流態(tài)和計算流態(tài)對比(工況4)
圖7 物理模型試驗和數(shù)值模擬平均水面線對比
圖8 物理模型試驗和數(shù)值模擬流速結果對比
工況1中,流速最大誤差為0.19 m/s,平均誤差為0.10 m/s,相對誤差最大值為9.78%,相對誤差平均值4.85%,均在合理范圍內。最大誤差出現(xiàn)在臨時圍堰上游龍口處,受圍堰坡腳和龍口水流波動影響。物理模型試驗和數(shù)值模擬流速分布整體趨勢相似,最大流速分別為2.76 m/s和2.85 m/s,均出現(xiàn)在下游河道出口(-4斷面)靠近左岸位置。束窄河床內水流均十分平順。
工況4中,流速最大誤差為0.39 m/s,平均誤差為0.08 m/s,相對誤差最大值為24.53%,相對誤差平均值4.06%,均在合理范圍內。流速最大誤差出現(xiàn)在河道下游轉角靠近左岸處,受河床變寬及河道轉彎影響,該處水流流速跌落較為明顯。物理模型實驗和數(shù)值模擬流速分布整體趨勢相近,最大流速分別為2.76 m/s和2.87 m/s,均出現(xiàn)在下游河道出口(-4斷面)靠近左岸位置。束窄河床內水流平順。
分析證明,計算結果和物理模型實驗流速分布吻合良好。
為了進一步比較不同合龍位置的優(yōu)劣,對工況2、工況3進行了計算。
(1) 束窄河床流態(tài)。對比工況1、工況2、工況3模擬的流態(tài)云圖可見,束窄河床水流整體平順,均無回流及旋渦現(xiàn)象。束窄河床水流經過縱向圍堰外側時流速稍有增加,圍堰內部水流基本靜止。從流態(tài)方面來看,三者區(qū)別不大。
(2) 束窄河床水面線。工況1束窄河床水流上下游水位差0.06 m,水力坡降0.007%。工況2束窄河床水流上下游水位差0.16 m,水力坡降0.019%。工況3束窄河床水流上下游水位差0.24 m,水力坡降0.029%。
對比可知,臨時圍堰在工況1時平均水面線最低,水力坡降最小。說明工況1的水流過渡最平緩,跌落小,圍堰施工對束窄河床的干擾最少。從束窄河床水面線分析,一期臨時圍堰在中間合龍為最優(yōu)方案。
(3) 束窄河床流速分布。工況1平均流速 2.29 m/s,工況2平均流速2.59 m/s,工況3平均流速2.46 m/s。
對比可知,臨時圍堰在工況1時平均流速最小,束窄河床流態(tài)最平穩(wěn)。從流速分布分析,一期臨時圍堰在中間合龍為最優(yōu)方案。
(4) 圍堰龍口流速。工況1縱向圍堰龍口上游堰腳流速1.79 m/s,堰頂流速0.95 m/s。龍口下游堰腳流速1.77 m/s,堰頂流速1.78 m/s。工況2縱向圍堰龍口上游堰腳流速1.98 m/s,堰頂流速1.07 m/s。龍口下游堰腳流速1.80 m/s,堰頂流速1.93 m/s。工況3縱向圍堰龍口上游堰腳流速2.38 m/s,堰頂流速1.45 m/s。龍口下游堰腳流速2.74 m/s,堰頂流速1.79 m/s??梢?,工況1的龍口流速最小,最有利于拋投合龍。
綜上所述,從束窄河床流態(tài)、水面線、流速分布及圍堰龍口流速四方面綜合分析,在相同過流量3 010 m3/s時,一期臨時圍堰選擇在中間合龍為最優(yōu)施工方案。
一期臨時圍堰合龍之后,對河床的束窄程度達到最大,水流流速增加。圍堰擋水期通航要求的滿足,主要取決于臨時圍堰合龍之后束窄河床的水力條件。
工況4、工況5、工況6、工況7分別模擬了在一期臨時圍堰全合龍之后不同流量下的工況。根據內河船舶通航能力和有關Ⅲ級航道標準規(guī)范,一期導流施工時1 000 t船隊通航允許的水流條件:最小航道尺度=航寬×水深×彎曲半徑=60 m×3.0 m×180 m(雙線),正向流速≤3.0 m/s,回流流速≤0.4 m/s,橫向流速≤0.3 m/s。超過這個范圍則應該采取輔助措施助航或禁止通航。
由表2可知,工況4、工況5、工況6、工況7水深大于3.0 m的束窄河床水面寬均遠大于60 m,最大正向流速均小于3.0 m/s,水深均大于3.0 m。
表2 不同流量下通航指標比較
束窄河床水頭跌落小,整體水流平順,無回流和橫向水流。流速在圍堰礫石2.24 m/s~3.13 m/s抗沖范圍內,圍堰邊坡穩(wěn)定無沖刷。證明一期臨時圍堰束窄河床能夠滿足圍堰期通航要求。
本文針對邕寧水利樞紐一期臨時土石圍堰,用FLOW3D平臺進行了三維水流數(shù)值模擬,得到了多種工況的水流流態(tài)及水力參數(shù),并結合物理模型試驗結果進行了分析。
(1) 比較了靠上游合龍、中間合龍和靠下游合龍三種方案,確定一期臨時土石圍堰最優(yōu)合龍位置為縱向圍堰中部。
(2) 針對不同來流量,論證了一期臨時土石圍堰在擋水期內(11月15日—次年4月15日)束窄河床滿足III級航道的通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