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秘密花園"/>
張 楊
(貴州省貴陽市第十三幼兒園 貴州貴陽 550000)
記得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在自己的著作《林間最后的小孩》一書里這樣提到過:“老爸,為什么你小時候比起我們現(xiàn)在要有趣得多?”洛夫的孩子向他發(fā)出這個疑問。這也是我們中國家長們常常會感慨的變化,我們常常追想小時候的自然游戲和生活環(huán)境,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社會和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但對于這變化意味著什么,我們還不明白。我們將孩子小心翼翼地包裹在自己構建的安全世界中,竭力為孩子們提供自己所能提供的優(yōu)渥條件,卻想不通為什么這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長似乎比以往更加艱難[1]。
在不經意間讀到了這本書,讀后引發(fā)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所謂自然缺失癥,其實并不是一個醫(yī)學名詞,而是由洛夫提出來的一種現(xiàn)象,即現(xiàn)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的完全割裂。比如,城里的孩子背過《憫農》,卻沒見過農民;吃過豬肉沒見過豬跑;分不清五谷,辨不出花草。但人們似乎默認了這是社會發(fā)展進步不可逆的趨勢:一代比一代生活得更好,無需和自然打交道了。書中引用的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沒有與自然的接觸,沒有在自然中學習、探索、體驗的經歷,孩子的感覺和知覺都會受到影響,容易變得孤獨、焦躁、易怒,在道德、審美、情感、智力成長中會有所缺失。作為一名一線幼兒教師,對于“自然缺失癥”這個敏感的詞匯,引起了我的警惕。我決定從我做起,讓孩子們在現(xiàn)有的可能下,親近并回歸自然:
春天,是一個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在這個特殊的季節(jié)里,幼兒更多需要引導,去體驗、去感受,這樣才會發(fā)現(xiàn)這個季節(jié)的特殊存在。我們想通過引導孩子們種植來體驗和感受整個過程,但是,我們該怎么開展這個活動,才能讓孩子們真正參與其中呢?
我們聯(lián)想到了《安徒生童話》故事里出現(xiàn)過的這樣一個片段,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國王在王子們都很小的時候,每人給他們發(fā)了一粒種子,并告訴他們,將來的某一天,我會在王宮里舉行植物展,到時誰種出的花最漂亮,誰就會是下一任的國王……”由此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童話般的開場:將每一粒小種子放進了透明的漂流瓶。每一個小瓶子里都有一粒向日葵的“小種子”和一封“小種子的來信”,內容是這樣的:
小主人:
你好!我是一粒小種子,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就是朋友啦!請你和爸爸媽媽一起將我種在花盆里。在這個期間,希望小主人為我澆水,為我施肥,帶我曬太陽!你會發(fā)現(xiàn)長在土里的我會慢慢長大,你很期待我長大是什么樣子的吧!我也很期待!我會用我最美麗的樣子來回報你的細心照顧!
愛你的小種子
一封簡短的“來信”告訴了孩子們種植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這樣的方式,孩子們很喜歡,內容不復雜,提到的“要求”也都是現(xiàn)階段孩子們能夠做到的。在開始,我們并沒有告訴孩子們,這粒種子長大了會是什么樣,我們嘗試用這樣“神秘”的方法刺激孩子們的參與興趣,讓孩子們知道,想要了解小種子長大以后的樣子,就必須精心培育小種子。
為了讓每位孩子都切實地參與到這個活動中,我們在和家長們溝通后,得到了家長們的支持,每一位孩子都帶了一粒小種子回家種植。與此同時,我們班級里的集體種植也同時開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可以在班級觀察發(fā)現(xiàn)小種子的變化,也可以在家觀察自己種植的小種子發(fā)生的變化,在這個“共同種植”的過程中,孩子們將班級里收獲到的種植經驗在家里得以實踐和嘗試,也可以將在家里發(fā)現(xiàn)的一些變化帶到幼兒園,與老師和小朋友們交流、分享。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共同的觀察及個性化的發(fā)現(xiàn),讓孩子們對種子一步步的變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也期待著種子接下來會變成什么樣。在六月,我們遵照孩子們的現(xiàn)階段年齡特點,用“童話”般的方式開了場,同樣的,我們也用這樣的方式為這一學期的種植活動畫上一個句號。在期末到來之際我們按照當時的約定,舉辦了一場主題為“我的秘密花園”的向日葵展覽,不論結果怎樣,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孩子都參與了,這才是最重要的,他們在“參展”過程中顯然自信了很多,開場我們并沒有告訴孩子這是什么植物的種子,帶著這樣的懸念,我又給孩子們設計了一封小種子的來信:親愛的寶貝:
知道我是誰嗎?我就是幾個月前在你手心的那一粒小種子呀!不認識我了吧!告訴你一個秘密喲,其實,我的名字叫做“向日葵”!謝謝你一直的陪伴,謝謝你把我放進了泥土里,謝謝你為我澆水,帶我曬太陽。正是因為你的細心照顧和陪伴,你才看到了現(xiàn)在的我!今天,我用我最美的姿態(tài),來回報你一直以來的陪伴,照顧……
愛你的小種子(向日葵)
通過這樣的方式,給孩子們參與這個過程一個大大的肯定,在有了小種子的“肯定”以后,孩子肯定也希望老師能夠看到他們的努力。所以,我在期末,我為孩子和家長們們送上了一個很特別的故事《花婆婆》作為禮物。感謝他們像故事里的“花婆婆”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做了一件讓幼兒園變得更漂亮的事。
其實“自然缺失癥”一點都不難治,只要走出屋門,來到戶外,大自然自有其強大安心的力量,讓躁動的心靈變得平靜沉穩(wěn)。讓孩子們親近自然、回歸自然。面對不可阻擋的城市化,也許我們依然有可能作出自己的選擇。對自然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緣于內心的本能。追求與自然的和諧親近,探索自然的博大與奧秘,也是孩子們應有的“福利”。希望能有更多家長和我們一同努力,不讓我們的下一代成為“林間最后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