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怡
深度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既是一種認知的過程,也是一種根植于社會文化和現(xiàn)實生活的構建過程[1]。對于幼兒來說,憑借其自身的力量,很難認識到深度學習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幼師借助問題,對幼兒進行驅(qū)動,促進幼兒主動對知識與技能展開深度學習。
幼兒的深度學習,屬于一種基于問題解決和實踐探究法的學習過程,其學習性質(zhì)、學習過程與淺層次的學習有明顯的差異。深度學習,能幫助幼兒更好地開展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對自身已有的知識展開運用。幼兒階段的深度學習,最重要的是對其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能使其立足于原有的知識,在新舊經(jīng)驗的雙向作用下,對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重組,從而促進幼兒的綜合發(fā)展。
問題驅(qū)動是幼兒階段的一種有效教育方式,當問題驅(qū)動遇上深度學習,能幫助幼兒從多元化的角度,對某一模塊展開深度的探究。
對于幼兒來說,僅依靠幼師與其之間的語言對話,很難提高幼兒的交流興趣,想要讓幼兒在語言區(qū)域進行深度學習,就需要幼師根據(jù)幼兒自身的發(fā)展特點來設計問題,從而激發(fā)幼兒的交談愿望[2]。
圖畫的視覺沖擊,更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對此,幼師可以通過繪本、動畫等形式,通過圖畫激發(fā)幼兒的交流欲望。例如,幼師可以在教室開設一個圖書區(qū)域,鼓勵幼兒將自己喜歡的繪本帶到幼兒園,進行共讀。在閱讀過程中,幼兒的識字量很少,因此幼師可以把重點放在畫面內(nèi)容上,讓幼兒從第一頁開始,一頁一頁地進行欣賞。在幼兒欣賞完畢后,幼師可以以繪本內(nèi)容為基礎,引導幼兒思考這些圖畫都描繪了哪些內(nèi)容,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幼兒會對圖畫內(nèi)容展開無限的想象,通過幼師的問題驅(qū)動,幼兒就能通過自己的語言對這些圖畫進行描述,從而促進幼兒語言區(qū)域的發(fā)展。其次,幼師還可以為幼兒播放一些簡短的動畫片。在動畫片的播放過程中,幼師可以把聲音關掉,讓幼兒展開自己的想象,根據(jù)動畫片中的內(nèi)容編撰自己的故事。在動畫片播放完畢之后,幼師可以借助動畫片對幼兒展開提問:動畫片的主人公是誰?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最后是怎么解決的?這樣幼兒就能根據(jù)自己的想象暢所欲言。
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幼兒園生活也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幼兒們也能展開交往,但很多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中,不知道該和自己的小伙伴聊一些什么內(nèi)容,所以他們不愿意進行表達。這時,幼師就可以從幼兒的現(xiàn)實生活入手,向幼兒提出問題,為幼兒準備合適的“議題”,引導幼兒與自己身邊的小伙伴進行交流。
例如,在周一的交往活動中,幼師可以提出下列問題:你認為這個周末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呢?在周末你幫爸爸把媽媽做了些什么事情呢?在周二幼師可以詢問:昨天晚上你們吃了什么晚飯呢?晚上爸爸媽媽有沒有講睡前故事呢?在周五,幼師可以引導幼兒:周末你有什么計劃呢?想去哪里玩呢?借助幼兒與同伴之間的交流,促進幼兒語言的深度學習。
對于幼兒來說,最值得交流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因此,幼師可以通過一日活動,借助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幼兒進行交流,讓幼兒感受到交流的樂趣。
例如,在戶外活動過程中,幼兒在地上看到了很多螞蟻,很多幼兒圍在一起看螞蟻搬家。這時幼師就可以抓住這個現(xiàn)象,引導幼兒對生活中的現(xiàn)象進行談論:螞蟻是什么顏色的呢?螞蟻有幾只腳?螞蟻現(xiàn)在在做什么?它們是如何把食物運送到洞里的呢?本身幼兒就處于一種對螞蟻進行觀察的狀態(tài),在此期間,幼師對幼兒的提問,使得他們的觀察更加充滿了趣味,當幼兒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描述螞蟻之后,就會十分興奮地用語言進行描述。從而,在此過程中感受到語言講述的樂趣,這樣幼兒自身的交往意愿就得到了提升,語言模塊自然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總之,支持幼兒的深度學習,需要借助各種問題引導幼兒的思考與表達,這時候幼兒會不自主地對某一模塊進行深入探究及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自然能在單純重復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此不僅能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還能促進他們語言運用及思維的發(fā)展。問題是促進人類發(fā)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因此,幼師要善于借助問題驅(qū)動,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