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躍軍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qū)仙橋初中 浙江金華 321022)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信息化運用到生活各個領域,在不斷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教學方式,通過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結合,在初中科學教學中使用,學生對初中科學有了新的理解,提高了學習效率,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在初中科學的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信息化事業(yè)的初中科學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增加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在整個的課堂教學中,課堂氣氛更加的輕松和諧,信息化教學能對知識內容進行梳理,通過信息化讓教學過程更加直觀。并且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以老師為主,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學生能夠形成自己的學習體系[1]。
初中科學是初中新增設的一門學科,它引導著學生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學習科學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常見的動物”授課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從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收集有關于教學內容的相關知識,進行視頻制作,其內容要包括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邏輯地進行整理,目的是方便學生系統(tǒng)學習,深層次掌握教材內容及知識點。在視頻中要著重講解動物的分類,可以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并且要求學生利用分類學的知識,對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并且,脊椎動物可以進一步分類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分類可以逐級進行,要求學生掌握分類的方法、過程和結果。講解完成以后,要把視頻傳上共享學習平臺,供學生下載觀看和學習。之后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對常見的動物進行分類,并寫明分類過程。老師在這一過程中起到引導和監(jiān)督作用,學生在這個互相討論的過程中,不僅能掌握教材中的主要知識,思維能力也能得到鍛煉。
初中科學課程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因為部分知識需要學生自主去了解、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所以,教師可以運用探究式教學這一方式去進行教學,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尋找教材中的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2]。
例如,教學“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時,老師首先要從互聯(lián)網(wǎng)收集相關教學資料,包括地殼運動、地震、火山噴發(fā)、海嘯等自然事物的形態(tài)圖片以及視頻。在上課過程中,首先通過多媒體投影播放這些資料,通過這些地殼變動的圖片和各類自然事故發(fā)生,讓學生明白其中原理。然后,教師再拋出問題:自然事故的發(fā)生對人類有什么影響?然后如果遇到這些事故的發(fā)生,人類應該做出什么選擇?具體應該怎樣處理?以達到這些事故的發(fā)生對我們產(chǎn)生最小的影響。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互相討論自己的思路想法,作出科學的解釋,老師在這一過程起到一個監(jiān)督和引導作用,讓學生帶著對自然事物發(fā)生的好奇去探索、鉆研、自主地去學習,然后得出結論,能夠有邏輯地進行科學講解,從而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培養(yǎng)。
科學源自于生活,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科學知識,教師可以將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科學知識與書本相結合,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3]。
例如,教學“地球上的水”時,教師首先要從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收集資料,這些內容不僅包含教材內容,也要收集一些課外拓展資料,短視頻內容要包含教材中的重點和知識點,教學時,教師可利用平板進行視頻播放和圖文展示,首先要清楚地表明地球上的水存在的地點有海洋、陸地、大氣;水的形態(tài)分為液態(tài)水、固態(tài)水、氣態(tài)水;水可以分為淡水和咸水;也要把地球上水的分布及占比表明。同時,要詳細講解水的循環(huán)過程以及作用,并要求學生記錄,最后老師要把這些圖文和視頻資料上傳到共享學習平臺,學生用平板電腦進行下載、瀏覽、學習,讓學生通過對平板電腦的觸碰,來了解整個水的分布和循環(huán)過程,讓學生對科學產(chǎn)生興趣。
初中科學是一門很有特色的學科,是研究宇宙萬物規(guī)律變化的一門學科,是一門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tǒng)。它有著比較深的內涵,物體之間聯(lián)系非常的廣泛,內容非常得復雜,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有著長遠的幫助。當前,基于信息化視野進行初中科學教學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