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奕霞
(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崇正書院 浙江寧波 315201)
小學美術中“我說你聽,我示范,你模仿”的現(xiàn)象依然普遍存在,這在美術教學中形成了教師提供模板學生照著依樣畫葫蘆,學生的繪畫學習被控制在教師統(tǒng)一指導統(tǒng)一下筆的過程中。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理念也在發(fā)生著積極的改變,小學美術教師應該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讓學生真正做到快樂學習。本文從美術教學的生動性出發(fā),對如何開展“活動課堂”輕松而有趣地展現(xiàn)美術學科魅力,并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做了一些嘗試。
現(xiàn)代教育理論徹底調整了學習活動中的師生關系,學生取代了教師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相應的也就需要將學生納入美術活動課堂主體,這不僅是發(fā)揮美術教學活動效能的客觀需要,也是現(xiàn)代教學理論視角下的必然選擇。因而,在小學美術活動課堂中,教師首先要秉持的便是主體性原則,一方面教師要牢固樹立“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育教學觀念,讓學生決定課堂教學的進程,徹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在美術活動課堂中要鼓勵學生互動,在美術活動課堂中展開自評與互評[1]。
活動課堂根據(jù)側重點不同,可以分為總結性活動課堂和過程性活動課堂,總結性活動課堂針對的是學生美術活動的完成情形與結果,這雖然能夠將學生美術活動完成時的態(tài)度、能力等元素反饋出來,但在激勵性上有所不足。過程性美術活動課堂,相比于結果,它更加關注學生在美術活動完成中的表現(xiàn),既能發(fā)揮美術活動課堂的反饋作用,也能使學生的學習活動互動起來,以及時引導學生調整、改善學習,優(yōu)化效果。因此,在小學美術活動課堂中,教師還要堅持過程性原則,從學生完成的實際過程出發(fā),根據(jù)動態(tài)化的過程來組織其進行針對性的美術活動。
小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占據(jù)主導地位,又活潑好動,在這種情況下,設計科學有效的美術教學活動,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以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可以提高課堂效果。
經(jīng)驗源于生活,同樣,美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也不會憑空想象可以產(chǎn)生,都需要現(xiàn)實做依托。因此,在生活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多觀察、多感受、多思考,以加深對世界的認識,這樣學生在美術活動中才能發(fā)揮無窮的想象力[2]。
如在上《來來往往的汽車》之前一周,我就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在每天的回家路上注意觀察各種各樣的汽車,汽車的外形特征,汽車的構造等,并回家收集汽車玩具或模型進一步仔細觀察,提倡自愿帶一件玩具來班級與其他同學分享觀摩。由于任務貼近生活,簡單有趣,學生的活動積極性非常高,放學路上都在仔細觀察并向家長了解各種交通工具的名稱,既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的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交通工具的認識。到了上課那天,我先讓幾位學生輪流展示自己的汽車,有的帶了救護車,有的帶了警車,有的帶了卡車……最特別的是一個學生帶了翻斗車,一遙控就會自動變身,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都仔細開始研究汽車的構造。展示完各種各樣的汽車后,學生還沉浸在汽車的世界里,腦海中的各種汽車件件栩栩如生,想象之門就此打開,于是我讓他們根據(jù)汽車的外形特征有目的地撕紙、有順序地拼貼,用碎紙片構造出一輛完整的汽車。由于在創(chuàng)作前讓學生在實物、實景中情感體驗,學生對汽車有了較多的體驗和認識,因此,在撕紙時目的明確,激情創(chuàng)作,形象生動。
教師在生活中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借助生活經(jīng)驗展開創(chuàng)作,為學生自主探索世界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豐富學生想象力。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積極性高漲,并且創(chuàng)作出了形象生動的美術作品。
學習《春天在哪里》時,我先帶領同學們在校園的花壇邊進行了觀察大自然中的自然景物,并讓學生描述各種花草、樹木、石頭等的顏色、形狀等特征,再回到教室進行創(chuàng)作。有個學生畫了很多五顏六色的“1”,我問他:“你怎么畫這么多“1”?。俊彼卮鸬溃骸斑@些是地上的小草呢!”我接著問:“小草是什么顏色的呢?”他說:“綠色!”并把之前胡亂涂色的“1”重新描成了綠色。這時我又問:“那校園的花壇里什么是五顏六色的呢?”這個學生很快反應過來,在密密麻麻的草叢里畫了各種顏色的小花,還用彎曲的線條畫了一條可愛的小毛毛蟲。我看大大的一張白紙,下面涂滿了,上面卻依然潔白一片,就說:“花草在地上,那天上有什么呢?”這孩子馬上答道:“有太陽、有云!”并馬上動手畫起來。畫面上的內容瞬間豐富了許多,也生動了許多[3]。
繪畫活動中,通過師生間有意義的談話,啟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是重要的教育方法。小學生受年齡、認知水平、生活經(jīng)驗的限制,自主探究創(chuàng)造能力有限,無法對事物進行深入探索,這就需要教師的適當引導。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或者迷茫不前時,教師及時給予點撥和鼓勵,啟發(fā)學生活躍思維,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段的學生,帶有明顯的好奇、好動、好玩等特征,孩子天性明顯,教師要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手段,寓各種教育活動和內容于其中,因此,教師應在美術教學中巧用游戲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要求。
如在一年級上學期《新朋友》的教學活動中,我采用游戲法加深學生對新同學外貌的了解。課堂一開始,我給學生展示了一張自己畫的范圖,然后讓學生觀察圖片,再觀察身邊的同學,猜出老師畫的是哪一位學生。只見學生們都非常感興趣,仔細觀察圖片中人的五官相貌,發(fā)型服飾,神態(tài)舉止。觀察完圖片后又開始對身邊的同學進行觀察,很快同學們就猜出是誰了。接下來我又讓學生描述新同學的特征,被描述的學生如果猜出是自己可以搶答,但如果在描述完之后猜不出來,就要接受懲罰給大家唱歌表演。這樣的游戲活動新鮮有趣,滿足了學生好玩的心理,紛紛開始觀察自己,以免猜不出同學描述的對象就是自己。游戲使學生很快認識自己,了解新同學的外貌特征,為接下來的《新朋友》的主題繪畫活動做好了準備[4]。
美術游戲化教學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和對美的感悟、欣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大膽自我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也能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在快樂的游戲化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審美情感。
實踐表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重視學生主體地位開展活動教學,化傳統(tǒng)枯燥的學習為生動活潑的活動體驗,不但能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學生能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的過程,在活動中感受美術,在繪畫中體驗美術,在思考中認識美術。小學美術教師應該不斷探索活動課堂,不斷嘗試新思路,為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不斷地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