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艷
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讓學生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表面學習,仿佛蜻蜓點水,不能讓學生產生對數學進行深度學習的想法,也不能培養(yǎng)出學生的深度學習自主能力。但在一些極少數的小學里,教師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對學生的深度學習進行培養(yǎng),將他們的學習水平提升到另一個層次。在小學生活中,家長、學生不會感受到什么成長變化,但當學生跨越了小升初階段,在初中對多門學科進行系統(tǒng)學習后,就會感受到差異,具備深度學習能力的學生往往對初中的學習能更快適應。
教師可以通過不斷鉆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掌握知識點,理解學習本質,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剛進入小學的學生,都正處于單純懵懂的階段,對外界的一切新鮮事物都感到新鮮和好奇,他們對接下來要進行的學習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認知,對學習充滿美好的想法。在小學階段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可以促進學生的數學深度學習[1]。在低年級的時候,不建議讓學生過早接觸題目較難的數學題,這會讓孩子在數學學習上產生不自信的表現。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方面向簡單化發(fā)展,讓學生覺得對所學內容自己能掌握,老師留的教學作業(yè)自己也能完全完成,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信。自信建立好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會顯現,老師也就可以順勢而為,加強學習難度,開發(fā)學生智力,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例如,學生在自信心爆棚的時候,教師可以偶爾在班級黑板上留一道相對有難度的數學題或趣味數學題,以知識競賽的模式,讓學生在自愿、輕松的學習氛圍下,對數學題進行獨立的思考解答,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展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信。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數學,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
數學相對抽象,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景,本著數學源于生活這理念,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引入課題,讓學生在實際接觸中,理解數學概念,掌握學習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求知欲是學習的內驅力,可以讓學生不斷產生探索的欲望。教師可以合理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設計出目的性明確、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有效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思考能力。
例如,講授“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這一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之前求解長方形面積的教學,將把長方形的模具分發(fā)給同學,讓他們動手操作,在課堂上拼一拼,算一算,然后對每一位同學所拼出的圖案進行展示,讓同學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探索。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不斷轉換自己的授課方式,避免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疲憊狀態(tài),保持對數學學習的新鮮感[2]。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觀察能力有限,注意力往往會被課本上的插圖、任務、顏色所分散。所此,教師可以以學生喜歡的動畫片為出發(fā)點,轉換自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將學生喜愛的動畫引入課堂,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這樣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讓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產生一定的興趣。
例如,學習“橢圓和長方體”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同學放映《海綿寶寶》中相關的動畫情節(jié),借助動畫片里的人物對知識進行延伸,讓學生通過觀察動畫片中的人物形象(“派大星”和“海綿寶寶”),產生對橢圓和長方體的認識,以此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通過掌握、了解小學生的學習特性,把學生帶入動畫場景,讓其通過動畫學習知識,有效利用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學內容,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不能停留于表面,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通過轉換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情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構建優(yōu)質的數學課堂,落實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