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玉泉中學 安徽阜陽 236300)
語文,指語言、文字和文學。語文教學的“傳道授業(yè)解惑”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語文知識的傳授,即“授業(yè)解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即“傳道”。初中語文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工具學科,面對的是剛剛脫離童年期的初中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正在逐步形成,對人、對事、對社會開始形成自己的看法,而這段時期他們的思想正是需要被人正確指導的階段。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傳授語文知識、又要在授課中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語文教師承擔著既“教書”又“育人”的雙重重擔,而語文學科的內(nèi)容、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并賦予了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巧妙地滲透德育。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呢?
學生擔負著國家建設的大梁,是國家的接班人,可以說,青少年的發(fā)展直接關乎到國家的命運。對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滲透德育教育時,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愛國情懷,心系祖國,肩負祖國發(fā)展的重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有很多詩作都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比如,教學《我愛這土地》時,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讀題。問:作者深愛這土地,說明了什么?他為什么要深愛這土地?不用多說,學生肯定被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感打動。接著時代背景的介紹,問:1937年至1945年在我們的國土上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們的家園都干了些什么?從學生的神情上便能感受到他們對侵略者的憎恨,學生的愛國情感進一步得到加深。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體現(xiàn)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愛國情懷。教師可以從這些作品出發(fā),開展一次主題探討會。將主題定為“文學作品中的愛國情懷”,學生則要在課前收集資料,全面了解眾多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了怎樣的愛國主義情感。在探討會上,學生可以進行即興演講,上講臺講一講自己閱讀了哪些材料,又從其中感受到了怎樣的愛國情懷,這便是深化理解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相關的知識,而是深入其中進行探究,領悟其中的愛國情懷,感染自身獲得力量。
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環(huán)保已經(jīng)成為與人類休戚相關的熱門話題。實踐表明,搞好環(huán)境保護既要靠管理,靠科學技術,更要靠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huán)保意識。而學校教育要承擔起培養(yǎng)下一代人環(huán)保意識的任務。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huán)保教育。如《大雁歸來》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作者對鳥兒有一份詩人的情懷,這是不同于其他動物觀察者的。這要求教師在靜態(tài)的穩(wěn)定思維領域的局限中突破出來,爭取動態(tài)地為學生講解這些富有詩意的語言,傳遞更多的生態(tài)意識信息。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使之真正成為全社會共識。這樣,我們的唯一家園——地球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現(xiàn)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顧、培養(yǎng)教育,使他們有聰慧、能干等優(yōu)點,但同時也滋生著個性強、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缺點,以自我為中心特別嚴重。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xié)作關系,要有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先讓他們整體感知內(nèi)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傷心崖,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選擇死亡,讓年輕斑羚獲得新生。借此,啟發(fā)學生: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與之相比較,談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
古人云:“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見。而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僅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針對一些學生有浪費生命的現(xiàn)象,在授《熱愛生命》一文時,我教育學生不要因為生之本質(zhì)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費掉。而是應該有效利用時間,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針對一些學生認為世上無愛心從而把自己的愛心收藏起來的現(xiàn)象,教育學生只有尊重生命,才會愛惜自己,進而愛惜他人。但一些中學生由于缺乏對生命的認識,因此,教學《敬畏生命》一文時,我讓學生了解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經(jīng)過豪華的、奢侈的投資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熱愛我們這來之不易的生命。學生應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這樣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生活處處有愛。法國著名美學家羅丹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fā)現(xiàn)。”我要說,生活中不是沒有愛心,只是我們?nèi)鄙侔l(fā)現(xiàn)罷了。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有意地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是塑造初中學生健康的人格,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手段??v觀初中六冊語文教材,它濃縮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蘊含著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積淀著人間真摯的情感,許多名作名篇都是初中學生很好的德育教材?!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藝術與傳達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諧的情感氛圍中,讓他們領略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殿堂里一幅閃耀著人類理性光輝的美麗圖畫。語文因其表達的藝術性豐滿了德育,增強了文章內(nèi)容的含金量,也是因為表達的藝術性,語文堅持了自身的品格,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視語文和德育的關系,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應該是初中語文教師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