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梅, 邢寶龍
(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 高寒區(qū)作物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8)
晉豆46號大豆品種由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高寒區(qū)作物研究所造育,于2002年以應縣小黑豆作母本、H586作父本雜交,雜種后代低世代群體采用系譜法,經連續(xù)選擇單株而育成。2011—2012 年參加山西省大豆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為2 580.8 kg/hm2,比對照晉豆25號增產7.0%。2014年5月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晉審豆 2014001。2017年建立了原良種繁育基地,進行了種子繁育和示范推廣,將晉豆46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晉豆46號生育期105 d,屬早熟品種,亞有限結莢習性;平均株高 72.4 cm,株型收斂,葉片綠色、圓形,幼莖紫色;平均主莖節(jié)數 16~18節(jié),平均有效分枝1.6個;花紫色,淺棕色茸毛;莢形彎鐮形,莢褐色,不易裂莢;結莢高度 10 cm,平均單株莢數30.5個,平均單莢粒數3粒;籽粒長圓形,種皮黑色有光澤,臍黑色,平均百粒質量18.4 g。經農業(yè)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分析,粗脂肪含量18.97%、粗蛋白質含量43.14%。該品種具有早熟、優(yōu)質、抗逆等特點,適宜在山西北部、內蒙古、河北、陜西等高寒早熟區(qū)種植。
應選肥力均勻,有機質含量豐富,排灌方便,耕作細致,近3 a未種過大豆及其他豆科作物的土地,避免在重迎茬地塊種植。采用以深松為主體的松、耙、旋、翻相結合的整地方法。耕翻深度20~25 cm、翻耙結合,無大土塊和暗坷垃,整地標準要求達到深、平、齊、碎、透,上虛下實。合理耕翻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墑,提高地力,使養(yǎng)分充分利用,促進大豆根系發(fā)育和根瘤分布,并能消滅雜草和減輕病蟲危害[1-3]。
選擇飽滿、大小均勻、無機械損傷、成熟的籽粒作為種子,篩選后的種子發(fā)芽率要在95%以上。播前將精選好的種子選擇晴朗天氣進行1~2 d晾曬。
2.3.1播種時間 適期播種時保證大豆高產、穩(wěn)產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在當地地溫穩(wěn)定在8~10 ℃時即可播種, 一般在5月中下旬晴朗天氣播種,播種前要求土壤墑情較好。條件合適可適當提前播種,以延長營養(yǎng)生長期,增加干物質累積。播種時還應掌握好播種深度,過淺或過深都將影響出苗。
2.3.2播種覆膜 一般是覆膜穴播法,可采用機械化播種,選用幅寬為75 cm、厚度為0.005~0.007 mm 的強力超微膜,膜間距一般為40 cm。每幅膜上種大豆2行,穴距平均15 cm左右,播深3~5 cm,每穴播種2~3粒,目前覆膜機可以將覆膜、播種同時完成。播種量為75 kg/hm2左右。地膜覆蓋切斷了土壤水分直接進入大氣的通道,使膜內水分損失減少,有利于保墑蓄水,對大豆出苗及幼苗生長非常有利[2],一般可使大豆提前開花10 d以上,增產明顯。
2.3.3播種密度 晉豆46號大豆分枝較少,株型收斂,肥力較好的地塊應適當密植,密度為24萬~27萬株/hm2;肥力較差的地塊可適當稀植,密度為21萬~24萬株/hm2。
2.4.1施足基肥 大豆對土壤有機質含量反應敏感,種植大豆前結合整地施足基肥,可促進植株生長發(fā)育和提高產量。增施農家肥料作基肥,是保證大豆高產、穩(wěn)產的重要條件。大豆基肥應在播種前結合整地施入,應以有機肥為主。用有機肥做基肥營養(yǎng)全面,肥效長,同時還能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將磷肥與農家肥混合漚制作基肥效果更好,一般施有機肥15 000 kg/hm2。大豆喜磷好鉀,施用磷鉀肥可為大豆提供營養(yǎng),還能促進大豆根瘤菌固氮,增強植株抗逆性。一般施磷肥350 kg/hm2、鉀肥110 kg/hm2。
2.4.2施用種肥 為滿足大豆苗期所需營養(yǎng),可施少量化肥,促進豆苗發(fā)育和根瘤生長,對日后增產固氮也有效。施磷酸二銨112.5~150.0 kg/hm2、硫酸鉀75.0~97.5 kg/hm2,將二者配合使用。土壤肥力差的瘠薄地需增施少量氮肥。
2.4.3追肥 開花至鼓粒期是大豆需肥高峰期,開花前或初花期追施適量的氮肥,可減少花莢脫落,提高產量20%左右。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大豆長勢、種肥的施用種類、數量而定。如土壤肥沃或植株生長健壯,應少追或不追,以防止徒長。一般肥力的地塊,在大豆初花期,追施尿素75~90 kg/hm2或硫酸銨90~150 kg/hm2。適當追施磷、鉀肥,以促熟、抗倒伏。
2.4.4葉面噴肥 大豆開花、結莢、鼓粒初期需吸收大量養(yǎng)分。在土壤養(yǎng)分供給不足,根部追肥又困難的情況下,可采用葉面追肥。 大豆葉片吸收養(yǎng)分能力較強,對氮、磷、鉀及微量元素均能吸收。適量補充微量元素是促進大豆增產的重要因素,葉面追肥用量少、肥效快,能克服天旱時根部追肥不易見效的缺點,可抑制大豆呼吸作用的強度,減少光合產物的消耗,促進物質的積累,使大豆產量增加,還可避免根部追肥不方便及傷苗等問題。
可于大豆開花結莢期,用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選陰天或晴天傍晚均勻噴施于大豆葉片上,每7~10 d噴1次,連續(xù)噴2~3次,可增產5%~10%。
2.5.1間苗、定苗 大豆出苗后應及時查苗、間苗、補苗,若田間出苗密度較大,為使幼苗分布均勻、個體發(fā)育良好,應在第1片復葉展開后間苗、第2片復葉展開后定苗。應按照既定的密度進行間苗定苗,去除小苗、病苗、弱苗和雜苗,留大苗、壯苗,實行單株留苗。若有缺苗斷壟現象,應該及早補苗。
2.5.2中耕除草 大豆生長初期,田間較易發(fā)生雜草,應及時中耕除草。生長過程中一般應中耕1~2次,于出苗后15~20 d進行第1次中耕(結合第1片復葉展開后間苗進行),宜淺鋤,疏松表層土壤,做到不傷害幼苗;第2次中耕在定苗后進行,培土應不超過第1對真葉節(jié),不漏草,不傷苗。中耕使大豆有較好的土壤環(huán)境,便于盡快吸取養(yǎng)分,促進根系生長,使大豆生長健壯,同時又可除去雜草,免得雜草與大豆爭肥、爭地,進而保障大豆的正常生長[4-5]。
2.5.3合理灌溉 晉豆46號抗(耐)旱能力較強,但持續(xù)長期干旱對其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嚴重干旱容易造成出苗差、高溫性損害生長,高溫逼熟等會導致減產。因此,春旱發(fā)生時應在下雨前后播種,生長期出現干旱有條件的可以及時灌水,無條件灌溉的要抓緊中耕松土、鏟趟、培土等,有利于保墑防旱。
晉豆46號大豆病蟲害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加強生物防治、農業(yè)防治、化學防治、物理防治的協(xié)調與配套,大力倡導綠色生態(tài)防控技術?;瘜W防治則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晉豆 46號主要病蟲害為大豆根腐病、孢囊線蟲病、大豆蚜蟲、食心蟲等,要及時查卵查蟲,根據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對癥下藥。防治大豆病蟲害的原則是采用廣譜殺菌劑或低毒殺蟲農藥制劑在病蟲害發(fā)生初期進行防治,整個生育期中通常7 d防治1次,連防 2~3次。
雜草與大豆爭肥、爭水、爭地、爭空間,對大豆的危害很大,因此,在晉豆46號生長過程中除按時進行中耕除草外,還應人工撥除雜草。大豆專用除草劑較多,可選用殘留少、低毒的大豆專用除草劑,按要求于苗前或苗后施用。
適期收獲,不僅可減少損失,增加產量,而且可改善大豆品質。大豆收獲適期在黃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獲過早或過晚對大豆產量和品質都有一定影響。收獲過早,會降低百粒質量,或出現青秕粒,影響品質。雖然晉豆46號后期不易炸莢,但收獲過晚,特別是機械化收獲,會因莢裂破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大豆鼓粒后期植株逐漸變黃,葉落2/3,種子變硬,與莢分離,豆莢變褐或黑色,就進入了黃熟期。當大豆葉片全部脫落,莖稈呈枯黃色時剝開豆莢,籽粒呈品種固有光澤[6]。莢皮干硬,用手搖動豆棵,微微作響,手壓豆莢易炸裂,此時,大豆進入了完熟期,大豆可以在黃熟至完熟初期進行機械采收。
大豆種子脫粒、揚凈、曬干后,籽粒含水量降到12%以下,便可以入庫儲藏。人工鑒別時,即用手抓感到種子光滑、質感強,就可以入庫儲藏了。該方法比較簡便實用,安全可靠。儲藏場所一定要干燥、通風,同時還要防止蟲害和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