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花石
摘要: “文化銀行”是2018年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去年在南京市某區(qū)試行,據(jù)稱取得非常滿意的效果。根據(jù)當?shù)仡I導的部署安排,2019年6月,“文化銀行”模式在全區(qū)范圍內推廣實行,本文結合即將在實行的文化銀行制度談一點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看法。
關鍵詞:文化服務;文化銀行;弊端
一、“文化銀行”的運行模式及其試行的效果
文化銀行的技術支持是一套較為復雜的網絡計算平臺。根據(jù)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的報告,文化銀行是為市民打造文化生活而生的積分平臺。市民可以通過參與文化活動的方式獲得積分,并且憑借獲得的積分兌換對應的積分產品。在文化銀行的模式下,全區(qū)公共文化服務對每一名觀眾實名制。所有觀眾參加文化活動都計算積分。然后每一段時間,市民可以通過文化銀行的積分兌換獎品。獎品包括日用品、小家電以及家政服務等。
由此看來,文化銀行的實質就是用物質獎勵來激發(fā)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熱情。根據(jù)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的報告,文化銀行曾在興隆街道試行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其利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提升了群眾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的頻率和次數(shù)。顯而易見,文化銀行的物質激勵辦法能夠大大刺激群眾參加公共文化服務的熱情。據(jù)稱,試行的文化銀行模式實現(xiàn)了當?shù)氐貐^(qū)活動參加人數(shù)的倍增。
2.均衡各項文化活動的參加人數(shù)。在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中,有些活動受群眾歡迎,人員爆滿,有些活動偏冷門,相對冷清。文化銀行模式能夠很好的調節(jié)各項活動參與人員的冷熱度。下調熱門活動的參與積分,即可減少參與人數(shù)。倍增冷門活動的參與積分,則可增加活動參與人數(shù)。
二、對“文化銀行“模式運行效果的思考
雖然“文化銀行”在公共服務文化服務中能夠起到以上促進作用,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文化活動資源的有效利用會遇到挑戰(zhàn)。
以物質獎勵作為終極手段吸引觀眾的“文化銀行”模式,使得文化活動的頻率和參與人數(shù)增多,這看起來是對文化活動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但這中間有許多僅僅是以獲得獎勵為目的的觀眾。觀眾在物質激勵下越來越多,帶來的不利結果是擠占有真正興趣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的觀眾的名額和機會?!胺e分兌獎”原是商業(yè)市場中刺激消費的重要手段,將它移植入公共文化服務之中,勢必會改變部分群眾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的動機。從而帶來一系列連鎖影響。
其次,文化活動服務的精準性會受到沖擊
過去我們在開展文化活動的時候,一直強調“精準服務”的精神,即把有限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分配到到各方面最有需要的人群之中。讓美術愛好者去美術館看展覽、戲迷去看戲,讓曲迷去聽曲,讓想學樂器、書法的人有機會去學樂器,學書法,等等。這才能使寶貴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物有所值??墒窃谖幕y行的激勵之下,如果去文化館看戲、聽曲、學樂器、學書法的人,許多是那些想賺取積分兌換獎品的人,那么真正有文化藝術需求的人,就會因為公共文化資源有限被擠在門外。
第三,文化活動的質量評價更加難以保障
文化陣地開展的每一場文化活動,其活動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面向社會傳播文化,文化活動不僅僅是活動組織者面向觀眾的宣講,同時還包含著觀眾們對于活動組織情況的互動和反饋。而我們經常看到的結果是:文化活動組織者無心思考如何使文化活動更受歡迎。無需在文化服務的內涵上下功夫,只要積分到位,獎品到位,便可帶來漂亮的活動現(xiàn)場和統(tǒng)計數(shù)字。如此一來,“文化銀行”其實沖淡了文化活動中的文化含量。讓“文化”在一場活動中失去原有的分量。
三、尊重文化潤物無聲的特征,警惕公共文化服務的“數(shù)字”陷阱
當我們分析了“文化銀行”的可能存在種種問題之后,我們看到,在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表象和本質之間,存在著鴻溝需要彌合。不能過度追求文化活動上座率等外在繁榮。而忽視了文化活動的內在任務:讓群眾感受文化、體會文化,在群眾中獲得更深的反響。我們應該想方設法讓觀眾在文化活動中有所收獲,使他們參加活動的熱情更加積極。而不是通過外在的物質激勵取代內在的文化吸引,數(shù)字好看了,但卻會產生很多潛在的問題。
四、讓公共文化服務回歸到文化本質中來
既然“文化銀行”的物質激勵模式有諸多副作用,那么應該怎樣做才能夠更好地繁榮公共文化,開展文化活動呢?筆者認為,這需要文化工作者腳踏實地,從文化出發(fā)。
首先,公共文化活動需要密切關注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開發(fā)群眾喜愛的項目。
當前,很多公共文化服務人氣不足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活動沒有貼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群眾對什么感興趣,更愿意了解、學習哪些方面,是我們需要了解和密切關注的。
以南京美術館工作為例,近年來,南京市涌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愛好課外手工的小朋友,南京美術館針對群眾的需求,邀請版畫藝術家開辦“紙面鏡像“配套的公教活動,該活動未做特別宣傳推廣,僅在美術館公眾號平臺發(fā)布,便受到群眾熱烈歡迎,群眾帶孩子踴躍報名聽課,現(xiàn)場手工制作,場場爆滿。筆者認為,公教活動的火熱,是因為它契合廣大群眾希望提高動手能力和審美的需求。
其次,公共文化活動需要提高自身的品質。
筆者認為,公共文化活動的宣傳推廣固然重要,但是活動本身的品質才是吸引人氣的根本保證。與其將大量精力、金錢投入外圍,不如集中精力提高文化活動的自身品質,因為優(yōu)良的活動的品質同樣能夠吸引更多觀眾與關注。而且靠活動品質吸引來的觀眾比起靠外圍推廣來的觀眾更加穩(wěn)定。公共文化活動畢竟不是商業(yè)行為,我們完全可以更加耐心,潛移默化。
第三,公共文化活動需要注重群眾的反饋意見,不斷改進,完善自身。
公共文化活動對觀眾而言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和熏染,對于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者而言,同樣也是交流學習、改進完善的過程。通過開展文化活動,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者可以了解群眾的興趣和要求。提高自身專業(yè)技能,也提高組織安排的效率。但是這一切,都建立在對群眾反饋意見的充分重視、研究上。
總而言之,公共文化服務的根本使命是推廣、普及群眾文化。只有踏踏實實專注于文化內涵,才能使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回歸到文化本質中來,為繁榮社會公共文化事業(yè)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廣建 化柏林。公共文化服務大數(shù)據(jù)研究的體系與內容【J】信息科技,2018
[2]汪勇杰。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合作涌現(xiàn)與政府引導【J】哲學與人文科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