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薇,馬小靜,何 俊,許 娟(武漢科技大學附屬武漢亞洲心臟病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22)
病例男,69 歲,因胸痛6 d,持續(xù)7~8 h 急診收入我院,6 d 前突發(fā)胸痛,持續(xù)7~8 h,外院診斷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給予藥物治療,仍間斷胸悶。2018 年2 月1 日醫(yī)生查房后告知患者可疑室間隔穿孔,建議轉上級醫(yī)院。2018 年2 月1 日我院查體:心界擴大,心尖區(qū)可聞及Ⅲ/6 級收縮期雜音,有傳導心底部及腋下,心電圖提示“下壁、后壁導聯(lián)異常Q 波,ST段上抬0.1~0.2 mv”,實驗室檢查:NT-proBNP 2 243 pg/mL;肌鈣蛋白Ⅰ9.408 ng/mL;超敏C 反應蛋白211.21 mg/L;血沉73 mm/h;D 二聚體1.814 ug/mL。2018 年2 月1 日床旁超聲心動圖(圖1):左室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異常(左室下壁、后壁及后側壁),左室后壁中間段室壁變薄,可見心肌內膜回聲中斷,后壁中間段左室心肌內見一大小約18 mm×16 mm 無回聲區(qū),其經(jīng)一內徑約3 mm 開口與左室腔相通,收縮期可見經(jīng)左室射入無回聲區(qū)的紅色加速血流信號,舒張期可見經(jīng)無回聲區(qū)射向左室的藍色加速血流信號,血流峰速2.3 m/s,壓差21 mmHg(1 mmHg≈0.133 kPa),無回聲區(qū)外側由心肌組織構成,其上未見明顯破口及裂隙,無回聲區(qū)未與心包腔相通。左室舒張末期內徑59 mm,左房前后徑45 mm,左室收縮及舒張減退,射血分數(shù)為40%,二尖瓣輕-中度關閉不全。2018年2 月2 日左心聲學造影檢查(圖2):見左室下后壁及后側壁中間段可見明顯造影劑充盈缺損,后側壁中間段左室心肌內見一大小約18 mm×16 mm 瘤樣結構造影劑填充區(qū),其經(jīng)一內徑約3 mm 開口與左室腔相通,此瘤樣結構外側可見菲薄心肌層包裹(厚約1~2 mm),此處心肌造影劑充盈缺損。左室后壁及側壁基底段造影劑充盈不充分,造影劑充盈延遲,余節(jié)段室壁心肌造影劑充盈均勻。心包腔內未見造影劑回聲。雙平面Simpson 法測得左室舒張末期容量(EDV)159 mL,收縮末期容量(ESV)95 mL,射血分數(shù)(EF)值41%。臨床診斷:急性ST 段抬高型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心肌夾層、心包少-中量積液、心功能Ⅱ級(Killip)。給予抗血小板、減輕心臟負荷、減低心肌耗氧、改善心室重構、穩(wěn)定斑塊等藥物保守治療,目前超敏C 反應蛋白等炎性指標仍高,心臟破裂風險極高。2018 年2 月13 日床旁超聲心動圖(圖3):左室后側壁中間段左室心肌內見一大小約33 mm×28 mm×25 mm 無回聲區(qū)與左室腔相通,交通口內徑約38 mm,于收縮期可見經(jīng)左室射入無回聲區(qū)的紅色加速血流信號,舒張期可見經(jīng)無回聲區(qū)射向左室的藍色血流信號,血流峰速1.4 m/s,無回聲區(qū)外側由薄層心肌組織(厚約2 mm)構成,其上未見明顯破口及裂隙,無回聲區(qū)未與心包腔相通。左室EF 值估測約32%。2018年2 月22 日CT 檢查示(圖4):左室側壁假性室壁瘤,左室側壁菲薄,其上見兩處缺損,直徑分別約1.9 mm、3.6 mm,最大橫斷面約45.7 mm×31.2 mm。2018 年2 月24 日左心造影(圖5):左室下后壁及后側壁基底段、中間段可見明顯造影劑充盈缺損,后側壁中間段左室心肌內見一大小約55 mm×31 mm瘤樣結構造影劑填充區(qū),其經(jīng)一內徑約5 mm 開口與左室腔相通,此瘤樣結構外側可見菲薄心肌層包裹(厚約1~2 mm),心外膜上可見約12 mm 心肌組織回聲連續(xù)中斷,此處心肌造影劑充盈缺損,提示心肌梗死后心肌夾層破裂假性室壁瘤形成,心包腔中量積液。冠脈造影提示右冠狀動脈閉塞,前降支狹窄程度30%。因家屬強烈要求出院,行藥物治療。
討論心肌夾層是心肌梗死后罕見的并發(fā)癥,是亞急性心臟破裂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急性心肌梗死后或在隨后的心室重構過程中可并發(fā)心肌夾層。其特點是心內膜面心肌纖維斷裂,血液涌入由心肌纖維螺旋包繞而成的心壁,繼而形成血腫井逐漸擴大,而心外膜面心肌纖維結構完整。常發(fā)生于下壁[1]。病理上,心肌夾層表現(xiàn)為心肌呈波浪形或匍形通道,其內可充滿血腫或是有血液穿行[2]。超聲心動圖診斷心肌夾層應符合以下標準中至少3 條[3]:①心肌梗死部位可見1 個或多個新發(fā)的無回聲腔,收縮期擴大,舒張期縮?。虎跓o回聲腔區(qū)域可見菲薄的心內膜隨心動周期活動,但心內膜及心外膜均保持完整;③彩色多普勒超聲可見夾層血腫部位與左或右心室腔之間的血流穿梭;④隨訪過程中夾層血腫可不變或逐漸縮小,并最終由血栓完全填塞;⑤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間的室間隔內可見波浪形或匍形通道,并由彩色多普勒超聲證實;⑥可同時合并室間隔穿孔、假性室壁瘤、乳頭肌或腱索斷裂及心包積液等。但對于心肌夾層與假性室壁瘤有時難以鑒別,靜態(tài)觀察時前者心外膜及心包腔結構完整,后者心外膜與心包粘連;動態(tài)觀察時前者舒張期血液進入假腔,后者收縮期血液進入瘤體;兩者可能單一出現(xiàn),也可同時發(fā)生[4]。本病例符合上述標準中的①、③、④及⑥。同時左心聲學造影除了可以顯示心肌缺血區(qū)域及微血管的灌注情況,還可以明確心肌與心腔內有無造影劑貫通,也可以觀察心包腔有無造影劑顯示,從而判斷心外膜有無破裂,同時可較為準確判斷左室收縮功能。有報道心肌夾層出現(xiàn)在心肌梗死后1~17 d(平均7.5 d)[5],此病例發(fā)生在心肌梗死后6 d,心肌夾層通常始于心肌梗死部位,即左室后側壁,由于心室腔內高壓以及梗死部位的心肌缺血和心肌水腫,導致此處心內膜脆弱、破裂,血液進入螺旋形心肌交界面而形成夾層和血腫,而心外膜面心肌纖維結構保持完整?;颊哂谛募」K篮?0 d CT 及左心造影均提示心肌梗死后心肌夾層破裂假性室壁瘤形成,心包腔中量積液。冠脈造影證實右冠狀動脈閉塞,前降支狹窄。左心造影亦提示心肌灌注差。綜上所述,此患者病情極其危重,無論行介入或外科手術均風險極高,且預后差。目前臨床上診斷心肌夾層的方法有超聲心動圖、心肌聲學造影、CT、MRI 等影像學檢查,左心造影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尤其在早期診斷心肌梗死及其并發(fā)癥、心肌灌注等方面,給臨床提供重要的價值。
圖1 2018 年2 月1 日首次床旁超聲心動圖檢查。圖1a:兩腔觀顯示左室后壁局部回聲中斷及心肌夾層血腫,大小約18 mm×16 mm,缺口內徑3 mm(箭所示);圖1b:舒張期血流自血腫流向左室腔內(箭所示);圖1c:收縮期血流自左室腔流向血腫內(箭所示);圖1d:四腔觀左室后側壁心內膜面回聲連續(xù)中斷(箭所示)。圖2a 左心造影顯示左室后壁心肌造影劑充盈缺損。圖2b 顯示左室心肌內局限性造影劑充盈區(qū)。
圖3 2018 年2 月13 日床旁超聲心動圖檢查。圖3a:四腔面觀血腫較之前擴大,大小約33 mm×28 mm(箭所示);圖3b:左室短軸面觀缺口較之前擴大,約38 mm。圖4 2018 年2 月22 日CT 檢查。圖4a:顯示左室側壁菲薄,其上見兩處缺損,直徑分別約1.9 mm、3.6 mm;圖4b:三維重建顯示左室側壁假性室壁瘤,最大橫斷面約45.7 mm×31.2 mm(箭所示)。圖5 后側壁中間段左室心肌內見一大小約55 mm×31 mm 瘤樣結構造影劑填充區(qū),其經(jīng)一內徑約5 mm 開口與左室腔相通(箭所示),均較之前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