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 莉
(湖北鐵道運輸職業(yè)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4)
當今社會已進入到信息化時代,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帶來了深入且全面的影響。在不斷增多的網民中,大學生所占有的比例越來越大,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網絡犯罪行為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7月印發(fā)《關于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指出要積極推動面向青少年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建設適合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基地。高校建立和完善法制教育體系,加強新時代學生的法治觀念、法律意識,尤為必要。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發(fā)展時期,經濟蓬勃發(fā)展,各種文化和思潮相互交織,大學生正處在心理成長關鍵時期,面對眾多誘惑容易喪失理智判斷,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據統(tǒng)計,目前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逐年呈上升趨勢。大學生所實施的各種網絡犯罪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①危害網絡安全類;②通過互聯(lián)網制作或者復制、傳播色情信息,危害社會公共秩序;③侵害公、私財產類的犯罪;④運用互聯(lián)網對國家安全產生危害;⑤通過網絡對其他公民進行侮辱與誹謗、侵犯他人人身權的犯罪。與原有犯罪方式相比,互聯(lián)網時代下學生群體的網絡犯罪凸顯出犯罪主體的高智商性、犯罪自身虛幻性、犯罪方式的隱蔽多變、危害后果的嚴重性等鮮明特點。
部分學生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淡薄,大學校園里越來越多出現的“分期”“網貸”“裸貸”等看似便利可靠的消費行為,成為了潛在危機。另外,現代網絡的詐騙形式多樣,手段五花八門,給許多大學生帶來了不少危害。如何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讓學生可以在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中順利完成自己的學業(yè),是每位教職員工以及在校大學生不可忽視的必修課,也是新時期高校法制教育的重點。
目前,網絡犯罪陷阱越來越多,高校學生利用信息化終端接收網絡犯罪信息并實施網絡犯罪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但高校普遍性存在著對依法治教和提升學生法律素養(yǎng)重視程度不夠,只是將其作為普通工作來對待,而沒有將其看作是提高人才綜合素質與修養(yǎng)、乃至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
由于功利化和適應社會短期需要的傾向,高職教育完全意義上是應試教育的延續(xù),教育的目的僅僅是幫助學生取得社會短期之內的認可和幫助就業(yè),而非傳道、授業(yè)和解惑。各方面對于各類文憑證書和學生畢業(yè)分數青睞重視,而忽略了法制觀念和人文精神培養(yǎng),使法制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容易流于形式。
一方面,非法律專業(yè)高校在整個師資配備和課程體系設計中,不夠重視法律專業(yè)教師的引進和培養(yǎng),導致高校缺乏法律專業(yè)師資和完善的法律課程體系。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普法教師是由非法律專業(yè)人員暫時承擔,例如:思想政治部、團委、學工處、宣傳處甚至后勤的工作人員擔任,法制建設工作也是由紀檢處、保衛(wèi)處等工作人員承擔。影響了普法教育、法制建設的最佳效果。
在我國高校法制建設過程中,高校普遍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規(guī)章制度,但是還存在著法制建設內容不健全、程序缺失、缺乏完整的考核體系等問題。目前,大多數高校在學生的法制教育中考核的方式是閉卷考試和考核作弊率,閉卷考試的內容主要集中于一些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知識。學校通常追求的主要是普法考核的高分數和低犯罪率,而對于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和法制意識關注不夠。
針對學生在今后社會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法律問題來展開法律理論教學。讓在校學生具備基本的法律知識,創(chuàng)新法律教學課程,通過案例或者是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法律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讓大學生在社會生活各領域具有基本法制觀念。在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完整地介紹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把各部門法的基本精神講解透,通過學習,使學生具有較為全面的社會主義法律精神和法制觀念。在實際教學中除了應避免枯燥的知識傳授和法律知識講解,更應該著重進行法制觀念和守法意識的培養(yǎng),使高校學生在思想上懂法守法,在行動上具備法律思維,做到懂法理、重證據、講程序,用法律保護自己。
高校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yè)技術知識,更要注重法律知識學習,社會發(fā)展對大學生法律素質要求逐步提高。學校要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大學生,不僅要學習好專業(yè)技術知識,更要學習法律知識。通過開設法律選修課,開設一些基本部門法類的公共選修課,以形成較為完善的法制教育體系。這些公共選修課可以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各部門法的基本法,如《民法》《行政法》《民事訴訟法》《刑法》等。大學生在具備基本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后,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學習一些基本法律選修課,學習社會主義基礎法律知識,具有較為完整的法律知識結構,有利于全面提高自身法律素質。以積極姿態(tài)面對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新技術發(fā)展對法制教育帶來的新內容。
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未成年人教育重要任務就是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包括法律素養(yǎng),而教師正是實現這一重要任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作為教師,首先要加強自身學習,深入學習《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有關的基本法律知識;其次,要將教師的法律知識培訓納入教育系統(tǒng)普法教育的重要內容,搭建基本法律知識學習平臺,設置必修課、積分課等,有重點、分階段組織教師法制培訓工作,通過集中培訓和自我學習相結合,利用知識考評嚴格教師法律知識學習,并將學習學時數、學習結果納入教師年度繼續(xù)教育考核;最后,要引導教師將學習的法律知識貫穿于課堂教學,通過組織法律教學評比、學生法治觀念和法律素質評比來檢驗學習成果,全面提升教師隊伍法律素養(yǎng)。
依托互聯(lián)網,建設法律知識網絡公共服務平臺,推進高校“互聯(lián)網+公共法律服務”進程。
首先,依托互聯(lián)網構建法律知識學習系統(tǒng)。一是構建面向高校學生的各類法律法規(guī)原文網絡知識庫,通過學習法律法規(guī)原文,全面深刻理解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促進學生從根本上觀全景、知全貌、懂聯(lián)系,培養(yǎng)良好的學風,引導形成健全的法律意識。二是要構建適于高校學生的各類法律法規(guī)網絡解讀庫,根據高校學生的法律盲區(qū)和容易發(fā)生的違法違規(guī)事件,依托高校教師、社會法律援助機構、律師事務所等各類社會群體,有針對性地對相關法條進行解讀,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法條內容,從而潛移默化地根植于學生守法意識中。三是要構建直觀活潑的案例數據庫,應盡可能通過案例等直觀、活潑的方式宣講重點法律知識,寓教于樂,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法律底線是什么,什么行為會觸犯法律底線、如何規(guī)避違法違規(guī)事件,從內心實際做到知法守法。
其次,構建重實效、易獲得的法律咨詢服務系統(tǒng)。一方面,通過建立一體化咨詢服務中心,構建集電話咨詢、網站、QQ、微信、移動客戶端為一體的法律服務系統(tǒng),為全校師生提供全天候、高品質的在線法律服務。另一方面,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在各院系設置實體化法律咨詢服務點,改善服務條件,統(tǒng)一服務場所標識、指引和服務功能設置,現場提供咨詢服務,解決學生法律困惑,同時提供矛盾糾紛調解、依法維權等法律援助服務,及時將違法違規(guī)事態(tài)控制在可控范圍內。
最后,構建科學合理的在線學評系統(tǒng)。通過網絡在線學習積分與學生選修課程積分打通使用,引導學生主動利用在線學習平臺學習法律知識,切實推動高校法制教育體系建設,提升學生法律素養(yǎng)。
針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構建多功能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著力開發(fā)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特色培養(yǎng)項目,產出立足重大現實問題的教學素材,搭建科研與教學的暢通轉化平臺,將法律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深化法制教育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運用互聯(lián)網等多種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進行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如組織學生觀看大學生犯罪等紀錄片和電視短片,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增強法律意識,掌握法律知識。定期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模擬法庭、辯論賽,開設普法園地,開展法律知識咨詢活動,通過各種形式開展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有機會列席旁聽審判過程,增加其對法律學習的感性認識,還可以和司法部門及律師事務所合作,定期聘請法律管理專家和律師等到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和法制講座,在高校營造知法守法的校園法律文化氛圍。
高校法治教育作為全社會法制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學生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法制教育成敗。提升高校學生綜合法治素養(yǎng),不僅是依法治校的關鍵,也是實施依法治國的根本。高校更應該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結合高校學生喜好的網絡獲取方式,針對現實問題,從課程體系設置、教師法治教育培訓、網絡在線學習系統(tǒng)和法制宣傳教育等全面謀劃,逐步形成完善的高校法制教育體系,推動全社會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