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永照
(山東警察學院 學報編輯部,山東 濟南 250200)
非法涉槍行為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社會治安構成極大威脅,必須進行嚴厲制裁和打擊。我國始終高度重視槍支管理問題,通過頒布和修訂《槍支管理法》,為槍支管控和有效打擊非法涉槍行為等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梢哉f,我國在打擊非法涉槍行為方面成效顯著,涉槍違法和犯罪案件較以往大幅減少,但也有新的問題出現(xiàn)。社會的迅速轉型和人民生活水平及需求的提高要求我國的槍支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當前,非法涉槍行為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問題,已經(jīng)成為我國關于涉槍行為立法與司法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涉及槍支的“19歲少年網(wǎng)購24支仿真槍案”“天津擺射擊攤老太案”“玩具小販王國其案”等系列案件的判決結果與公眾預期產(chǎn)生巨大差距,引發(fā)社會公眾對法律責任追究公正性和公平性的強烈反響和質疑,暴露出我國非法涉槍行為法律責任體系的欠缺之處。如何保證個人權利與公共權力的平衡,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時,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層次的生活需求,實現(xiàn)公平正義,是我國當前槍支管理立法和司法工作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針對這一現(xiàn)實需求和暴露出來的問題,有必要對我國現(xiàn)行的非法涉槍行為的法律責任追究體系進行系統(tǒng)研究,借鑒相關國家和地區(qū)的立法經(jīng)驗,從多視角探尋非法涉槍行為法律責任追究的合理路徑,對我國的非法涉槍行為法律責任追究體系進行要素補全和結構重整,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非法涉槍行為法律責任追究的制度體系,為解決公安司法實踐問題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持。
涉槍行為的概念等相關內(nèi)容在我國有著明確、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涉槍行為有合法與非法之分,二者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槍支的制造、買賣直至銷毀等所有環(huán)節(jié)是否經(jīng)過國家的許可或批準。非法涉槍行為根據(jù)案件的性質又分為涉槍違法行為和涉槍犯罪行為,不同性質和社會影響的涉槍案件在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上也有相應的具體規(guī)定[1]。
非法涉槍行為法律責任的追究主要依賴于我國現(xiàn)行的《槍支管理法》和《刑法》。就刑事責任追究來看,非法涉槍行為的判定標準較低,刑罰較重。在我國《刑法》有關涉槍行為的罪名中,有4個罪名包含“無期徒刑或死刑”,而構成法定槍支的致傷力標準則較低,容易導致輕罪重刑案例的出現(xiàn)。根據(jù)《槍支管理法》的規(guī)定,法定意義的槍支是需要滿足形式要件“以火藥或者壓縮氣體等為動力,利用管狀器具發(fā)射金屬彈丸或者其他物質”和實質要件“足以致人傷亡或者喪失知覺”的各種槍支。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滿足《槍支管理法》第四十六條條件的槍支構成法定意義的槍支,涉該類槍支的行為才會被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除該標準外,在定罪量刑的過程中,涉案槍支彈藥的數(shù)量也被視為重要的定罪依據(jù),但過分看重數(shù)量容易忽視其他關鍵性的影響因素,不利于保障司法的公平正義??傮w來看,刑事上對于涉槍犯罪在懲治上還沒有很好地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沒有針對不同的犯罪行為人的具體情況作出具體對待,對于自首并主動上繳所持槍支彈藥的應該依法從輕、減輕、免除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在涉槍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配置上,在慎用死刑和自由刑的基礎上,應設置財產(chǎn)刑和資格刑,制定相對確定的罰金刑。在保留現(xiàn)行的剝奪政治權利刑罰設置的同時,對于涉槍犯罪行為人,需要借鑒域外廣泛資格禁止和禁止令制度,禁止涉槍犯罪行為人從事特定職業(yè)或者在一定年限內(nèi)剝奪其持槍資格,并建立資格刑監(jiān)督考察制度。
此外,我國非法涉槍行為的行政法律責任覆蓋面較小,相關法律法規(guī)大多都是針對經(jīng)過國家許可的涉槍行為,而對于未經(jīng)國家許可的涉槍行為缺少相應的行政規(guī)制。對于情節(jié)較輕的涉槍行為,應當按照有關行政法律法規(guī)追究責任人的行政法律責任。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fā)布的《關于涉以壓縮氣體為動力的槍支、氣槍鉛彈刑事案件定罪量刑問題的批復》(法釋〔2018〕8號),“對于以收藏、娛樂為目的,涉案槍支致傷力極低,主觀上難以認識到系槍支,行為人系初犯、偶犯等情形的,應當體現(xiàn)從寬的精神”。該批復下發(fā)以后,對于多起涉及氣槍的非法持有槍支、非法買賣槍支案,各地檢察機關按照批復的精神,對于犯罪情節(jié)輕微、不需判處刑罰的,都作出了不起訴的決定。但是,這些行為只是情節(jié)輕微,而不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不認為是犯罪,嚴格意義上只是在刑事處置程序上被除罪化了,實質上已經(jīng)符合犯罪的實質和形式要件。按照刑事犯罪設置對于行政違法的覆蓋原理,其確定已經(jīng)構成了行政違法。因而,該批復只是規(guī)定對某些類型的涉槍行為免予刑事法律責任追究,責任人還應當承擔相應的行政法律責任。但現(xiàn)實卻是,不論《槍支管理法》還是《治安管理處罰法》,對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持有、私藏、走私以壓縮氣體為動力且槍口比動能較低的槍支和氣槍鉛彈,且尚未構成犯罪的違法行為都沒有設置相應的行政法律責任[2]。在刑事責任缺位的情況下,行政責任應當進行更積極的補位,才能避免一些免予刑事追究但應予以行政責任追究的嚴重涉槍行為落入制度設置的銜接罅隙。
我國法律沒有設置專門的涉槍違法犯罪民事責任及其追究機制,尤其是在程序設置上基本是空白。在追究涉案當事人刑事責任、行政責任,保障公共安全、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應當關注涉案受害人員民事權利的保障。建議設置面向社會公眾的槍支性能司法鑒定機構,為合法使用槍支的公眾(依法配槍的國家公務人員、獵民、牧民等)提起基于槍支故障而引起的損害賠償之訴,清除程序上的障礙。法律在涉槍刑事案件附帶民事訴訟及單獨提起民事訴訟的民事責任機制之外,沒有設置涉槍行政違法行為的民事責任附帶追究機制,未設定行政機關為受害人追求違法行為人民事責任強制提供協(xié)助的職責,這就導致涉槍違法犯罪民事責任追究在現(xiàn)實中遇到較大障礙。
綜上所述,我國非法涉槍行為的法律責任追究難度較大,在民事追償、行政處罰和定罪量刑的標準和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兩難的情況。因此,我國非法涉槍行為在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在整體上,還需要協(xié)調(diào)刑事責任、行政責任、民事責任的關系,補全與重整涉槍行為的法律責任體系,充分發(fā)揮行政責任、民事責任追究機制,起到阻遏責任追究過度升級的作用,體現(xiàn)刑法的謙抑性,既嚴厲打擊涉槍違法犯罪行為,保障公共安全,又能充分保障涉槍受害人員的生命、財產(chǎn)權利,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近年來,我國在治理槍患方面成效顯著,廣大民眾的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得到極大保障,但仍有不少非法涉槍案件發(fā)生,某些涉槍案件在審理判決方面還引發(fā)社會的高度關注。典型的案例,如天津大媽趙春華因擺射擊攤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6個月,二審改判為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一案[3]。該非法涉槍案件曾引發(fā)社會各界人士對我國非法涉槍行為法律責任追究問題的關注,并有不少人對裁判結果提出質疑,認為相關罪名的入刑標準過低,而涉案人員并非惡意進行違法活動,其社會危害性相對較小,法律責任追究過于嚴苛,有失公平正義。針對這一社會焦點案例,最高人民法院也給予高度的重視,表示在非法涉槍案件的定罪量刑過程中必須堅持罪責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盡可能避免“唯數(shù)量論”等片面化的審理思路,最大限度地符合一般社會認知。
眾所周知,法律法規(guī)的出臺和修訂需要充分結合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社會現(xiàn)實,以此保障人民群眾的現(xiàn)實利益。當前我國在槍支管理和對非法涉槍行為法律責任的追究等方面的工作,仍然存在某些問題,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非法涉槍行為法律責任不明晰,追究難度大。以趙春華非法涉槍行為案件為例,涉案人員的主觀惡性與社會危害程度是此案引發(fā)社會爭議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此案定罪量刑的關鍵所在。對此,大致有三種不同的觀點[4]:第一種觀點從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所有公民必須嚴格遵守現(xiàn)行的槍支管理標準,司法機關按照法律法規(guī)對非法涉槍行為加以制裁,完全符合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第二種觀點認為,趙春華并非故意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盡管其涉案槍支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制裁標準,但出于民眾的一般性認知,其行為并不構成故意犯罪。因為趙春華并不知曉她所販賣的玩具槍屬于法律規(guī)定禁止使用的槍支,也不知曉自身的擺攤行為涉嫌違法犯罪,所以按照真槍的標準對其進行定罪,不免有悖于社會常理和人之常情。第三種觀點認為,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趙春華的行為的確構成非法涉槍的犯罪行為,但念其主觀惡性與社會危害度相對較小,理應從輕量刑。上述觀點雖有不同之處,但均不無道理,其爭議的核心問題在于一般性社會認知與當下司法審判的關系平衡,也可以理解為維護公共安全與堅持司法正義的關系問題。在非法涉槍行為的司法審判過程中,主要存在兩大難題:一是對涉案槍支的界定,涉及是否入刑的問題;二是對涉案人員的判定,涉及定罪量刑的問題。這兩大難題給司法機關增加了審理難度,容易導致公共安全與司法正義處于兩難的境地,而社會大眾淡薄的法律責任意識往往會造成此類案件的頻發(fā)。況且,考察涉案人員自身的認識性問題,難免會帶有較大的模糊性,往往不足以形成客觀有效的法律依據(jù)。因此,司法機關應當明晰各類非法涉槍行為所對應的法律責任,做到有理有據(jù),公平公正。
第二,槍支管理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從我國現(xiàn)行的《槍支管理法》的具體內(nèi)容上看,該法的覆蓋面相對較窄,僅有50條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且大多數(shù)條文重理論原則而輕實際操作,在具體的非法涉槍案件的審理過程中難以有效發(fā)揮應有的參考作用[5]。同時,從我國目前的槍支管理法律體系來看,公務用槍管理受重視程度明顯高于民用槍支,在民用槍支的管理問題上缺乏足夠配套的法律法規(guī),對于民間非法涉槍案件的審理難以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據(jù),這既不利于確保槍支管理的公共安全,也不利于維護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此外,有關槍支的法定概念和具體分類也存在疏漏之處。如《槍支管理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槍支是指以火藥或者壓縮氣體等為動力,利用管狀器具發(fā)射金屬彈丸或者其他物質,足以致人傷亡或者喪失知覺的各種槍支?!钡承┌l(fā)射器等槍械可能沒有和上述定義完全符合,容易造成疏漏[6]。同時,在槍支的使用方面也缺乏相應的具體規(guī)制,這就導致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缺乏充足的法律依據(jù)。因此,應當盡快通過立法明確公務用槍、民用槍支使用的原則、標準和基本條件,使依法使用槍支的行為受到法律保護,違法和濫用槍支的行為受到法律追究,最大限度平衡公共安全與司法正義的關系。
從各方爭議的內(nèi)容來看,公共安全與司法正義似乎產(chǎn)生了某種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但從問題實質上來說,這兩者并無根本性沖突,都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公共安全與社會治安,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槍患嚴重的社會中。因此,司法機關不能因某種社會輿論的偏向而罔顧事實,應當嚴格依法審判,始終堅持尊重事實、合理合法的基本原則。與此同時,也應當看到我國當前槍支管理法律法規(guī)的缺陷和不足,及時加以健全和完善,努力實現(xiàn)公共安全與司法正義的雙向進步,確保人民群眾的權利和自由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
完善非法涉槍行為法律責任,對于維護公共安全和保障社會公平正義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為此,在立法上要加強槍支管理立法,健全槍支管理制度;在司法上要合理規(guī)制法官和檢察官的司法裁量權,平衡公共安全與司法正義的關系。綜合以上兩方面的工作,完善非法涉槍行為的法律責任工作,需要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對相關涉槍行為案件采取具體的鑒定與審判標準,區(qū)分不同涉槍案件的性質與社會影響程度,以確保每一個案件在審理過程中實現(xiàn)法律精神與人民意志的有機統(tǒng)一,同時也能夠確保廣大社會公眾感受到應有的公平正義。
加強槍支管理立法,是廣大人民群眾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的根本保障,既能有效約束危害公共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又能提高社會的公正程度。因此,加強槍支管理的立法工作,是完善非法涉槍行為法律責任的根本出路。從立法的角度來看,當務之急是盡快健全和完善我國現(xiàn)行的《槍支管理法》,對相應的法律條文進行查漏補缺,加緊完善槍支概念、槍支分類、槍支使用、法律責任等法律規(guī)定。在涉及公民的人身和財產(chǎn)安全等重要的概念事項之時,應當通過修訂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確執(zhí)法和司法的公正性與正當性,做到有法可依,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首先,應當明確槍支的法律概念,消除概念的模糊性。法律法規(guī)的嚴謹性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礎,必須嚴格區(qū)分一般違法行為與刑事犯罪。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必須更加明確各類槍支的嚴格界限,明確玩具槍、仿真槍和真槍之間的區(qū)別,參考和運用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對不合理的數(shù)值或鑒定標準加以調(diào)整。在制定和修改標準時,必須充分結合我國社會的現(xiàn)實情況,做到科學合理。
其次,在明確槍支概念的基礎上,對槍支進行科學分類。從目前的槍支管理和使用的情況來看,合法槍支應當分為軍用槍支和民用槍支,并分別加以管理。軍用槍支應當由軍隊管理,民用槍支必須由公安機關進行統(tǒng)一監(jiān)督管制,不可將二者混淆。為有效保障合法槍支的使用需求,必須嚴格界定軍用槍支和民用槍支的使用界限,不斷細化各類槍支的具體分類標準,嚴格管控合法槍支的生產(chǎn)和使用情況,對使用人員進行充分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規(guī)制,確保槍支使用和公共安全的高度統(tǒng)一,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的槍支分類管理制度加以完善。
明晰槍支的法定概念和科學分類,是健全我國槍支管理法律法規(guī)的基礎和前提。在之后的修訂和完善過程中,需要嚴格區(qū)分公務用槍和民用槍支的界限,根據(jù)不同的使用標準和法律規(guī)范進行整改和調(diào)整。首先,要繼續(xù)規(guī)范公務用槍管理。在必要時可借鑒我國當前在公務用槍管理方面出臺的各項法律文件,盡可能制定出臺專門的《公務用槍管理法》,以此對公務用槍管理進行細化。此外,在對非法使用公務槍支的法律責任設定方面要更為全面,形成參考性強、具體完備的公務用槍管理法律,使所有接觸槍支的公務人員能夠首先對自己的行為后果有清楚的認識,避免出現(xiàn)因工作失誤導致的違法現(xiàn)象。其次,在完善公務用槍管理的同時,也要加大民用槍支的立法力度。在我國當前社會生活和生產(chǎn)需求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應適當修改有關民用槍支使用法定范圍和種類的規(guī)定,充分考慮射擊運動的發(fā)展以及公民娛樂需求的滿足等現(xiàn)實情況,出臺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guī),并針對社會中出現(xiàn)的各類現(xiàn)實問題,及時進行修訂和補充。
公正司法是完善非法涉槍行為法律責任的把關環(huán)節(jié),對于維護法律權威和社會正義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各級各地方的法官、檢察官在法律素質方面水平不一,其工作經(jīng)驗和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對其對非法涉槍案件的認識和審理過程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尤其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情況下難免會有疏漏之處。必須明確的是,法官、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有其存在的正當性和必要性,但這種公共權力必須限定于合理的法律框架之中,不可過分影響案件審理的公平公正。為堅持主客觀相統(tǒng)一、罪責刑相適的基本原則,法官在對非法涉槍案件的審理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的影響因素過于復雜,往往會影響到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而自由裁量的過多標準很容易對案件的審理過程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因此,亟須出臺嚴謹、科學的指導性意見,并嚴格規(guī)制法官、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盡可能縮小自由裁量的范圍,以最大限度維護涉案人員的合法權益,凸顯我國憲法和法律的公平正義。
立法和司法是互為一體、互相統(tǒng)一的環(huán)節(jié),立法正義是司法正義的前提和基礎,二者的完善是實現(xiàn)“良法”和“善治”充分結合的根本保證。因此,從司法正義的角度上來說,更應當加緊完善我國槍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彌補當前部分法律的模糊性與滯后性,使我國的司法工作更加貼合社會民情,充分體現(xiàn)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也可較好地避免自由裁量權被濫用。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有關非法涉槍行為的司法解釋。司法解釋具有普遍的、較強的約束力,在某種意義上也相當于立法。做好司法解釋工作能夠對法律法規(guī)進行重要的補充和完善,在必要時可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jù)。出臺合理的司法解釋,有利于彌補法律漏洞,統(tǒng)一司法標準,能夠讓社會大眾充分感受到公平正義。
合理規(guī)制自由裁量權,要求法官、檢察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正確區(qū)分不同非法涉槍行為的嚴重程度。對此有學者指出,根據(jù)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不同性質的非法涉槍行為進行不同的定罪量刑。如涉案人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無意購買了符合法定槍支概念的玩具槍等行為,對社會危害性較小,可依法從輕量刑;但對某些故意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且對社會危害性較大的非法涉槍行為,必須依法加以制裁,消除社會安全隱患[7]。因此,法官、檢察官在進行定罪量刑時,既要查明涉案槍支彈藥的數(shù)量等客觀因素,也應充分考慮涉案人員的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程度,明確構成槍支違法犯罪的基本條件,做到公正司法。
法官和檢察官的職業(yè)素質同樣是影響案件審理的重要因素,完善非法涉槍行為法律責任離不開法官、檢察官自身素質的提升,對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同樣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對此,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在各級法官、檢察官的選拔和任用環(huán)節(jié),嚴格控制準入的條件和標準,同時要加強法官、檢察官選拔流動機制的建設;第二,要加強法官、檢察官的入職和工作培訓,通過多種方式不斷強化法官、檢察官的法治思維和審判能力,提高法官、檢察官的法律素養(yǎng);第三,要強化法官、檢察官工作的責任和服務意識,努力培養(yǎng)司法工作人員的職業(yè)道德精神。司法人員在社會大眾心中往往扮演著懲惡揚善的重要角色,其職業(yè)道德水平不僅能夠體現(xiàn)出個人的基本素質,更象征著法律的神圣價值與基本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提高法官、檢察官的基本素質,對規(guī)制自由裁量權的運用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確保自由裁量的結果與公平正義的理念追求相統(tǒng)一。因此,法官和檢察官應按照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基本要求,在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同時也要充分履行相應的法律義務,確保自由裁量權行使的公平公正,防止公共權力的濫用[8]。
最后,完善法官、檢察官的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建設是規(guī)制其自由裁量權的重要保證。有效的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是確保正當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根本保障。為此,必須建立自由裁量行為監(jiān)督機制。在法院和檢察院內(nèi)部,要高度重視程序的公正合理,從起訴到審判的全過程要嚴格按相關規(guī)定進行層層規(guī)范和審查,確保自由裁量權的合法合理;在面對社會公眾質疑時,要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公開透明,積極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和建議,通過各種渠道向公眾展示工作的進展程度,保證自由裁量權運行的有效性和正當性,以此減少工作上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