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晶晶
(南京交通技師學院 江蘇南京 210049)
大專階段的化學基礎是以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一門學科。由于知識性較強,因此在教學時更容易造成課堂枯燥,學生乏味的現(xiàn)象,影響了教學的效率和結果。翻轉課堂是一種將課堂時間進行打亂和重組的教學方式,結合了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能夠極大程度地推翻傳統(tǒng)課堂的單調色彩,建立色彩斑斕、絢爛多姿的化學課堂,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程之中。
翻轉課堂能夠將線下教學的時效性與線上教學的便捷性相結合,呈現(xiàn)出優(yōu)勢互補的教學狀態(tài)。它將學習時間和學習方式進行調整后,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掌控者,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決定學習內容和節(jié)奏。同時,由于網絡資源以及信息平臺的支持,學生的學習形式也會發(fā)生很大的轉變。網絡平臺上的教學課件會穿插圖文、視頻等趣味十足的內容,這就能夠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程學習中來,讓學生自覺地展開學習、思考和研究。這樣的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就能夠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翻轉課堂一般可以分為三段式教學。第一階段,教師通過線上發(fā)布預習微課,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完成預習的學習過程;第二階段,教師以課堂教學為中心,通過視頻、活動、實驗等完成核心知識的教學;第三階段,教師以課后檢測和評價為主要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測。習題網站和評價平臺是開展檢測的主要途徑。[1]由此可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真正實現(xiàn)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
翻轉課堂改變了教學的形態(tài),無論是預習、課堂教學,還是課后檢測與評價等環(huán)節(jié),都展現(xiàn)出了全新的態(tài)勢和方法。它使所有的知識內容都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整合,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形式。這種集圖形、文字、聲音、畫面為一體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更為舒適和便捷的學習環(huán)境。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更加輕松地就能獲取知識;另一方面能夠大大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愿意去學習和探究,完成知識的內化和吸收。
翻轉課堂在化學基礎教學中的開展同樣可以分為課前準備、課中過程、課后評價三個階段。筆者以“膠體溶液”一課為例,講解翻轉課堂的實際應用過程和策略。
課前準備階段分為兩步:第一步,教師需要研究本課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從而設計和制作預習微課或視頻。對于“膠體溶液”這一課,筆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布朗運動”“鹵水點豆腐”“明礬凈水”這三個實驗是學生應該了解的膠體溶液實驗。于是,筆者通過網絡資源,查找到相應的實驗演示動畫,將其分別加入預習視頻之中。另外,本課還有最關鍵的兩個實驗,分別為“氫氧化鐵膠體制備”以及“丁達爾現(xiàn)象”,筆者選擇了實驗實拍視頻資料為內容加入微課之中。第二步,教師需要將完成的微課視頻通過平臺發(fā)送給學生,要求學生利用上課前的任意時間,完成預習視頻的觀看。
該階段可以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以課上微課的學習過程為主,通過視頻的介紹,讓學生充分掌握溶膠、高分子溶液以及凝膠三種液體的性質,并且展示丁達爾現(xiàn)象、布朗運動、電泳現(xiàn)象等在生活和實驗中的表現(xiàn),讓學生認識到溶膠的穩(wěn)定性與聚沉等現(xiàn)象。其次,教師要組織課堂活動。比如,在該課中,筆者就組織了討論活動,提出“怎樣用簡便的方法區(qū)分真溶液和膠體”等論題,由學生分成小組展開探討,然后由各組代表發(fā)言,達成統(tǒng)一共識。最后,教師要拓展項目。比如,本課可以以“長江三角洲是怎樣形成的”為研究方向,要求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通過搜查資料結合課程內容,總結出拓展作業(yè)的報告。[2]
課后評價要公正、合理。因此,評價參考的內容需要更加全面,教師必須要在日常教學中,通過自行記錄以及微課平臺的后臺數據,總結學生多方面的表現(xiàn)。首先,考試成績,課前預習檢測、課上測驗成績、課后項目拓展成果等等,這些內容需要教師進行評定;其次,課堂表現(xiàn)、課上出勤率、活動參與度和合作學習表現(xiàn)等等,這些內容則分別由教師、小組成員以及學生自己完成評價;最后,教師按照科學的比例進行綜合,得出較為公平的評價結果,為學生的自我提升與完善提供參考意見。
總之,翻轉課堂運用在化學基礎教學中,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它既落實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還運用了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加愿意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來。學生通過自身主動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和探究,逐步將知識內化于心,達到了極佳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