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楊
(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市育才學校 浙江臺州 317500)
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四個方面。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的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核心是通過了解班級中學習生物的平均水平而制定生物教學方案從而達到生物教學目標。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對生物題目的理解以及學習生物的用心程度不同,導致生物成績以及學生所掌握的生物知識存在差異。盡管生物的平均成績最能體現(xiàn)出一個班學習生物的平均狀態(tài),但是這也阻礙了不同層次間學生學習生物能力的提升。在下文中,筆者針對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生物分層教學展開探究,以供參考。
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高中生物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落實到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到養(yǎng)成良好生物素養(yǎng)的重要性,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高中生物知識。由于個體差異,每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各不不同。即使在同一門課、同一個教師的授課下,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以及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高中教師要充分地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他們之間存在的差異,因材施教。
例如,在學生剛進入高中時,學??梢越M織一次高中生物入學考試,讓教師大概了解每位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樣,教師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出學生學習生物的程度。當然,摸底考試在出題的時候也要有技巧性,可以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題目,考試的難度也要分層次。生物教師可以根據(jù)考試情況了解到學生是基礎(chǔ)方面比較弱呢,還是學生缺乏實驗動手能力,又或者是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待提高等方面的情況。這樣,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對癥下藥,從而有目的地進行教學。
在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接下來就是要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一般來說,教師授課的范圍是全班的,而全班學生每一位的生物學習水平是不一樣的。這樣單一的生物教學方式,不僅達不到教學的最終效果,反而會降低一部分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試想一下,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提問:“細胞是由什么組成的?”“物質(zhì)進出細胞的方式有哪些?”或者“請說出細胞代謝的過程?”等這類比較基礎(chǔ)的問題,讓生物學得好的同學張口就能回答出正確答案,而讓那些生物學習較差的同學還沒有思考就知道了正確答案。這樣不僅對學習好的同學沒有起到激勵作用,還會打消稍微差的學生努力學習的念頭。從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來看,這種教學模式并沒有什么意義,不利于學生開拓思維的培養(yǎng)。我認為可以進行分組教學。
例如,教師可以把學習狀況差不多的學生分為一個組,可以分層次地提問。對于程度差一些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鞏固生物的基礎(chǔ)知識,逐漸提高學生的能力。而對于成績好一些的同學,教師可以提一些綜合性高強的、具有開放意義的題目,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可以發(fā)散自己的思維,激發(fā)自己對生物的求知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1]
理論教學固然重要,實驗教學也同樣不可缺。書中的課本教會了學生基本的原理,而實踐才能教會學生求真。因此,教師要通過完成實驗來來讓學生吸收書本中的理論知識,結(jié)合生物習題,引導學生學會設(shè)計實驗,在實驗中找到理論依據(jù),明白原理。在傳統(tǒng)的生物實驗教學中,部分教師認為學生的知識積累不足,總是自己演示實驗,讓學生觀看自己做實驗,不讓學生嘗試實驗。他們認為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出錯。其實,只有學生自己動手實踐,他們才會明白其中的原理。
例如,在用高倍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時,教師告訴學生健那綠可以使線粒體呈現(xiàn)藍綠色。他們就會死記硬背不會去考慮這種反應(yīng)的原理。如果教師讓他們自己做實驗,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這種神奇的結(jié)合,他們就會從心底感受到生物的奇妙,從而激發(fā)起對生物學習的興趣。[2]
總而言之,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學存在不少問題。在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下,高中生物教師應(yīng)該樹立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分組教學,因材施教。同時,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并重,不斷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