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濤,蔡嬋娟
(湖北省天門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介入科,湖北 天門 431700)
對2017年10月~2019年10月經(jīng)我院治療的60例大咯血病人進行研究,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平均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年齡范圍為28~70歲,平均年齡(54 2.4)歲。實驗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范圍37~68歲,平均年齡(48 1.3)歲,其中支氣管擴張11例,肺結核8例,肺癌5例,其他6例;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范圍30~65歲,平均年齡(45 2.3)歲,其中支氣管擴張17例,肺結核9例,肺癌3例,其他1例。上述數(shù)據(jù)經(jīng)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繼續(xù)進行研究。
1.2.1 對照組處理:
給予常規(guī)治療處理:(1)保證患者絕對臥床休息,保持休息環(huán)境的安靜,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實時監(jiān)控。(2)做好患者情緒處理,必要時給予鎮(zhèn)靜劑輔助治療。(3)將腦垂體后葉素5 U加入生理鹽水或者40 mL濃度為10%的葡萄糖溶液當中,靜脈緩慢注射,根據(jù)患者的血壓和咯血量來調整溶液滴速(高血壓、冠心病和妊娠者禁用)。(4)將止血芳酸(0.2~0.6)加入5%~10%的葡萄糖溶液250~500 mL中靜滴(用量小于等于2g/天)。5.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則為患者輸入新鮮血液,每次200~300 mL。6.對于大咯血不止者,在經(jīng)纖支鏡確定出血位置后,將腎上腺素液浸濕明膠海綿,用海綿對出血部位進行按壓或堵塞。7.經(jīng)上述方法治療無效者可以考慮做肺葉、肺段切除手術。
1.2.2 實驗組處理
實驗組給予外周血管介入治療處理:1.治療前指導患者接受詳細的身體檢查、實驗室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的關注。2.采取Seledinger刺穿技術,將5Fcobra導管沿病患股動脈方向刺穿插入。3.選取病患胸5-6椎體范圍,通過相關造影檢查對其血供情況進行了解,此后,以5Fcobra導管治療形成栓塞的支氣管。4.外周血管介入后,需再次對病患實施造影檢查,并分析治療成效;經(jīng)由造影檢查病患側支氣管動脈和肋間動脈,以確保其他動脈供血功能正常。
(1)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臨床療效
臨床療效分為痊愈、療效顯著、有效、無效四種程度,治療有效率=(痊愈+療效顯著+有效)/總人數(shù)x100%。(1.痊愈:即為病患咯血癥狀消失,此后三月內無復發(fā);2.療效顯著:即為病患咯血癥狀具有明顯改善,咯血量也顯著降低50%-99%。3.有效:即為患者咯血癥狀有所緩解,次數(shù)以及血量縮減20%-50%。4.無效:即為病患治療前后病情無變化,更有甚者出現(xiàn)惡化。)
(2)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情況。
(3)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定量表得分情況,主要內容包含軀體疼痛、生理功能、精神狀態(tài)、生理職能以及活力情況。
以SPSS 23.0軟件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n,%)代表比例、例數(shù)等計數(shù)資料,x2檢驗;(±s)代表評分、時間均數(shù)等計量資料,t檢驗,P<0.05代表對比有意義。
實驗組臨床治療有效29(96.67%)例,高于對照組18(60%)例,(x2=4.625,P<0.05)。
實驗組7(23.33%)例不良反應病患,低于對照組的22(73.33%)例,(x2=4.326,P<0.05)。
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定表中五項評分情況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了醫(yī)學的進步,大咯血疾病的治療方法越來越先進,外周血管介入方法的研究使得大咯血治療效果得以提高,在控制患者不良反應產(chǎn)生的同時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我院認為外周血管介入診療方法在治療大咯血患者過程中的應用前景十分樂觀,相較傳統(tǒng)的常規(guī)診療方法具有更先進的治療理念和治療手段,能夠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出發(fā),做出更具有針對性的診療方案,最大程度減少患者疼痛和不良反應的產(chǎn)生,在提高治療效果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這項診療技術的應用尚未得到大面積的普及,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jīng)逐漸被人所熟知,社會和醫(yī)學界對于外周血管介入大咯血診療這一新方法賦予了極高的期望。
綜上所述,外周血管介入治療大咯血這種方法可以減輕患者疼痛和不良反應產(chǎn)生的概率,治療效果顯著好于一般常規(guī)治療效果,且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雖然這種技術的應用還不算成熟,但越來越多的醫(yī)學工作者將注意力轉移到這種新型方法上來,希望能夠提高大咯血患者的療效和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