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彥 劉方知
(湖南高速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該工程主橋全長352 m,上部結構為(96 m+160 m+96 m)連續(xù)剛構箱梁,共分為27種梁段,其中0號梁段為立托架現(xiàn)澆,1號~19號梁段采用掛籃懸臂現(xiàn)澆施工,20號梁段為合龍段,21號~26號梁段為邊跨現(xiàn)澆段(采用支架施工)。懸澆段長3.0 m~4.5 m,其中1號段為最重節(jié)段,混凝土用量73.8 m3、最大節(jié)段重量1 919.6 kN。
0號段托架預埋件、托架擬采用鋼結構。需承載0號塊的結構自重(包含箱梁和橫隔板)、模板及支架重量和各種施工荷載。托架由橫梁和縱梁組成。在預埋鋼板和斜撐架上設縱梁(順橋向);在縱梁上鋪設橫梁。縱梁選用45a工字鋼(Ⅰ45a),橫梁選用45a工字鋼(Ⅰ45a)和36a工字鋼(Ⅰ36a)。
209號、210號墩0號段托架安裝完成且鋪設底模后須進行預壓,為消除托架的非彈性變形,測量彈性變形值,為0號節(jié)段模板安裝預拱度的設置提供依據(jù)。安裝好底模板后即可進行預壓,計算0號段總重時,混凝土單位重量按照26 kN/m3計,最大預壓重量按照0號段托架支承混凝土總重1.2倍系數(shù)計算。由于預壓量大,為保證安全,加快進度,預壓材料宜采用成捆鋼筋、鋼絞線,重量控制在6 t以內(nèi),便于汽車吊裝卸。預壓要逐級加載,并進行沉降觀測。預壓采用水準儀進行觀測。分級加載2 h且測量完成后,即可繼續(xù)加載。本墩跨中及端平臺都進行預壓。中平臺支承混凝土灌注量136.323 m3,總載為132.323×2.6×1.2=425.33 t;端平臺混凝土澆筑量(單端)為25.25 m3,總載為25.25×2.6×1.2=78.78 t。0號臺總預壓量為G=425.33 t+2×78.78 t=582.89 t。
中平臺加載程序為:0→177 t→354 t→425 t,每級穩(wěn)壓大于2 h,并觀測跨中和支點變形值;
端平臺加載程序為:0→33 t→66 t→79 t,每級穩(wěn)壓大于2 h,并觀測跨中和支點變形值;
卸載也分三級,并觀測跨中和支點沉降恢復情況,以確定跨中彈性變形,為設置模板預度值提拱參考。
1)0號塊箱梁的底模采用12 mm厚涂塑竹膠板,節(jié)段梁底模采用大塊鋼模板。
2)側模采用大塊鋼模板,模板上設對拉拉桿,在0號塊上配以滿堂碗扣腳手架支立,在節(jié)段梁上通過吊桿和導梁支立。
3)在模板安裝過程中應同時搭設高空作業(yè)的臨邊設施。
4)預留孔洞以及預留筋應根據(jù)掛籃施工要求的位置與尺寸進行布置。
5)內(nèi)模及端模安裝內(nèi)模采用木模。側模板之間加固除在外側設勁性骨架支撐外,在腹板、中隔梁位置設直徑20 mm拉桿將其固定,縱橫間距70 cm~181 cm,對稱布置,拉桿加PVC管套,方便循環(huán)利用。在0號段頂板鋼筋、預應力波紋管安裝完成后,在梁體頂面設通長拉桿,拉桿間距為1 m,以確保梁部腹板以上模板的穩(wěn)固。內(nèi)模安裝在腹板預應力筋及普通筋、預埋件經(jīng)檢查無漏項及通過驗收后進行。
1)在對塑料波紋管管道及其接頭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必須保證其有著較高的密封性,以免在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水泥漿滲漏以及在將真空抽出后出現(xiàn)漏氣問題。此外,還必須確保其有著較高的強度,能夠保證其形狀保持較高的管道特點,避免在進行澆筑和搬運期間遭受到不必要的損壞。另還需要保證其有著較高的耐磨性、柔韌性和絕緣性。在管道選擇時,需要對其材質(zhì)特性進行了解,以免在與水泥漿、混凝土等接觸之后發(fā)生不良化學反應。在對管道質(zhì)量進行檢查之前,需確保其兩端較好的截面形狀,一旦遭遇到整形、漏漿等問題時,就必須及時對毛刺進行打理后再使用。
2)兩根波紋管在進行對接的過程中,必須保證解套紋理始終保持較高一致性,同時,要將波紋管接口與波紋管用套筒固定好,以確保它們能相互重疊15 cm~20 cm。在管道與管道連接的位置以及喇叭管連接的部位,可以采用冷縮塑料或者膠帶來做密封處理;錨墊板在與波紋管進行連接的過程中,需要保證規(guī)格和材料均保持較高一致性,并及時以密封膠完成封口處。
3)必須確??椎烙休^高的定位準確性,避免波紋管發(fā)生上浮問題。必須根據(jù)設計圖紙的相關要求來做出鋼筋的定位處理,即在直線段沿著管道必須控制在0.5 m間距位置,在曲線段需要對防崩鋼筋進行采集,同時加密到0.25 m間距進行布置處理,同時還需要將其鉤到彎曲半徑外側的箱梁橫向鋼筋上,最大程度上提升鋼束的操作準確性。在完成定位處理之后,需要縱向預應力管道位置偏差必須保持在10 mm以上,橫向的預應力管道則不得超出5 mm。
4)在錨座上設置抽氣孔和壓漿孔,排氣孔必須配置在錨具附件上方。排氣管和壓漿管的最小內(nèi)徑必須保持在20 mm左右。預應力管道的灌漿口與出口之間的距離應大于30 m~40 m,灌漿排氣孔應安裝在管道的最高位置。灌漿孔應確保鋼束和牢固地面之間的編號一致,為日后的檢查提供方便。在進、出漿管安裝過程中應避免突然彎角,以保證灌漿順利進行。
5)橫向預應力鋼筋安裝前進行安裝操作之前,首先必須保證混凝土施工前的處理,保障下料長度與一定富余量均能夠實現(xiàn)橫向預應力鋼筋的有效落實。
6)豎向預應力管道下部必須封堵嚴密,防止漏漿。同時,上端應密封,避免雜質(zhì)以及水進入管道內(nèi)。在灌漿孔內(nèi)穿入鋼芯時,待混凝土澆筑完畢后再拔出,以確保灌漿孔的通暢性。
7)在設置豎向預應力錨板的過程中,要保證其能實現(xiàn)全方位的精確定位加工,確保各種預埋件的埋設精度,從而達到兩平一豎的效果。梁頂?shù)腻^墊板在進行澆筑的過程中,非常容易發(fā)生走動情況,這就能夠對多錨墊板和螺母進行錨固處理。
1)底板混凝土澆筑方法:首先在頂板的位置開設一個串洞向其中注入。底板鋼筋上方均需要鋪設相應的翻鍬、鐵板,針對支座部位必須保證鋼筋網(wǎng)外側混凝土,還可從頂面完成澆筑操作,以此實現(xiàn)對振搗密實性的提升,及時準備好探照燈進行檢查。
2)腹板混凝土澆筑:由于腹板部分較高,使得預應力和預應力管道鋪設相對較密,因此,難以控制混凝土澆筑質(zhì)量,也是0號段混凝土施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腹板混凝土入模后需要通過串筒進行完成,串筒布料點間距應控制在2.5 m為宜,整個0號段腹板分別布設10個串筒下料口,混凝土可通過頂板串筒進入腹板。同時,混凝土可以自由下落高度不能超過2 m,為保證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振搗效果,所有混凝土均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振搗施工人員可直接進入腹板進行振搗。
3)橫隔梁混凝土澆筑:橫隔梁位于墩身正上方,是墩身的延伸部分,由于鋼筋密集,網(wǎng)片間距小,施工人員不能進入。因此,振動非常困難,采用頂部開窗,用6 m長振動器從梁頂向下部振搗。
4)頂板混凝土澆筑:頂板混凝土按常規(guī)工藝進行施工。頂板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搗器與平板式振搗器相結合的振搗方法。施工時,振搗器不能接觸波紋管,梁頂面應進行二次收漿。為保證梁頂面標高的準確性,在澆筑混凝土前,應在0號段頂面預埋鋼筋柱作為高程觀測點。
2.6.1預應力筋安裝
1)鋼絞線下料時應根據(jù)設計孔長加張拉設備的長度,并余留每張拉端100 cm的總長度下料。鋼絞線采用砂輪鋸切割,不能采用電、氣焊切割,防止熱損傷。鋼絞線下料后,應按每束鋼絞線調(diào)直,每隔1.5 m用鐵絲綁扎編束,同一束鋼絞線應光滑無扭結,同一孔道穿束應整束整穿。
2)中短束(直束L≤60 m、曲束L≤50 m)由人工穿束;長束和曲束用牽引法。穿束前用壓力水沖洗干凈孔內(nèi)雜質(zhì),檢查是否有串孔情況,然后用風壓機將孔內(nèi)水吹干。為減少張拉時的摩阻力,對長曲束鋼絞線在進孔前應涂中性肥皂液。
3)在對預應力筋實施安裝處理的過程中,針對管道端部開口必須加強密封管理,防止有濕氣進入其中,引發(fā)嚴重后果。
4)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在進行預應力筋構件周圍實施電焊處理期間,需要加強金屬件與預應力筋的保護處理,避免發(fā)生焊渣亂濺情況。
5)在進行混凝土澆筑處理之前,首先需要加強管道穿束,完成預應力筋安裝處理之后,必須對其做出全面檢查,以便及時確定受損管道。在實施澆筑處理之前,還需要針對管道上的各種開口位置、有孔位置等做好相應的修復。
2.6.2預應力筋張拉
1)箱梁混凝土的強度必須達到90%以上,保證預應力可以有效張拉。鋼絞線在將錨下控制應力的過程中,控制應力為:σcon=0.75fpk=1 395 MPa,這就意味著其張拉的控制力為σcon,在實施操作期間,油表顯示體外張拉力必須引入錨圈口應力。
2)對張拉進行處理期間,必須采用千斤頂來做出張拉力處理,保障預應力筋的軸線能夠實現(xiàn)有效重合。
3)張拉程序。
0→初始預應力10%σcon(做伸長量標記)→1.05σcon(持荷2 min)→補拉至σcon(測伸長量)→錨固。當實際張拉過程中出現(xiàn)應力或延伸早超出理論范圍時,應暫停張拉,召集設計、監(jiān)理及施工三方共同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后再繼續(xù)張拉。測定延伸量時要扣除非彈性變形引起的全部延伸量。
隨著交通運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連續(xù)梁橋已成為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橋梁的主要橋型之一,懸臂施工也成為主要的施工方法。0號段是整個連續(xù)剛架結構中最復雜、最困難的部位,具有工作面小、尺寸大、配筋復雜、施工時間長等特點。連續(xù)剛架結構大多采用支架施工。對于100 m以上的高度,橋墩施工中采用預埋件安裝托架是最經(jīng)濟、最省時的施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