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振
(福建省纖維檢驗中心/ 福建省紡織產品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州350026)
棉花是我國重要的紡織工業(yè)原料,其質量安全關系到我國的傳統(tǒng)支柱產業(yè)和整個紡織產業(yè)鏈的健康發(fā)展。在國際貿易中,棉花也是重要的大宗交易商品。 在國際貿易摩擦越來越頻繁且不斷升級的今天,如何保障棉花安全供給,不斷降低紡織企業(yè)原料成本,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直接利益。 多年來,全國各地纖維檢測機構在中國纖維質量監(jiān)測中心的統(tǒng)一部署下,對我國種植和加工的棉花進行了全面的質量把關,通過歷年在各個監(jiān)管倉庫開展公證檢驗,收集了大量的數據,準確地反映了我國棉花質量總體狀況,有力地協助了國家對產業(yè)的宏觀調控;尤其是2014年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政策和在庫監(jiān)管棉花政策的制定,對引導紡織行業(yè)及相關產業(yè)鏈不斷健康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
我國目前棉花品種有細絨棉和長絨棉兩種,其中長絨棉僅產于新疆地區(qū),產量占新疆棉花總產量不足 2% ; 且由于長絨棉的檢驗依據為GB19635-2005《棉花長絨棉》,與細絨棉的檢驗依據不一致,因此本文所統(tǒng)計的新疆棉不包括長絨棉品種。本文論述的棉花主要為最常見的鋸齒細絨棉,生產年度不限于2018年度。 主要包括了最近3年監(jiān)管棉政策下的公檢棉花,也包括自實施棉花顏色級檢驗以來近6年的公檢棉花,個別常用指標追溯到2006年,這是因為棉花具有較長期內存儲仍不變質的特性, 目前市場上輪出交易和貿易流通的棉花經常能看到四五年前加工的棉包。 本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纖維質量監(jiān)測中心[1],對棉花銷售、采購方和使用方,對現在和未來一段時期均有參考意義。
從表1 可以看出, 我國棉花主產區(qū)在新疆,并且近年來公檢量占全國比例一直在增加,目前達到95%。 內地產棉區(qū)的產量和檢驗量逐年下降。 其中2017年度湖南省的棉花公證檢驗量為0,表明該省的棉花即使有零星種植也是自產自用。
2005年我國正式開始實施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新體制),即采用新體制棉花加工的企業(yè)必須采用400 型打包機, 淘汰原有的200 型打包機,生產出227 kg 的標準尺寸棉包, 并申報完成HVI(High volume instruments)儀器化公證檢驗,最終通過專業(yè)棉花倉儲現代物流體系完成運輸。 從圖1 中可以看到,全國新體制棉花加工廠數量自2006年開始逐年增加,到2012年達到最高。 這是由于新體制改革下越來越多的企業(yè)開始由200 型過渡到400型。 自2012年以后,國內棉花加工企業(yè)的整體產能嚴重過剩,同時行業(yè)內部優(yōu)勝劣汰競爭激烈,導致不少加工廠停業(yè)。 圖2 是全國自2006年以來歷年新體制棉花加工量, 需要說明的是2006年之后的兩三年加工量, 僅包含400 型棉包的產量。 2012年400 型棉花加工量達到頂峰, 之后舊體制棉包在市場上所占的份額逐漸減少。 同樣自2012年開始,伴隨著新疆棉花價格補貼制度的出臺, 內地棉花產量越來越少,整體趨勢如圖3 所示。
表1 近年來新體制公檢制度下全國各個主要產棉區(qū)棉花公檢量分布比例 %
圖1 2006-2018年度全國新體制棉花公證檢驗加工廠數量
圖2 2006-2019年度全國新體制棉花公證檢驗加工總量
圖3 2009-2018年度全國新體制棉花公證檢驗新疆棉與內地棉加工比例
我國自2013年開始啟用顏色級取代品級。 顏色級檢驗是指依據GB 1103.1-2012 中的棉花重要品質指標,檢驗過程中根據棉花的黃色深度(+b)確定出類別,根據反射率(Rd)確定級別,從而確定出顏色級結果。 我國的鋸齒細絨棉目前分為4 種類型和13 個級別,其中標準級為白棉3 級[2]。 從實踐中看,白棉和淡點污棉對紡紗企業(yè)生產價值較高;淡黃染棉的使用價值較低。黃染棉只在特定情況下出現,多是因為存儲環(huán)境較差導致,且未及時晾曬烘干因而變黃,這類棉花使用價值最低。在各類型的顏色級中,1 級為最好。表2 是我國自實施顏色級以來每個棉花年度中各個顏色級所占比例的統(tǒng)計,表3 是三大產棉區(qū)的顏色級分布比例。
表2 2013-2017年全國棉花顏色級分布比例 %
長度是考核棉花內在質量的重要指標,與紡紗工藝密切相關。 GB 1103.1-2012 將細絨棉自25 mm 級至32 mm 級依次劃分為8 個級別,其中28 mm 級為標準級,30~32 mm 級的棉花使用價值較高,25~26 mm 級價值較低。以2016年和2017年兩個棉花年度為例,表4 統(tǒng)計了全國各主要產棉地的長度指標。
表3 我國三大主產棉區(qū)顏色級分布比例 %
馬克隆值是棉花細度和成熟度的綜合反映,也是紡紗工藝中的關鍵內在質量指標之一。 各檔中A 級最好。 馬克隆值越高,通常一般棉纖維成熟度越好,但如果過高,則因纖維成熟過度,導致纖維變粗,紡紗過程中會影響成紗強力和條干均勻度;馬克隆值過低,則纖維細度過小易產生有害疵點,導致織物上色較差;只有當馬克隆值適中,才具有較高的紡紗性能。 表5 分析了2013―2017年全國棉花馬克隆值分布比例。 表 6 以2017年為例分析了全國各主要產棉地馬克隆值的分布比例。
表4 2016 和2017年度全國各主要產棉地棉花纖維長度指標 mm
表5 2013―2017年我國各主要產棉地棉花馬克隆值分布比例 %
表6 2017年我國不同產地棉花馬克隆值分布比例 %
纖維斷裂比強度是重要的棉花內在質量指標,與紗線的成紗強力有很高的相關性。 細絨棉按斷裂比強度值和使用價值從高到低依次分5 個檔, 即很強、強、中等、差、很差。表7 以2017年為例分析了全國各主要產棉地棉花斷裂比強度主體分布情況,由表中數據可知2017年全國63%的棉花斷裂比強度在中等以上。
長度整齊度指數也是重要的棉花內在質量指標,用來表示棉纖維長度分布均勻或整齊的程度,對紗線的條干、落棉率有重要影響,同時對紗線的強度也有影響。 細絨棉按長度整齊度指數和使用價值從高到低依次分為5 個檔,分別是很高、高、中等、低、很低。 表 8 是我國各主要產棉省 (市、 自治區(qū))在2015年至2017年三個年度的棉花長度整齊度指數分布情況。
表7 2017年我國各主要產棉地棉花斷裂比強度分布
表8 2015―2017年我國不同產棉區(qū)棉花長度整齊度指數分布比例 %
2010年之前, 國家還未實施臨時收儲政策,當年國內棉花市場上出現供需不平衡, 沉寂多年的棉花價格突然爆發(fā)性地大漲。
2011年, 全國棉花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在半年的時間里棉花價格從高開高走到突然持續(xù)下跌,跌幅高達40%。 在這樣的形勢下,國家在2011年出臺了棉花臨時收儲政策以保護棉農利益, 同時穩(wěn)定了市場。
2014年是棉花新政策的關鍵年, 在這一年,國家在新疆正式啟動了對棉花整個產業(yè)影響深遠的目標價格改革試點, 也就是常說的 “棉花直補”。 到2016年,歷經3年的政策實踐,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工作在新疆獲得了成功, 從此探索出了一條價格由市場決定,與政府補貼脫鉤的科學方法,該政策帶動了棉花生產、加工、流通、紡織全產業(yè)鏈的健康發(fā)展,提升了國產棉花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從政策環(huán)境看,我國繼出臺棉花良種補貼、農機補貼、運輸補貼等政策后,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在新疆試點,已成為重要惠農政策。 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的成功及持續(xù)推進,為新疆棉花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3]。
但對于內地棉農而言,黃河、長江流域棉區(qū)棉花種植面積崩塌式滑坡,3年來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棉區(qū)棉花面積減幅均超過65%[4]。 雖然內地也有一定的補貼,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棉農的收入,但由于沒有了類似于新疆臨時收儲政策的支撐, 況且棉花品質普遍不如新疆棉, 就導致了因棉花價格改革而帶來的資源配置整合現象[5]。
2017年3 月, 國家發(fā)改委和財政部聯合出臺《關于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的通知》(發(fā)改價格〔2017〕516 號),規(guī)定將棉花目標價格政策由之前的“一年一定”改為“三年一定”,有力地引導了棉農預期,保障了棉花產量和質量的穩(wěn)定。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政策, 進一步發(fā)揮市場自身的調控和決定作用, 從而對整個產業(yè)鏈的協調發(fā)展和加快產業(yè)升級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時,在“棉花直補”的簡化操作下,補貼資金直接發(fā)到農民手中,補助效率得到大幅提高,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種棉的積極性;實施監(jiān)管棉“專業(yè)倉儲+在庫公檢”的方法,將原有的工作模式進一步科學優(yōu)化, 基本杜絕了不良棉花加工廠各種造假的行為; 試點政策實行了補貼額度與棉花品質的直接掛鉤,引導棉花種植者進一步從品種、管理和生產上多渠道提高棉花的品質。
2018年,新疆啟動棉花“價格保險+期貨”試點工作, 當5 個月保險期限內棉花市場平均價格低于保險目標價格(18 600 元·t-1)時,保險公司按照試點縣(市)棉農實際棉花交售量進行理賠[6]。 棉花價格保險費實行財政補貼支持政策,棉農不繳納保險費。
2019年是三年棉花目標價格改革的收官之年,同時也是新市場新機遇下的關鍵一年。 可以預見國家將在2019年試點方案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完善,更深層次探索棉花新型補貼政策, 進一步強化棉花質量控制,規(guī)范加工企業(yè)的生產方式,完善棉花質量追溯檔案。 可以預見的是國家將堅持推進棉花目標價格政策改革試點。 主要是因為新疆是少數民族集聚區(qū),尤其南疆多是貧困地區(qū),農民收入60%依靠棉花, 未來棉花生產也仍將是新疆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7]。
地理位置和年度內的氣候變化是影響棉花質量波動的決定性因素。過去的幾年,因氣候影響導致的棉花整體質量事件頻繁出現。 在新疆發(fā)生的主要氣候事件有以下:
2015年7 月中旬左右,新疆棉區(qū)遭遇歷史同期罕見高溫天氣,持續(xù)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導致新疆棉花纖維長度普遍偏短,馬克隆值偏高。
2017年5 月,北疆兵團很多農場場遭受了暴雨和冰雹襲擊,相當數量的棉田的棉花被冰雹打掉,損失嚴重;
2018年 5 月 18 日和 7 月 2 日, 新疆部分地區(qū)遭遇較強冰雹襲擊,多地絕收,產量受到一定影響。
2019年, 新疆多地自4 月底開始陸續(xù)出現降雨、降溫天氣,棉花出苗及苗期生長受到一定程度影響。跟蹤新疆主產區(qū)天氣情況可知,南疆5 月中旬普遍受到低溫、降雨天氣影響,雨后土地板結導致種植較晚的棉花無法正常出苗, 出苗率普遍在75%~85%, 相較于冰雹打擊, 低溫降雨對棉田的影響更大,主要是冰雹通常僅在小范圍發(fā)生,而低溫降雨波及面很大。截止到6 月底,新疆棉花總體植棉面積保持穩(wěn)定,部分地方出現冰雹、低溫和降雨天氣,但通常能通過補種來減輕災情,如果后面氣候正常,總體產量和質量將有望和2018年保持一致。
新疆棉花種植戶普遍參與了棉花種植保險,賠付比例約50%,仍然比較低。 與此同時,內地自然災害也頻頻出現, 但對棉花保險的重要性普遍認識不到位, 內地某些省份簽約縣占植棉縣的比例還不到30%,有的縣域內簽約面積比例不到20%,主要還是因起賠點高賠付比例低導致棉花保險與棉農需求差距大。 因此通過棉花種植保險降低農民種植風險仍存在一定難度[8]。
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持續(xù)到現在,歷次談判均無實質進展。 自2018年7 月開始,中國正式對美大豆、棉花、棉短絨等加征25%的關稅,在隨后的12個月內,中國基本停止了美棉的進口,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國家的棉花。從需求來看,受中美經貿摩擦關稅調整的實質性影響,2018年9 月至11 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連續(xù)三個月環(huán)比下滑,11 月和12 月更是同比下滑,2019年初出口壓力仍然較大, 紡織企業(yè)訂單量下降,備貨不積極,棉花消費受到影響[9]。盡管美方特別期待中方恢復進口美國棉花和大豆等農產品,但到2019年6 月止,中國依然未有采購美棉計劃, 而從其它國家和地區(qū)進口的棉花同比增長了80%,如巴西、澳大利亞等。 如果中美貿易戰(zhàn)不能盡快平息, 必將對全球棉花市場格局和整個產業(yè)鏈產生重大影響。
2019年上半年,美國進一步加大了對中國的各項貿易制裁;中美大坂會晤后,我國曾一度恢復部分對美農產品進口。但2019年7 月底第十二輪中美貿易談判后,美國新增加對中國輸美3000 億美元的商品加征10%關稅。 與此同時,中國相關企業(yè)立即暫停采購美國農產品。
國內紡企的棉花需求依然比較穩(wěn)定, 雖然全球棉花產能雖然不足,但國內儲備棉供應有保障。2019年4 月30 日, 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發(fā)布《2019年中央儲備棉輪出銷售的公告》,市場供求關系將進一步走向平衡。 自5 月5 日至 6 月28 日,儲備棉輪出累計成交35.42 萬噸,成交率85.41%[10]。
隨著中美經貿環(huán)境發(fā)生較大改變, 全球棉花紡織整個產業(yè)鏈必然將進入新的調整階段。 預計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 行業(yè)整體不確定性提高,風險加大,復雜程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