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東仁(1900-1951)是韓國著名的近代作家。他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中,擅長與讀者一同提出疑問,而非直接表達主題思想,使得小說中呈現(xiàn)出一種作者、主人公以及其他人物之間各種聲音共存的現(xiàn)象,即“復調”現(xiàn)象。金東仁短篇小說的復調特征根植于作者本身思想的復雜性,這與其所處的復雜社會、家庭變故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從一個新的視角審視金東仁的短篇小說,希望可以為理解其文學作品提供一些新思路。
關鍵詞:金東仁;短篇小說;對話;復調現(xiàn)象
在敘述韓國近代文學史時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就是金東仁。金東仁的文學作品頗多。長短篇小說作品共計104篇,隨筆147篇,文學評論68篇。不僅如此,在其他方面開展具體的文藝運動、引進純文學精神等都是金東仁的文學業(yè)績。金東仁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韓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價值。
一、復調小說中的“大型對話”和“微型對話”
巴赫金從“歷史語言學”和 “超語言學”的立場出發(fā),超越傳統(tǒng)詩學談論小說散文。在對話化的小說討論中,多樣的社會聲音混雜,作者或敘述者的聲音與劇中人物的聲音處于平等的位置,形成了多聲的、狂歡的對話。
(一)在大型對話中,對話已經(jīng)超越了小說類型,包含獨白性的文學體裁,被認為是人類語言一般性的根本特性。對于巴赫金來說,人類對語言和一般世界的理解從根本上具有內在的對話性。在日常語言中,話者所指的不是語言的對象本身,而是理解他人的陌生語言,滲透到“他者”統(tǒng)覺領域,構筑自己的語言。話者總是帶有自己聲音和強勢的痕跡,話者的口才就是要引誘這種聲音,用自己的話來實現(xiàn)“作者化”的行為。
(二)在小型對話中,巴赫金將敘事詩定義為重現(xiàn)過去完結世界的“獨白型”體裁,而小說則定義為“正在形成的體裁”,是指向尚未完結的未來世界的“對話性”體裁,將小說置于敘事詩之上。[]
二、金東仁短篇小說“復調”的形成原因
金東仁短篇小說中出現(xiàn)上述復調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是金東仁在人生中經(jīng)歷了很大的變化,思想也因此變得復雜。因此,在小說中將各種想法混雜在一起。
從時代背景來看,金東仁是韓國近代文學的開拓者,在他開始文學活動的年代,由于社會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巨變,對于一直向近代社會發(fā)展,要實現(xiàn)自我恢復之路的他們來說此時期的種種,給文人們很多打擊。從人生經(jīng)驗來看,畢業(yè)于明治學院中學的金東仁,因父親去世暫時回國,與平壤富商的女兒金慧仁結婚,但他從未能放棄自己對藝術的憧憬和對文學的向往,后來再次回到川端美術學校學習。而后金東仁又與第一任夫人分開,感情幾經(jīng)波折,所以他的性格和女性觀,通過了多樣的女性人物反映到了作品中。人生經(jīng)驗豐富,后又經(jīng)歷破產(chǎn),生病等狀況,使他把生活的矛盾滲入作品,所以小說敘事和各種人物的心理展開得及其復雜。從而導致了“多聲部”的產(chǎn)生。
二是在經(jīng)歷社會變化同時,金東仁的思想變得復雜,他有意識地活用多樣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敘事時間和事件。
金東仁的小說與韓國近代小說,乃至近代文學的形成相吻合,不僅短篇小說,同時他的小說內容還因韓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具多樣傾向的作品和小說、評論、隨筆等多種體裁的擴大,展現(xiàn)了諸多變化,其價值尤為突出。[]作為韓國近代小說的開拓者,金東仁作品包含自然主義、唯美主義等很多創(chuàng)作形式。金東仁在韓國文學史或小說史上被評價為近代小說的確立者和唯美主義的先驅者。他的短篇小說《土豆》中福女的一生,赤裸裸地說明了在沒有管制的環(huán)境下,人類不僅會存在道德上的下沉,還會影響自己。這樣,作品就對暗淡的現(xiàn)實的表述非常清楚。通過這部作品,體現(xiàn)了金東仁的自然主義文學論,通過文學來刻畫人的命運受環(huán)境支配的事實。另外,從中也可以看出他與創(chuàng)造派一起為完成近代文學而付出的努力,并了解了他對文學的關心程度之大。短篇小說《狂鹽奏鳴曲》通過天才音樂家奇怪而又瘋狂的創(chuàng)作活動,在藝術性和不道德性的兩者對立中,最終強調藝術價值的優(yōu)越性,并闡述了惡的行為,維護美價值的藝術觀。在敘事文學中,善與惡的對決構圖暴露了人類本性的真相,刻畫了本心,追求了反向的善的人類面貌。從敘事文學的傳統(tǒng)來看,善惡的對決構圖是探索人類本性的一種方式,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金東仁的短篇小說通過相框敘述者和內部故事敘述者的多種協(xié)調,有效地調節(jié)了討論的水平??梢钥闯?,金東仁的短篇小說吸收了代表當代時代面貌的各種人物,并成為創(chuàng)造他們性格的談論工具。小說的寫作人物是作家為了體現(xiàn)主題而創(chuàng)造的最基本要素。一般來說,作家為了創(chuàng)造人物,會描寫人物的外表,展示人物的行為或展現(xiàn)人物的思考,有時還會讓人物直接說話。另外,通過展示周圍人物的反應,也能間接地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
金東仁他對小說的研究可以說是近代小說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復調短篇小說成因有很多種。一般從他個人的生平背景和經(jīng)歷以及外部環(huán)境背景分析,多方面進行考察來探究其成因可以為研究金東仁的作品提供一些新思路。
注釋:
[1]巴赫金 著,劉虎 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2]金珠蘭,《金東仁的早期短篇小說研究》,韓國教員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參考文獻:
[1]巴赫金 著,劉虎 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2]段建軍.巴赫金復調理論的人學內涵[J]. 學術月刊,2009,08:120-126.
[3]馬永良,張尚蓮.對話主義與意象翻譯中的他性解讀[J]. 上海翻譯,2010,04:16-20.
[4]錢中文.“復調小說”及其理論問題——巴赫金的敘述理論之一[J]. 文藝理論研究,1983,04:31-41.
[5]尹允鎮(zhèn),夏艷.世界文學大環(huán)境與韓國近代文學觀念的歷史轉型[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5,12:167-172.
[6]徐珊珊.金東仁小說創(chuàng)作特點研究[J]. 作家,2015,10:145-146.
作者簡介:
張楚(1992-),女,民族:漢,籍貫:吉林省長春市,職稱:助教,學歷:碩士,單位: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韓語、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