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欣
(浙江省海鹽縣城西小學 浙江海鹽 314300)
在數(shù)學課堂上,大部分數(shù)學教師只注重學生學習的量,而沒有針對幾何概念進行詳細講解。幾何概念是學習幾何的必要條件。教師應重視對概念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對概念理解透徹[1]。幾何概念與幾何作業(yè)題相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內容,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快樂。
從目前的教育形式來看,教師對幾何概念的教學設計存在一些問題。大部分教師在幾何概念教學中都只注重對學生知識點的考察,缺乏趣味性,且會留大量數(shù)學作業(yè),搞題海戰(zhàn)術[2]。而大量枯燥的數(shù)學題會使學生的思維變得單一、僵硬,不能靈活思考其他問題。這樣一來,幾何概念的傳授不但沒有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反而磨滅了學生求知的欲望。
在小學幾何概念教學中,教師應由淺入深地幫助學生理解。根據(jù)幾何概念知識分散且多的特點[3],數(shù)學教師可以采取一些簡單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積累幾何知識。教師應向學生強調幾何是簡單的,從心理上幫助學生弱化學習困難的印象,減少心理壓力,緩解小學生對幾何概念學習的抵觸、厭煩情緒。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觀察物體(二)”時,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建立學生家長微信群,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布置少量學習任務,指導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去觀察物體各個方向的平面圖形,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法,結合資料,表達自己理解的內容,并在微信群里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要對學生的成功給予鼓勵,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教師還要注重課下任務的實用性和趣味性。課前任務的內容可以是學生課堂需要學習的難點拓展和知識背景,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shù)學的自信心。
教師需要關注小學生對幾何概念的接受程度,在課堂上融入數(shù)學方法、技能的實際應用,鞏固學生對幾何概念的理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多組織一些互動,讓學生分享、交流經驗,使幾何知識變得自然、有趣。教師在講解幾何概念的過程中要注重內容、形式的豐富多樣,在幫助學生鞏固課本知識的同時,廣泛引入課外知識。在課后,教師可以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上發(fā)布趣味性的幾何概念謎題,增加與學生的課下互動。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準備一個長方體模型和一個正方體模型,讓學生從視覺和觸覺等方面感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然后,向學生提問:你認為這三者應如何用語言分別表達?在聽到這個問題后,學生會通過自己的思考概括長方體、正方體的一系列相關概念,熱情高漲,積極、主動地解決此問題。這樣,枯燥、乏味的幾何概念就變得生動起來。學生以后在生活中接觸長方體和正方體時,也會特別留心、注意,有意或無意地培養(yǎng)自己的數(shù)學能力。這就是課堂互動的好處。
教師教授小學生數(shù)學幾何概念時,可從幾何的生活化問題出發(fā)設計教學。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應將幾何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形成一個和諧一致的整體。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認真聽課,并從日常生活汲取知識,體會到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圖形的運動”時,教師可以在課上帶領學生走進生活:用多媒體視頻向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如窗花、風箏,游樂園的纜車、摩天輪、滑滑梯等。這種特殊的、生活化的幾何概念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幾何概念的樂趣。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幾何概念是幫助小學生理解所學幾何知識的最好工具。幾何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知識點,也是學生以后學習所有理科科目的基礎,還是數(shù)學學習中相當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師在講解幾何概念時,不僅要考慮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而且要考慮到學生對教學策略的心理接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