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宋凌浩 蘇州海關(江蘇,蘇州,215000)
王小晉 淮安海關(江蘇,淮安,223001)
自2019 年12 月在湖北省武漢市首次發(fā)現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后,疫情迅速在全國和全球蔓延[1]。新冠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是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該疾病臨床表現多樣性,潛伏期1~14d,多為3~7d;以發(fā)熱、乏力、干咳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等癥狀[2]。 該病作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已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乙類傳染病,按甲類傳染病管理。 同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wèi)生檢疫法》(以下簡稱《國境衛(wèi)生檢疫法》)規(guī)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3]。 2020 年3 月12 日,WHO 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構成全球性大流行[4]。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跟蹤數據顯示, 截至北京時間4 月27 日,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297 萬,20 萬人死亡,美國累計確診96 萬例,西班牙、意大利、法國、德國、英國、土耳其、伊朗累計確診均超10 萬例,我國累計確診病例數8 萬多例[5]。在全國積極有力的防控措施下,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口岸疫情防控的重點轉向防境外輸入,疫情防控策略由應急性超常規(guī)防控向常態(tài)化防控轉變。
中國海關在這場全球疫情防控中承擔《國境衛(wèi)生檢疫法》所賦予的職責,同時負責承擔《國際衛(wèi)生條例(2005)》規(guī)定的入境口岸主管當局的職責。 本文試以某省航空口岸為例進行常態(tài)化防控策略研究。
某機場是該省最大的航空口岸,日常國際航線包括港澳臺、東南亞、日韓、歐美澳航線,2019 年全年出入境人數超380 萬人。 某機場海關職能包括機場空港口岸進出境貨物、物品、運輸工具及人員的通關監(jiān)管工作。
新冠疫情發(fā)生以后,某機場海關開始對所有出入境人員嚴格實施“三查、三排、一轉運”檢疫措施。“三查”即百分之百查驗健康申報,全面開展體溫監(jiān)測篩查,嚴密實施醫(yī)學巡查。 “三排”即對“三查”中發(fā)現的有癥狀或來自于疫情較嚴重國家或地區(qū),或接觸過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的人員,嚴格實施流行病學排查、醫(yī)學排查及實驗室檢測排查。 “一轉運”即對“三排”中判定的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有癥狀人員、密切接觸者四類人員一律按照有關規(guī)定落實轉運、隔離、留觀等防控措施。
新冠疫情發(fā)生后,各國為了控制疫情相繼出臺相關措施限制人員進出境, 我國自2020 年3 月29日開始執(zhí)行“一司一周一國一線”政策,即中國國內每家航空公司經營至任一國家的航線只能保留1條,且每條航線每周運營班次不得超過1 班;外國每家航空公司經營至中國的航線只能保留1 條,且每周運營班次不得超過1 班,新政策實施后預計航班量僅相當于疫情暴發(fā)前的1.2%(3.30)[6]。 通過航空口岸入境人數從政策實施之前的每天2.5 萬人左右減至不足3000 人(3.29-4.5)[7]。以該機場為例,出入境人數從2019 年的平均每天超過10 000 人,到現在的平均每天不超過100 人(4.1-4.20)。 隨著國外疫情趨于平穩(wěn),國際客運航線將逐漸恢復,出入境人數也將逐漸增長,口岸新冠疫情防控面臨新的考驗。
以某機場海關為例,日常旅檢工作由4 個旅檢科承擔,由36 名在編人員(4 名為醫(yī)學專業(yè)人員),40 名編外人員組成,工作職責除衛(wèi)生檢疫外還包括機場口岸進出境物品、 運輸工具及人員的通關、動植物檢疫、監(jiān)管、征稅等工作。 境外輸入防控壓力增大后, 機場海關通過內部調劑向一線增派人手,同時上級海關通過關區(qū)統(tǒng)籌安排、聯防聯控機制向機場海關提供支援。 以4 月22 日某國際航班為例,當日入境旅客135 人,該機場海關當次安排衛(wèi)生檢疫工作人員96 人(專業(yè)44 人),包括本關42 人(專業(yè)6 人),關區(qū)支援40 人(專業(yè)24 人),地方醫(yī)護14 人(專業(yè)14 人), 機場關當日上崗人員和專業(yè)人員分別占總數的43.8%和13.6%, 當日從開始登臨檢疫到完成采樣,整個現場衛(wèi)生檢疫過程用時約2h。
現場查驗主要是通過對旅客的體溫監(jiān)測、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判定健康風險。 當前一方面入境航班登機前均需要進行體溫監(jiān)測、有癥狀者航空公司禁止上飛機,另一方面無癥狀感染者無法通過現場查驗發(fā)現。 根據國家衛(wèi)健委通報, 截止4 月26 日24時,全國31 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現有確診病例723 例, 無癥狀感染者974 例,無癥狀感染比重超過50%[8]。 此外存在一些旅客為了能夠順利回國通過服用藥物達到掩蓋癥狀的目的,在健康申報和流調中否認有相關接觸史,綜合以上通過現場查驗發(fā)現健康異常者難度較大。
實驗室檢測能力方面,開展病原學檢測需具備生物安全二級及以上實驗室資質,目前除承擔機場口岸檢測職能的衛(wèi)生檢疫中心實驗室外, 該關區(qū)9家航空口岸,目前已有5 家建立了符合生物安全二級及以上標準的實驗室,具備獨立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條件。 但限于樣本量不足,實際開展檢測不多,實驗室人員技能、設備、防護等有待考驗。 此外,新冠病毒檢測還受到采樣、試劑盒等因素影響,現場采樣檢測陽性率不高。
海關風控部門目前進行風險分析的數據來源包括:邊檢部門的旅客出入境數據、通信部門的境外位置數據、航空公司發(fā)熱拒載數據等,以旅行史數據為主。 個人主動申報的相關信息,如海關的健康申明卡,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個人健康信息、新冠病例可能接觸信息、 新冠檢測信息等重要信息,然而該卡目前仍以機上紙質填寫為主,數據難以線上抓取,事前相關數據抓取不夠導致風險分析布控精準度不高,布控對象過多,造成現場處理壓力過大。
人才是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 首先要做好培訓, 對于專業(yè)人才無論所在崗位均做好技能培訓,做到掌握新冠病毒相關知識,熟悉排查要點,通過鼻咽拭子采集、血液采集考核。 對非專業(yè)人員,主要是在現場做輔助工作,重點做好防護培訓,掌握防護服穿脫、了解新冠病毒基本知識。 其次是科學使用,充分尊重人才的個性,注重發(fā)揮其特點和特長,支持創(chuàng)新, 為在疫情期間做好科研攻關提供支持。最后是關懷和激勵,從表彰使用、崗位晉升、健康保險、生活保障、人文關懷等多個方面激勵引導,解決實際困難和后顧之憂。
登臨環(huán)節(jié)強調航空公司在聯防聯控中的作用,根據《國境衛(wèi)生檢疫法》第十條“在國境口岸發(fā)現檢疫傳染病、疑似檢疫傳染病,或者有人非因意外傷害而死亡并死因不明的,國境口岸有關單位和交通工具的負責人, 應當立即向國境衛(wèi)生檢疫機關報告,并申請臨時檢疫”。 以上明確了航空公司的報告義務。 民航局《運輸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術指南(第四版)》[9]明確了對旅客登機前及機上體溫檢測的要求。 跨國飛行尤其是洲際旅行,時間較長,乘務員應開展醫(yī)學巡查,驗核旅客健康申明卡,逐一發(fā)現旅客的癥狀,對異常申報按程序處置,機組提交的旅客健康信息報告具有重要價值。
流行病學調查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對個體的健康風險進行評估,還可以鎖定相關的密切接觸者。 當前的流調采取的是100%面對面流調, 專業(yè)人員需求大,耗費時間長,建議將相關流行病學調查要素與健康申明卡整合,進行電子申報、系統(tǒng)審核,風險評估,對低風險旅客不做干擾快速放行,對中高風險的旅客引導至流調區(qū)實施面對面流行病學調查,直接減少流調工作量。
核酸檢測作為發(fā)現確診新冠的重要診斷標準[10],采樣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后續(xù)能否檢出。 采樣室的布置要重點考慮生物安全, 盡可能避免交叉污染。對旅檢業(yè)務量大的航空口岸,推動其衛(wèi)生檢疫實驗室通過相關認證,使其具備獨立可靠的新冠病毒檢測能力。 對不具備條件的口岸,應與地方加強合作,做到采樣后及時送樣檢測。
充分收集相關數據,對旅客健康申明卡和流調表做到電子化采集,用好“防疫健康碼國際版”[11]等數據,對多部門、多口徑數據綜合研判,做到數據線上多跑腿、旅客場內少停留。 風控管理應繼續(xù)加強和邊檢、航司、公安、衛(wèi)健委等聯席部門的數據共享和即時交換,為提高風控精準度提供更廣泛、更準確的數據源,優(yōu)化算法,提高數據處理能力,為檢疫現場提供數據技術支持。
境外疫情發(fā)生以后該機場所在市成立了涉外聯防聯控指揮部,成員包括市政府辦公廳、外辦、公安、文旅、衛(wèi)健委、海關等單位,共同承擔入境人員的信息采集、檢疫檢驗、人員轉運、應急處置等工作。 目前在口岸檢疫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海關將所有人員及其信息移交地方聯防聯控機制,口岸海關可在聯防聯控機制的框架下與地方開展人員、技術方面的合作,進一步將疫情防控的閉環(huán)扣緊。
綜上,為應對疫情防控由應急性超常規(guī)防控向常態(tài)化防控轉變,本文以某機場海關為例,從航空口岸新冠防控現場流程、人才隊伍、檢測能力、大數據利用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提出做好人才隊伍建設,做好人才梯隊儲備;優(yōu)化現場流程,簡化登臨檢查和流行病學調查環(huán)節(jié),重點強調航空公司在聯防聯控中的作用;關注現場采樣環(huán)節(jié),著力提升實驗室檢測能力; 提高風控部門大數據應用能力,為檢疫現場提供數據技術支持; 加強聯防聯控合作,扣緊疫情防控閉環(huán)等建議。
防疫成效來之不易, 抗擊疫情還需再接再厲。嚴防境外疫情輸入作為當前乃至今后較長一段時間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必須增強防控措施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筑起應對境外疫情輸入風險的堅固防線。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斗志,把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我們就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