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風
(山西省中條山國有林管理局,山西 侯馬 043004)
野皂莢為豆科皂莢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4.0m。野皂莢為強陽性樹種,是山西省常見的荒山綠化樹種,也是重要的經(jīng)濟林樹種。山西現(xiàn)有的野皂莢灌叢,大多是落葉闊葉林遭到砍伐或遭受自然災害后形成的次生灌叢,分枝數(shù)量較少,生長高度較低,枯枝落葉層厚度也較淺,因此水源涵養(yǎng)和減少地表徑流等方面遠低于喬木林,生態(tài)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低下。野皂莢灌叢在中條山林區(qū),多生長于氣候干旱、土壤貧瘠的低劣立地區(qū)域,經(jīng)過長時間自然演替逐漸形成了低質(zhì)低效灌木林,亟需進行改造。
野皂莢嫁接改造方法,是將其地上部分進行平茬,然后嫁接喬木皂莢,以全面提升林分質(zhì)量,創(chuàng)造更高的經(jīng)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野皂莢的改造并非將所有植株全部改造,而是采用帶狀或塊狀混交的方式形成新的喬灌混交林,即保留一部分生長狀況良好的野皂莢植株,另一部分生長狀況不佳的植株進行平茬嫁接喬木皂莢,最終形成生態(tài)群落穩(wěn)定且具有較高水土保持能力的高效喬灌混交林。
野皂莢嫁接改造之后,果實、種子、皂莢刺、樹葉等均具有經(jīng)濟價值。野皂莢木材材質(zhì)堅硬,可用于制作家具或農(nóng)具;果實可食用也可作為化妝品原料;種子藥用,有開胃消食功效;皂莢刺可提取多種抗癌物質(zhì),含有黃堿素類、酚類、氨基酸等多種成分;樹葉蛋白質(zhì)含量極高,可作為飼料。改造后的野皂莢,地下根系仍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地上部分則可創(chuàng)造豐厚的經(jīng)濟價值,實現(xiàn)生態(tài)與經(jīng)濟效益的雙豐收。
選擇嫁接改造的野皂莢灌木林,需要具備以下條件:一是區(qū)域海拔小于1 300m,坡度小于30°;二是交通相對便利;三是灌木林集中連片。選擇改造的野皂莢地塊,首先要進行割灌整地,時間為秋季野皂莢落葉之后至翌年春季萌發(fā)之前。
割灌整地的方式,可根據(jù)地形、地貌、坡度等因素來決定,大體可以分為3種模式:一是坡度≥25°的石質(zhì)山地,采用局部割灌、穴狀整地或魚鱗坑整地方式。在野皂莢天然灌木林改造地塊,按照株行距3.0m×4.0m或4.0m×5.0m進行局部割草除灌,保留密度每公頃510株~840株,如果穴狀整地穴的規(guī)格80cm見方,魚鱗坑整地規(guī)格長80cm、寬深分別60cm。二是坡度≤25°、坡面較為均勻的土石山地,進行帶狀割灌水平溝整地,即在野皂莢天然灌木林改造地塊割草除灌。灌木割除帶寬2.0m,野皂莢按株行距3.0m×4.0m或4.0m×5.0m進行保留,保留密度每公頃510株~840株,如果水平溝整地,溝規(guī)格100cm×80cm。三是野皂莢灌木林集中連片分布但坡面不整齊的土石山地,采用塊狀割灌穴狀(或魚鱗坑)整地的模式,即在野皂莢天然灌木林地上進行塊狀割草除灌,面積根據(jù)植株分布,按株行距3.0m×4.0m或4.0m×5.0m進行保留,密度每公頃510株~840株,如果穴狀整地,穴的規(guī)格80cm見方。如果魚鱗坑整地,坑的規(guī)格長80cm,寬、深分別為60cm。
整地完成后,每個定植點保留3株目標野皂莢植株,要盡可能保留地徑較粗、長勢良好的植株進行嫁接。3個月后,如果保留的野皂莢植株全部成活,從中選擇生長狀況最佳的1株保留。
接穗采集時間為秋季落葉后至第二年春季樹液流動前,選擇生長勢旺盛、枝條充分發(fā)育、芽飽滿且無病蟲害的皂莢樹作為母樹,在母樹上選取直徑0.60cm~1.0cm的1.0a生枝條用剪刀剪下,并集中收集作為接穗。把剪取的枝條,截成長度10cm~12cm的段,每個穗條上的飽滿芽應不小于3個,剪口處用蠟進行密封。經(jīng)過處理的接穗每50根打為一捆,置于干燥陰涼的地窖貯存,也可將其埋于含水量20%左右的沙土中,封土厚度依據(jù)氣溫高低適當調(diào)節(jié)。貯藏期間,要定期檢查接穗水分含量和室內(nèi)溫度,若發(fā)現(xiàn)接穗失水應灑水補濕,室溫過低過高都要采取措施調(diào)節(jié)。
嫁接時間為春季樹液流動至展葉期。嫁接前2.0d~3.0d將貯藏的接穗取出,在太陽下晾曬1.0h~2.0h。嫁接方法有兩種,即劈接和插皮接。
劈接,首先是削接穗,即將準備好的接穗去掉梢頭和基部葉芽不飽滿的部分,截成長度5.0cm~6.0cm的小段,每段保留2個飽滿葉芽;在接穗下芽3.0cm左右處的兩側(cè),削切一個正楔形的斜面,削面長2.0cm~3.0cm。接穗削好后,用濕布包裹防止水分蒸發(fā)。其次是劈砧木,即在距離地面10cm~20cm或與地面齊平處鋸斷砧木的主干,切砧木斷面要保證平滑;清除砧木周圍的石塊和雜草;在斷面上選擇皮厚、紋理順的地方做劈口,劈口應安排在斷面1/2或2/3處,垂直向下深約2.0cm~3.0cm;砧木斷面劈口,要控制好力度,將劈接刀放在要劈開的部位,輕輕敲打刀背,使劈接刀緩慢進入砧木。接穗插入時,先用劈接刀楔部把切口處撬開,再將接穗輕輕插入,并使接穗靠在砧木一側(cè)。需要注意的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必須要對準。接穗插入時,削面不應全部插入,上方保留2.0mm~3.0mm削面,以便于接穗和砧木形成層接觸面積達到最大,有助于切口組織形成和愈合。接穗插入后,用塑料薄膜從上往下將接口捆綁住。
插皮接,是野皂莢嫁接最常用、成活率最高的方法之一。具體操作步驟是,首先對砧木進行處理,在野皂莢植株距離地表10cm~20cm處,選一光滑無節(jié)疤處鋸斷,保證斷面與枝干垂直,且要求鋸口平滑,以便于嫁接后組織快速愈合。第二步是削接穗,將接穗枝條削出一個長約4.0cm的長削面,在對面削一個小削面形成楔形,接穗至少應保留1個飽滿芽,頂芽留在大削面對面,接穗削片厚度控制在0.30cm~0.40cm之間。第三步是接穗插入,在削平的砧木切口處,選一光滑處用刀片劃出一道縱切口,深度應略低于接穗并深達木質(zhì)部,然后將削好的接穗輕輕插入,使長削面與木質(zhì)部緊密接觸。第四步是接口捆綁保濕,即用塑料薄膜進行捆綁,保證切口和皮縫緊密結(jié)合,然后用黑色塑料袋套住,防止水分蒸發(fā)。
嫁接完成后15d內(nèi),每3.0d檢查1次接口處是否存在積水現(xiàn)象,若發(fā)現(xiàn)有積水要及時放出。嫁接穗條成活后及時抹除萌蘗,防止養(yǎng)分過度消耗,以促進嫁接部位組織快速愈合,嫁接當年除萌5次~7次。接穗萌發(fā)的新芽長度達到10cm以上時,便可解除捆綁的塑料薄膜。嫁接后要定期進行除草割灌,將影響幼樹生長的雜灌和雜草全部清除,雨季要及時進行松土,避免土壤出現(xiàn)板結(jié)。
嫁接當年秋季追施有機腐熟肥1次,每株用量約5.0kg~10kg;第二年開始每年追肥2次,第一次在4月上旬,第二次在6月中旬,肥料以有機腐熟農(nóng)家肥為主,氮、磷、鉀復合肥料為輔。施肥采用溝施的方法,施肥溝距離幼樹不小于30cm;第四年開始,施肥沿幼樹樹冠投影線溝施。根據(jù)嫁接當年墑情,做好灌溉等抗旱保墑工作。
嫁接后的植株要定期修剪,培育目標要求是:主干高度150cm~200cm;主枝3個~4個,主枝與主干夾角50°左右,主枝長80cm~100cm,每個主枝選留2個~4個側(cè)枝。修剪時間為秋冬季或早春。對枝條修剪的目的,是調(diào)控枝條生長發(fā)育和均衡樹勢,實現(xiàn)野皂莢林地通風透光良好、早結(jié)和多接果刺,達到穩(wěn)產(chǎn)優(yōu)質(zhì)的目標。修剪時,采用短剪、疏剪和長放修剪3種方法相結(jié)合,短剪是剪去部分枝梢,促進皂莢局部枝、芽的生長發(fā)育;疏剪是剪除擾亂樹形的枝條、徒長枝、干枯枝、衰弱枝、病蟲害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