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市口腔專科醫(yī)院,山西 晉城 048000)
臨床上部分患者戴入烤瓷冠之后,常會出現(xiàn)牙齦出血、牙齦腫脹以及增生等牙周炎癥狀,這往往是因為牙冠修復時肩臺過寬、過深以及修復體邊緣不密合等原因破壞患牙生物學寬度(Biologic width,BW)所導致[1]。此類牙周病的治療,一般需要去除不良修復體,對牙周進行基礎治療,然后進行牙冠延長術,將破壞的生物學寬度進行修正,盡可能將冠修復為理想的長寬比。為探討牙冠延長術治療前牙不良冠修復所致牙周病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對此類患者治療效果進行了分析評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8年6月晉城市口腔??漆t(yī)院就診的因前牙烤瓷修復后牙齦出血腫脹要求重新修復治療的患者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齡20~58歲,平均(48±8.2)歲,共96顆前牙。
納入標準: 患者在半年至三年前曾接受前牙修復治療; 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腫脹及增生;患者無其他全身性疾病和手術禁忌證;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術前對之前的烤瓷冠進行拆除,并完善根管治療和牙周基礎治療,1周后對患者實施牙冠延長術。所有病例均采用牙齦翻瓣術、牙齦切除術以及骨切除術。常規(guī)消毒、鋪巾、麻醉,在局麻下根據(jù)牙齦切除后的齦緣位置做內(nèi)斜切口,去除應被切除的牙齦組織,翻開黏骨膜瓣,暴露頰舌側牙槽嵴;刮除肉芽組織,根面平整;去除根面上殘存的牙周膜纖維,暴露根斷面;觀察牙齒斷端與牙槽骨嵴頂?shù)奈恢藐P系,若牙齒斷端與牙槽骨嵴頂距離不足3 mm,采用骨切除術,使牙齒斷端與牙槽骨嵴頂距離保持在3~6 mm;修整牙齦厚度和外形,與鄰牙形成較為協(xié)調(diào)的曲線;齦瓣復位縫合,放置牙周塞治劑。術后給予漱口液含漱1周以及抗生素口服3 d,術后1周去除牙周塞治劑并拆線,予以臨時冠修復,術后8周進行永久性修復。
1.2.2 觀察時間 觀察時間點為術前,術后2個月、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
1.2.3 觀察指標 檢查記錄各觀察時間點手術牙齒的牙周指數(shù):a)出血指數(shù)(Bleeding index,BI):牙周探針探查齦溝10 s后觀察牙齦出血情況,根據(jù)出血情況分為0~5度;b)菌斑指數(shù)(Plaque index,PLI):根據(jù)牙齦區(qū)牙面菌斑程度,分為0~3度;c)牙周探診深度(Probing pocketdepth,PD):使用牙周探針探查牙周袋底到齦緣的距離。
1.2.4 療效評價 療效評價標準:滿意:牙齦顏色正常,探診無出血,齦緣與冠緣位置與設計一致,邊緣密合,修復體穩(wěn)固,松動度<1度,咀嚼無不適;合格:牙齦顏色正常,探診無出血,齦緣與冠緣位置關系基本無變化,松動度=1度,咀嚼偶感不適;失?。貉例l紅腫或退縮,探診出血,齦緣與冠緣位置關系改變,松動度>1度,咀嚼不適。有效率=(滿意牙數(shù)+合格牙數(shù))/總牙數(shù)×100%。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術前與術后不同時間牙周指數(shù)比較采用F檢驗,組間兩兩比較采用最小顯著性差異法(LSD)進行;術后各時點療效評價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前及術后牙周指數(shù)變化(見表1)
表1 術前及術后不同時間牙周指數(shù)比較
注:1)與術前指標比較,P<0.05
2.2 術后各時點療效評價
手術后2個月時,滿意75顆,合格21顆,有效率為100%,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時,有效率略有下降,但經(jīng)統(tǒng)計學檢驗其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6.70,P=0.08)。見表2。
表2 手術后各時點療效評價 例
生物學寬度是指結合上皮和牙槽嵴頂上方的結締組織的寬度之和,也即牙槽嵴頂?shù)烬l溝底的距離,一般約為2 mm。隨年齡增大或病變發(fā)生,結合上皮向根方遷移,牙槽嵴頂也隨之下降,但齦溝底與牙槽嵴頂間生物學寬度保持不變[2]。如果在冠修復過程中生物學寬度受到侵犯,機體會以骨吸收的方式將其重建,這一過程中常會引起牙齦出血、腫脹、增生等慢性炎癥的發(fā)生。臨床中遇到此類病例,常需要拆除以前的烤瓷冠,進行再修復。
牙冠延長術是采用牙齦切除、翻瓣及骨切除術以降低牙槽嵴頂?shù)母叨?,從而降低齦緣水平,暴露健康的牙齒結構,使臨床牙冠加長,重建正常的生物學寬度,有利于修復或解決美觀問題[3]。本次研究中,35例患者所有患牙在牙冠延長術后BI、PLI、PD牙周指標相對于術前均有較大改善,且術后1年隨訪期內(nèi)各牙周指標均比較穩(wěn)定,說明牙冠延長術應用在前牙不良冠修復致牙周病患者中可以有效減少牙齦出血和菌斑,改善牙周健康狀況。
對于牙冠延長術后修復時機的選擇,一般根據(jù)術后牙體預備情況、手術去骨頭量等而定,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上皮附著水平在術后6周基本穩(wěn)定,在美觀區(qū)域的修復時間應在術后2個月以后[4]。但也有國內(nèi)外文獻報道在牙冠延長術后3~6周進行修復并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5]。本次研究35例患者在牙冠延長術后1周時先行臨時冠修復,正式修復時間選擇在術后2個月時進行,此時牙齦位置穩(wěn)定、牙齦健康,最終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2個月時修復牙齒療效評價為滿意或合格,未出現(xiàn)失敗病例,有效率為100%,在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時出現(xiàn)了失敗病例,但經(jīng)過統(tǒng)計學檢驗幾組有效率差別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可能是因為隨著時間推移有效率并未明顯下降,差異是偶然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因為各組有效率的確有區(qū)別,觀察樣本不夠大造成的,這些還需日后進一步研究證實。綜上所述,牙冠延長術治療前牙不良冠修復所致牙周病療效確切,能有效改善牙齦出血、腫脹、增生等癥狀,形成更易維護的健康的牙周環(huán)境,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也有著積極影響,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