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英
在多年教學的基礎上,每位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都形成了一套自身的課堂教學模式,但是就當前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方法而言,“公式化”現象較為嚴重,也就是典型的“教師說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的情況。雖然大多數教師的課堂都具有較強的條理性和連貫性,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與學生的互動非常少,這就為學生思維的全面發(fā)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不僅如此,在當前應試教育的背景下,由于考試的壓力,很多學生只能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相應的地理知識,這種方法只是單方面強調了學生最終掌握的結果,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其對地理知識的真正理解,從而也就導致學生更加習慣于“死記硬背”的方式,對于地理知識也是一知半解。
現階段,很多學生都會認為地理分數在中考中并沒有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大部分學生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語文、數學等主要科目的學習中,一些學生甚至出現了在地理課堂中學習其他學科的情況,這種情況導致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輕視度越來越高,課堂更是死氣沉沉,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下也失去了對地理課程的學習興趣,從而導致初中地理教學的效率大大降低。深入分析學生的地理學習情況可以發(fā)現,除了上述因學習壓力較大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情況外,課堂教學環(huán)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地理教師在現階段的課堂教學中并沒有將課前的導入工作重視起來,往往是拿上課本就開始上課,并沒有給予學生一個充分的課前導入時間,即便有課前導入,當前的導入工作也比較單一、枯燥,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都提不起對地理學習的興趣,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也不夠高,從而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除此之外,雖然新課改一直倡導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但是就當前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和學生的課堂溝通顯然不夠,教師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也只是一個傾聽者,二者之間沒有良好的交流,這種情況就導致課堂總是死氣沉沉,課堂教學的效率也不夠高;同時,通過實際的教學測驗可以發(fā)現,學生的地理讀圖能力普遍較低,很多學生不能準確辨別圖中的具體信息,而地理課程中的大多數內容都要依靠讀圖進行,讀圖能力的缺失勢必會給地理課堂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阻礙。
在當前的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關注的是能否在一定的時間內為學生講解完相應的地理知識點,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且教師也沒有意識到自身所講解的相應知識點是否符合學生的真實認知,在這種環(huán)境下,很多學生會因為單一、枯燥的教學而失去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對此,為了充分激發(fā)學生對地理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將課前時間充分利用起來,精心設計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以此來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動機。
例如:在講授“認識地球的形狀與大小”這一部分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在講解這一部分內容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分析地理教材,明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難點,教師也可以通過查閱網上的相關資料來進一步完善本課的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設計,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課前導入工作的有效性。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設置一些具有思考性的問題:“同學們意識中的地球是什么樣子的?”“地球的周長和面積是多少?”以及“地球的表面是平面還是曲面的?”,以此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通過此問題的提出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出學生的求知欲。此外,在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展示地球儀或者向學生講解麥哲倫繞著地球航行的故事,然后利用這些信息就能引出本課的“認識地球的形狀與大小”內容。通過這種課前引入的方法,可以充分激發(fā)出學生對于地理課程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后的核心教學理念就是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重視起來,將課堂中的教與學充分集合起來,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在地理課堂中保持一種愉悅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使課堂真正成為教師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的園地。要想讓學生在45 分鐘的課堂上始終保持精力集中且積極學習的狀態(tài),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在其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诖?,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重視起來,給予其充分的關注,積極了解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困惑,并與其進行及時的溝通,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創(chuàng)建良好的教學氛圍,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很大的幫助。
隨著當前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化教育技術也逐漸應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而利用現代多媒體進行教學也成為各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必然趨勢。在初中地理課程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將地理中的抽象性知識通過圖片、影像、音頻的方式直觀地表示出來,還能將課本中的知識進一步地延伸,開拓學生的眼界,豐富其對某一部分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這種音像、圖片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在這種情況下,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也會得到明顯的提高。例如:在講解七年級下冊“印度”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電子白板向學生展示印度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等方面的圖片和視頻,以此來使學生全面了解印度的自然、人文方面的特征。通過觀看視頻和圖片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
準確的讀圖能力是保證學生學好地理課程的基礎,由于地理課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的知識點往往與地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在實際的地理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引導學生正確掌握閱讀地圖的方法,以此來降低地理的學習難度,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地理課程的興趣。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了一種“三步讀圖法”,教師在實際的地理教學中可以將其利用起來。其中,第一步為讀標題,所有的地理圖表中都有標題,往往標題中的信息非常關鍵,通過讀標題可以準確掌握該圖表指明的具體位置和具體內容;第二步為讀圖例,地圖是地理課程的第二語言,通過閱讀圖例,可以清楚了解地圖上各線條、顏色等代表的事、物、地區(qū)等,便于全面了解地圖;第三步為結合需要思考的問題閱讀圖表中的內容,地理教材中的地圖大多是通過讀圖來思考問題的模式,這其中主要以提問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并把所有與其相關的內容結合起來,探究其中的規(guī)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將“三步讀書法”貫徹到地理教學中,讓學生將此類讀圖方法運用起來,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此外,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全面了解我國的地形、地勢特征,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展示我國的地形圖,讓學生通過觀察地形圖中各地形區(qū)的分層設色的變化,以及地勢階梯分布圖,總結出“我國地勢特征——西高東低,且呈三級階梯分布”,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地圖,得出結論的好習慣。
在初中地理的實際教學中,所有地理教學內容都是在教材的基礎上展開的,并且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入地挖掘教材內容中的含義,與生活中的各種信息整合起來,使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以此來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價值,從而在此基礎上形成地理學習興趣。例如:在開展“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的“第一節(jié) 交通運輸”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在其中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情景,讓學生分別討論一些家鄉(xiāng)或者自己所了解的城市的交通運輸情況,并且進一步分析交通運輸在日常生活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課堂教學內容就可以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在這種二者相結合的環(huán)境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出學生的探索興趣,從而能夠使其快速融入地理教學中來。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圍繞近些年來“要想富,先修路”的熱點新聞,引導學生全面分析交通運輸在經濟發(fā)展中占據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增強本課講解的說服力,從而加深學生對其中知識點的印象。
在當前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初中地理教學工作不僅要重視從知識層面上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需要從情感、態(tài)度方面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地理學習的興趣。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需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課堂評價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教師要將其充分利用起來,通過積極的課堂評價來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激勵學生主動融入課堂學習中。因此,教師可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合理的贊揚,對于學生的進步以及突破進行進一步的肯定;其二,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還要善于使用委婉含蓄的語言及時反饋學生的錯誤,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出更高的學習標準,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與此同時,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通過同學或自身來找出地理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共同發(fā)展。
總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全面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在此基礎上加強課前的導入,課上也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并且還要將現代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起來,以此來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