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潤枝 _ 北京郵電大學附屬小學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至關重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養(yǎng)成通過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首先,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進行獨立思考,讓學生體悟文章蘊含的情感。無論是初讀還是精讀,只有獨立思考語言文字的精妙,才能真正地把課文讀通、讀透、讀懂,從而達到積累并運用語言的目的。
如在教《白衣天使》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感悟“不”字所表達的堅決反駁的意味,然后讓學生讀出這種感覺;接著,讓學生在朗讀中再次發(fā)現(xiàn)、感悟,了解讓“她”氣憤、堅定反駁的是上校對士兵的不尊重,這樣,南丁格爾的形象就更加豐滿了。而這時的朗讀也讓學生感悟到,南丁格爾的堅定、勇敢來自她的愛心和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此時的朗讀不但能讀出人物內心,更能打動學生自己、打動他人。又如,教學《草地夜行》時,當老紅軍身陷泥潭,被茫茫草地奪取生命之后,作者描寫草地的環(huán)境:“風,呼呼地刮著。雨,嘩嘩地下著?!蔽矣幸獍褦M聲詞去掉,有感情地朗讀,然后讓學生朗讀原句,思考這兩句話有什么區(qū)別,應該怎樣朗讀原句,最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不僅體會到了“呼呼”“嘩嘩”兩個詞的用意,更明白了準確用詞可以營造一種意境,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其次,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獨立思考,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我采取小組學習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充分的獨立思考后,在小組中進行交流,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學習《白楊》一課時,學生提出問題——爸爸在表白著自己的心,他的“心”指什么?這個問題恰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但也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我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邊默讀勾畫邊思考,然后小組討論。在思考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找到了答案——爸爸的“心”就是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樣建設邊疆、扎根邊疆。又如,學習《琪琪的心事》一課,當爺爺發(fā)現(xiàn)琪琪給自己心愛的小鳥喝減肥茶時,大聲呵斥琪琪,琪琪很害怕,帶著委屈和恐懼睡著了,并且做了一個夢,文中用省略號來表示。這個地方我安排了想象練習,讓學生邊聽音樂邊想象琪琪夢到了什么。我讓學生思考后先在小組內匯報,然后小組選出最有特色的回答,推選該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發(fā)言。這樣,既解決了課文重難點,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課堂學習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建構意義,甚至創(chuàng)造意義。因此,我們要把獨立思考貫穿整個課堂,滲透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