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劍秋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重慶 400030)
上??萍冀逃霭嫔?019年出版的普通高中物理(滬科教版)教材(以下簡稱“新‘滬科教版’高中《物理》”),是根據《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要求編寫.初讀教材,讓人感覺耳目一新:版面新、內容新、表述新.較之與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教科書,有許多鮮明特色.新教材以開放的形式,立足于立德樹人,突出科學探究,并通過生活情景、物理情景、問題串、問題鏈、模塊群等直觀形式呈現(xiàn)教材內容,全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并為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充分展示了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六現(xiàn)”特色.下面主要以《必修1》《必修2》《必修3》為例,就這六個特色進行逐一分析.
新“滬科教版”高中《物理》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全面落實學生在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等方面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材注重體現(xiàn)物理學科的本質,使學生掌握物理學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注重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注重物理與生活經驗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使物理貼近學生生活;注重科學家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情懷、人文精神挖掘,通過強化科學態(tài)度和責任,從另一個視角體現(xiàn)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新“滬科教版”高中《物理》充分注意了物理概念、物理規(guī)律梯度性、整體性.注重必修和選擇性必修的各自特色.必修教材通過基礎物理知識的學習,力求以開放的形式,通過親歷探究和體驗,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愛好和興趣,讓學生喜歡物理,為學生后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選擇性必修教材強化個性化發(fā)展,通過物理知識進一步拓展學習,較為完整、系統(tǒng)的實驗探究和理性思維與數(shù)學方法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志趣和將科學服務于大眾的意識,為學生自主發(fā)展和今后的職業(yè)需求、志向選擇提供更多路徑,以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總目標.
教材注重主動探究,主動實踐的構建物理認知模型,并且圍繞模型共同的研究對象、核心概念和教育功能,通過問題串、問題鏈和模塊群,精心設計了學習探究的情景,并通過有一定內在聯(lián)系的問題串、問題鏈展示出來.例如,《必修2》功和機械能一章,“實驗探究”恒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關系,通過提出問題,要求學生自己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自己實驗并收集數(shù)據,自己分析論證,自己評估,最后和同學交流得出結論,在模塊“多學一點”中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過程量和狀態(tài)量,在“STSE”介紹了公路上限制車速的原因.這樣的學習,起到了循序漸進、舉一反三的效果,強化了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提升核心素養(yǎng)的途徑.
科學探究是提升學生物理核心素養(yǎng)重要途徑,是增強學生科學觀念和科學思維的一個重要手段.新“滬科教版”高中《物理》非常重視科學探究和物理方法的研究,安排了大量“實驗探究”活動和“學生必做實驗”,以《必修1》《必修2》《必修3》為例,共有25個“探究實驗”,12個“學生必做實驗”.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并思考,自己提出問題、自己猜想,相互合作,設計出探究方案,自己得出結論.學生通過重復前人的探索過程,達到了培養(yǎng)理性思維能力與實際動手能力,提高了物理核心素養(yǎng).
首先,新“滬科教版” 高中《物理》,通過“課題研究”“實驗探究”“課外活動”和“課題研究報告會”等形式,突出物理實驗探究的過程,主要是物理思維過程和數(shù)學方法的運用過程.如在《必修1》關于加速度與外力、質量關系的探究中,教材要求經歷完整的探索過程,從思考討論的猜想到設計實驗并討論,再到實驗數(shù)據的收集、分析論證,最后到家庭作業(yè)與活動中的思考.全程學生親自參加,這比簡單給出公式F=ma,再做幾道習題效果好很多.
教材也重視讓學生參與和物理學相關的應用的開放設計,從而加強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例如,《必修1》第3章講完合力、分力和平衡后,“課外活動”模塊要求學生做關于橋的調研和橋模型制作.這是一次綜合活動,用上了所有知識,這樣的活動,要求不高,卻匠心獨具,對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別具一格.
新“滬科教版”高中《物理》在突出實驗探究的同時,也很注重物理實驗、物理模型、數(shù)學方法的應用,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例如,在講牛頓第一定律時,把接觸面視為光滑平面,就是利用了理想化方法,講人造衛(wèi)星時在“旁批”區(qū)引入牛頓“大炮實驗”原圖,就隱藏了“理想實驗原理”;在講受力分析時,“旁批”處介紹了隔離法和整體法;在超重和失重一節(jié)“多學一點”利用“等效變換法”引入等效重力加速度.此外,教材還引入了“合理外推法”“分割與逼近法”“控制變量法”“物理模型法”等以豐富學生的物理思維.
新“滬科教版”高中《物理》,特色鮮明,耳目一新.這得益于本書呈現(xiàn)的一種敘述方式:“問題串”“問題鏈”“模塊群”,物理概念較為抽象,學物理難眾所周知,新教材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不論是物理思維訓練、物理模型的建立還是物理探究的過程,教材大量運用“問題串”、“問題鏈”、“模塊群”來闡釋問題.教材依靠“問題串”、“模塊群”創(chuàng)設真實的物理情景和模型,提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連貫性問題,依次遞進,分段拓展,把較難理解物理問題化繁為簡,化大為小,化難為易.
例如,《必修2》在“圓周運動”一章“章首語”,利用過山車掠過弧頂?shù)箳於坏粝聛硪l(fā)出“問題串”:“我們怎樣描述和研究圓周運動?”“使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力有什么特點?”“圓周運動遵循哪些規(guī)律?”,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分析論證來學習這部分核心內容;在“萬有引力與航天”一章的“章首語”,通過介紹毛主席的詩詞引發(fā)出“問題串”:“天體運動遵循什么規(guī)律?”“天體為什么要這樣運動?”“天體和地面物體運動有沒有內在聯(lián)系?”“人類邀游太空需要什么條件?”“人類怎樣一步一步認識宇宙?”,問題分解開了,就簡單了.
針對不同的學習需求,新“滬科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設計了不同種類的模塊,有“章首語”“學生必做實驗”“實驗探究”“案例分析”“思考與討論”“多學一點”、“分析論證”“STSE”“信息瀏覽”“課題研究”“課外活動”以及“旁批”“家庭作業(yè)與活動”“課題研究成果報告會”等十幾個模塊.以《必修1》《必修2》《必修3》為例,“旁批”出現(xiàn)頻率最高,高達100個左右,“信息瀏覽”約25個,“STSE”11個,“多學一點”18個.分散的模塊把較難理解的物理分片、分塊處理,解剖麻雀,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如,《必修1》“摩擦力”一節(jié),“實驗探究”介紹了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實驗,“旁批”介紹了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方案,“思考與討論”進行了動摩擦因素和摩擦力、壓力關系的討論,“信息瀏覽”介紹了達芬奇對摩擦力的研究.看得出來,幾個模塊共同完成了對摩擦力的學習,解剖麻雀清晰了然.
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詮釋了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世界觀,是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展現(xiàn).新“滬科教版”高中《物理》用大量的實例,通過“章首語”“旁批”“STSE”“信息瀏覽”等形式展示了重要的科學技術以及最前沿的科學知識,展示了科學家探索過程的艱辛和堅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情懷,把科學、社會、人文、環(huán)境渾然一體的緊密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又拓展了學生視野.使學生意識到,物理學不僅僅是公式和圖表,還有一種情懷,一種人性、一種責任.
例如,《必修1》開篇“旁批”就引用了3個科學家語錄:尼爾斯·斯坦森說“我們所見固然美麗,我們所知愈加神奇,而我們所未知未見的更是美不勝收”,愛因斯坦說“我從事科學研究完全是出于一種想要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欲望”,威廉·詹姆斯說“今天我們必須根據今天我們認識的真理來生活,還得準備明天稱它為謬誤”,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必修2》從托勒密到開普勒一節(jié),讓學生看到了從托勒密到哥白尼再到第谷、開普勒、伽利略、牛頓等許多代科學家延續(xù)1000多年堅持真理、勇于探索、無私奉獻的精神和情懷;教材還采用“旁批”插入大量史料圖片介紹物理學家生平以及名言警句,以激勵學生.如丁肇中說:“不做實驗,任何預測都沒有意義.理論再好,沒有實驗,預測就沒有任何意義”;牛頓說:“如果我比別人看的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必修3》電荷相互作用一章,“旁批”插入圖片,介紹了密立根、富蘭克林、庫侖的生平及貢獻和這些科學家的科學精神.
《必修1》第1章開篇“章首語”,文學家、藝術家用形象詩句“凌云戲月游銀漢,轉瞬翔天過太空”描述飛船航天時的雄姿;《必修2》萬有引力與航天的“章首語”,開篇就給出毛主席氣勢磅礴的詩詞“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以千河”,接著又引入“嫦娥奔月”的神話,讓人對宇宙充滿遐想和好奇,充滿濃郁人文氣息,吊足學生胃口;《必修3》“旁批”引用了古代《詩經》和《伐崇令》引導學生關注環(huán)境,也是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
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表征,就是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的、自覺的、探索性的學習.新“滬科教版”高中《物理》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較大的自由度和開放的空間.教材營造了一個自由、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思想敞開翅膀,自由徜徉,充分體現(xiàn)個人價值和自主意識.
首先,學習內容具有開放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發(fā)展空間.新教材利用“旁批”“信息瀏覽”“STSE”等模塊,大量引入物理學史及近現(xiàn)代物理知識.例如,《必修1》“摩擦力”一節(jié),在兩個“信息瀏覽”欄目分別介紹了15世紀達芬奇生平和他對靜摩擦力的研究過程,以及19世紀各類機車是如何借助靜摩擦力前行的,增加了對科學歷史的了解,拓寬了知識面.《必修2》“信息瀏覽”海王星的發(fā)現(xiàn),講述了青年科學家亞當斯和勒維烈,利用精準計算結果,發(fā)現(xiàn)海王星,從而精彩印證了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這些開放性實例,讓學生認識了科學發(fā)展的艱辛和美麗.教材還在“信息瀏覽”欄目還介紹了太空微重力實驗、信用卡、無線充電、輻射危害與防治等現(xiàn)代知識,讓學生了解當代科技的最前沿.
其次,學習探究的形式也具有開放性,教材提供了“學生必做實驗”“課題研究”“實驗探究”“課外活動”等多種探究形式,有的探究實驗是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設計實驗、自己推導論證、自己得出結論.例如,《必修1》提出開放性問題:“假如有一天你能到火星上去旅行,你會感到你的體重發(fā)生什么變化?在火星上走路和在地球上走路有什么不同?”《必修1》“課外活動”欄目要求學生就動摩擦因數(shù)和防滑鞋關系寫一篇科學報告,給學生提供了開放的空間;《必修3》要求學生查資料寫一篇關于航天方面的科學報告;《必修2》對于“學生必做實驗:探究影響向心力大小的因素”,只介紹實驗儀器和要求,要求學生必須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自己收集數(shù)據,自己分析論證,自己得出結論;《必修3》“學生必做實驗: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xiàn)象”“學生必做實驗:測金屬絲的電阻率”兩個實驗,也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收集證據、分析論證、并通過問題串思考得出結論.
新“滬科教版”高中《物理》注重情景創(chuàng)設,通過物理情景、生活情景展示,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教材以豐富多彩的實例,為學生展示了色彩斑斕的物理世界,展示物理學和前沿科技的互動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進而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和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和責任.
例如,在“STSE”“信息瀏覽”“閱讀資料”板塊,通過介紹“風洞”“趙州橋、法國加爾橋”“避雷針”“無線手機充電”“安全帶和安全氣囊”“輪船、飛機的動力原理”“靜電植絨”“超導現(xiàn)象”等物理、生活情景,讓學生了解物理和前沿科技的緊密聯(lián)系;通過“新能源”“空氣質量指標”“電磁輻射的危害與防護”“20世紀6大污染事故”“警惕居室中的物理污染”“環(huán)境保護標志”等生活情景介紹,讓學生了解了“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保”的統(tǒng)一關系,了解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意義以及物理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必修3》在能源利用和環(huán)境污染一節(jié)的“旁批”,直接道出了真諦:“當今世界最關心的5大問題是:能源、糧食、環(huán)境、人口和資源”,讓學生明白了學習物理過程中身上承擔科學責任.
有的生活情景很普通,很常見,卻蘊藏我們不曾在意的物理知識.《必修1》“運動快慢的描述”一節(jié),“多學一點”講述的交警和超速駕駛員的對話,這是一個普通的生活情景,卻包含了速度、路程和時間等物理概念,讓人在忍俊不禁中強化了物理觀念和物理思維;《必修2》“公交車上的對話”,公交車轉彎半徑的大小和水潑出的關系,司機和中學生爭論的情景,其實質就是離心現(xiàn)象;“萬有引力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一節(jié),講述了一個流傳很廣的美麗傳說:牛頓看見蘋果落地而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非常不起眼的一個生活情景,隱藏著的物理情景卻被牛頓捕捉到了,每個學生讀到這里,都會心馳神往牛頓躺在蘋果樹下的情景,都會被牛頓的科學態(tài)度和責任折服.
新“滬科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以立德樹人,提升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編寫的內容和形勢獨到新穎,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真實的情景去激發(fā)學生,較過去物理教材,把穩(wěn)時代脈搏,克服說教形式,充分顯示出時代氣息,給人清新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