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丁
(廣西師范大學 江蘇 徐州 221000)
銅鏡銘文作為漢字發(fā)展的重要載體之一,其文化藝術價值在中國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漢朝是我國銅鏡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鏡面上呈現的銘文藝術,集創(chuàng)新、復古、裝飾于一體,藝術價值極高,更彰顯漢文化的魅力以及勇于創(chuàng)新突破、尋求多變的審美高度和藝術品位。當代書法家徐利明先生曾在《中國書法風格史》中提到“漢代銅鏡銘文書法成為漢代書法中不應被忽視的一個卓有成就的方面?!?/p>
“多變”是藝術的靈魂,一成不變的藝術是沒有生命的,多變也是促進藝術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必然之路。漢代“隸變”的出現,是書法藝術史上的重大轉折,漢代鏡銘篆隸體的演化發(fā)展是承載這一轉折的重要載體工具。小小銅鏡上的銘文藝術,在漢字文化的史書上絕對是絢麗多彩的篇章,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這是漢朝人民智慧所在,是漢朝人民對審美高度的解讀。一字多姿、一體眾相、反寫、增省筆畫、符號的使用、空間的布局等等,諸如此類甚多,這些都體現著漢代人對藝術的審美趣味和對藝術的豐富想象力。鏡銘篆隸體豐富多變的價值最主要的就是體現在“變”字。通過點畫、形體的改變,傳達漢人內心追求美的變化。但“變”并不是毫無章法的改變,而是遵循著法度的“變”是順應時代的變化而“變”
初漢時期,民心、生產力等處在恢復狀態(tài),因社會財力的相對薄弱,對銅鏡藝術的發(fā)展也有一定局限性。此時可看到的一些銘文篆隸體并沒有太多的裝飾性趣味,普遍是以中規(guī)中矩的前朝小篆體為主,銘文內容相對較少,以寥寥數字記載“地號”“族徽”“姓氏”或祭祀先人、記錄軍事、賞賜等內容為主,甚至很多銅鏡上并不出現銘文,風格上也多延用前朝的紋飾圖案?!吨袊糯~鏡》指出:“戰(zhàn)國末期的銅鏡銘文已經有較多形式和樣式了,西漢初年銘文作為一個元素成為紋飾中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倍箅S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思想的進步和對審美提高的追求,鏡上的文字便由原來的實用轉化成裝飾或兩者相融共存,大大提高了銅鏡的美觀度。
“文景之治”以后,社會經濟發(fā)展迅速,人們在物質富足的基礎上,對文化藝術等領域開始無限向往,對銅鏡等工藝品的追求早已不是僅僅以實用性為主了,從這個時期的銅鏡銘文、紋飾等就可以看出,鏡銘文字從之前的數字達到了數十字甚至更多。鏡銘內容中多用美好的語句來表達希望,表達對仙人的尊崇,對吉祥富貴、對子孫繁昌的熱切渴望,如:“大樂富貴”“長宜子孫”“千秋萬歲”“延年益壽”“天下大明”“天人合一”等,亦多用“光輝”“玄”“清靜”“仙人”“日月”“無為”“芝草”等字眼來傳達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好。
漢初時期,剛剛結束了常年戰(zhàn)亂,社會急需向前發(fā)展,人心急需安定,百姓迫切希望和平,因此道家提倡的“無為而治”的理念正符合社會的需要,帝王為收攏民心而采取無為政策,是順應天時、民心所向的。也由此可看到在西漢初時很多青銅藝術品上,銘文字內容大多都以道家思想為主。此時文字的書寫風格,已脫離秦篆圓轉風貌,逐現方折之勢,文字多方折鋼挺、平直,以比較勻稱的“繆篆”為主,有“方”“平”“均”“疊”“滿”的書體特征。由此開始了銅鏡銘文字從篆體到隸體的過渡時期。社會穩(wěn)步發(fā)展,人們日益富足的生活之下,藝術審美也在逐步升高,對藝術的追求日益高漲,這一點在對鏡銘文字的創(chuàng)新上就能清晰看出。為追求裝飾性,將篆隸間雜使用在銅鏡上并加以變形,或是大膽使用符號來填補鏡面布局上的空缺,極具裝飾效果,反映著社會民眾審美理念的日益不同,這也是社會進步和經濟文化不斷前進的必然呈現,人們對于書體的需求已經超越了日常觀賞。
武帝以后,西漢的文治武功皆已達到鼎盛,人們對美的藝術理念各不相同,但因社會的包容性,使文化水平多元化、豐富化,文化整體素養(yǎng)大大提升。此時銅鏡銘文篆隸體已拋開固有體勢逐漸往裝飾效果上發(fā)展,為達到裝飾美感,漢人們大膽使用了“一字多形態(tài)”“一體眾相”的創(chuàng)意,在銘文筆畫上勇于增減,為了突出效果,在文字上使用了“蛟蚊狀”“鐮刀狀”“懸針狀”等夸張的筆畫,甚至為了打破空間布局的滿悶感,用大量符號來代替繁冗的文字,極富創(chuàng)新趣味。“反書”現象的出現更看出古人巧思,這是一種智慧的傳達,一種“正能量”的傳遞,一種“反觀”“自省”的警示,是一種“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自我反觀、思考。武帝后重儒學,倡導中庸之道,注重自身修養(yǎng),人“成就自身”主要取決于自我的道德反思和認知,反書現象與銅鏡內圓外方的布局相匹配,正符合了這一點,修正內涵,以鏡觀自身,每日以鏡照面時,就要有所反思、反觀、審悟,從而獲取由內而外的清醒,以此樹立好自我形象。
漢代人對藝術的審美趣味和對藝術的豐富想象力在銅鏡銘文篆隸體中表達得淋漓盡致,對鏡銘篆隸體豐富多變的方式最主要的體現就在“變”字,打破常規(guī),從“變”中找到創(chuàng)新,傳達漢人們內心追求美的渴望。“變”是藝術的靈魂,一成不變的藝術是沒有生命的,多變也是促進藝術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必然之路。這個概念在漢人的審美理念之中可見早已形成?!半S形布置”“增省變形”“一字多姿”“一體眾相”的形式美的特征,也為后世書法創(chuàng)作及章法布局提供了靈感,為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独献印吩唬骸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钡兰宜缟械牡婪ㄗ匀凰枷胧菨h初時期的主流思想,在當時也是鏡銘書法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理想,在求“變”的同時也反映著對鏡銘書法中“法”的自然形式美的美好向往。
漢朝的興盛使藝術百花齊放,各個領域創(chuàng)造出的富有生命藝術的形式和形象之美。是時代的發(fā)展促成了藝術的“多變”,而藝術的“多變”在某一程度上反映著時代發(fā)展的美好和諧。這是相輔相成的。漢朝的思想理念、紋飾藝術、書法藝術都在小小銅鏡上展示得淋漓盡致。銘文中的篆隸體帶著濃重的圖案性與裝飾性趣味,與紋飾圖案的巧妙搭配,既和諧又統(tǒng)一,美觀與莊嚴并駕,毫無違和之感;其鮮明的書刻特色突出,視覺沖擊力極強。漢代鏡銘文字在“隸變”的沖擊下,不僅改變了字體特征,同時帶來了“隨形布置”“增省變形”“一字多姿”“一體眾相”等多變的形式表現,為后世書法創(chuàng)作及章法布局提供了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