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柳蘭
山水的美是人主觀審美意識的投射,藝術(shù)家將自己的審美意識融合在山水中,形成獨具特色的山水詩、山水畫等藝術(shù)作品,而園林是藝術(shù)家對于自然界山水的再現(xiàn)。藝術(shù)家通過游歷祖國大江南北的湖光山色,感悟人生的內(nèi)涵、提煉美的精華,以自己的審美能力進行挑選,最終模仿美的自然界建設園林[1]。再現(xiàn)自然界的過程中,藝術(shù)家不可避免會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審美認知,也就設計出了與自然相吻合的山水文化、園林文化屬性,為山水園林的美學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人生感悟和審美認知的融入促使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從而將山水文化推入了全新的美學范疇。山水詩詞作為中華詩詞的一部分,融入了藝術(shù)家獨特的審美,用意象、意境、辭藻表現(xiàn)自然界,反映了人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愿望。魏晉時期,人們對山水的鑒賞達到了自覺追求的境界,從對湖光山色、壯麗的祖國景色的純粹欣賞,過渡到對人生感悟、審美認知的主動追求。
桂林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桂林山水園林有“四絕”:山青、水秀、石美、洞奇[2]。桂林山水園林的詩詞文化歷史,也與桂林美妙絕倫的自然風光有極大的關系。桂林山水園林的詩句在魏晉南北朝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唐朝達到鼎盛時期。較為出名的詩句有“萬笏千筍平空鋪”“青羅碧玉色色殊”等,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桂林的山之清奇、水之碧綠。探究關于桂林山水園林的詩詞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古代詩人游山玩水來到桂林,被桂林的景色所震撼,所描繪的桂林山水;第二類是桂林當?shù)氐脑娙?,描繪了桂林的山水,表達了對家鄉(xiāng)風景的熱愛;第三類是被貶官到桂林的官員,通過描寫桂林山水的風光,借景抒情表達心中郁郁不得志的苦悶之情,通過游山玩水、寄情山水之間來抒發(fā)心中的不平。
如果說關于桂林山水園林的名氣在魏晉南北朝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唐宋是建設和積攢時期,那么到明清和近代就是不斷鞏固和奠定盛名的時期。在桂林山水園林確立地位之時,桂林山水園林詩詞文化立下了汗馬功勞。魏晉南北朝時的詩人蘇子卿游歷桂林寫下了“一朝游桂水,萬里別長安”的詩句,詩中充滿了被貶之后的苦悶與寄情山水的灑脫。唐朝大詩人杜甫也游歷過桂林,并寫下了《寄楊五桂州譚》的千古名句。詩云:“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梅花萬里外,雪片一冬深。聞此寬相憶,為邦復好音。江邊送孫楚,遠附白頭吟?!盵3]從杜甫的詩句中可以知曉,廣西炎熱,唯獨桂林山水園林不同,風景秀麗,景色宜人,開遍數(shù)千里的梅花如同北方的雪花一樣,同時抒發(fā)了自己被貶的無奈和對京城的懷念。桂林山水園林的盛名與其詩詞文化密不可分,桂林山水園林的發(fā)展史也是其詩詞文化的起源史。在桂林山水園林中可以發(fā)現(xiàn),湖光山色、一草一木都是中華兩千年來文化的積淀。
中國詩人多借用詩句中的意象營造獨特的意境,表達高潔的品行或者凝練的人生感悟。比如梅、蘭、竹、菊等四種花草就被譽為花中四君子,其中梅花象征凌霜傲雪,蘭花象征空谷幽蘭,竹子象征虛懷若谷,菊花象征寧死不屈,這些意象都描繪了一種不屈不撓的道德品質(zhì)和人生境界。描寫桂林山水園林的詩句有很多,其中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詩句中的意象以花草樹木見多,第二類詩句中的意象以碧玉、綢帶為多,第三類詩句中的意象以聲音、觸感等為多。
關于第一類的詩句,大文豪韓愈曾經(jīng)寫下過“蒼蒼森八桂”這樣的詩句,詩中的意象主要為各類花草樹木,說明了桂林園林的花草樹木繁多、郁郁蔥蔥、遮天蔽日的特點,也表達了詩人對于桂林山水園林的喜愛之情。關于第二類的詩句,有“江流寒瀉玉,山色翠浮空”等描寫,詩中的意象主要為玉石、碧璽、綢帶等,象征著溫潤儒雅、清麗婉約的道德品質(zhì),將桂林山水的河流比喻為一河寒玉,而桂林的山色翠綠更像是翠玉浮空,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桂林山水的景色秀麗。至于第三類的詩句,大文豪蘇軾曾經(jīng)寫下“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4]。藝術(shù)家感受自然景物,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還有觸覺、嗅覺、聽覺上的。詩人可以聽到桂林山水的山澗鳥鳴、小溪流水,可以聞到晚來新雨后清新的空氣,可以身臨其境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勝景。
山水詩詞對山水園林的建設也有一定影響。山水詩詞通常都追求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審美境界,山水詩詞的格調(diào)也比較清新自然,為園林建造提供了理論指導,也提高了園林的藝術(shù)水準。晉代山水詩人謝靈運就提出了山水詩詞要具有“清虛寂寞”的格調(diào)和意境,希望在詩句這樣一個有限的意象中,營造出無限的意境。山水詩詞的意境也直接影響了山水園林的建造,山水園林講求在有限的空間和景物內(nèi),營造出渾然天成、包羅萬象的無限之感。山水詩詞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美,也就是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意境,盡量減少人為的斧鑿之感,增加渾然天成的靈動感。山水詩是詩人看過萬千山水后對自然美的提煉。山水詩也影響了大眾的審美。在修建園林之時,人們將自然山水的秀美和歷史文化的傳承相互結(jié)合。在山水景色之中可窺見當時文人騷客的才情,游客在欣賞桂林山水園林之時能夠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從而體驗到“情與景匯,意與象通”的意境之美。
人類敬畏大自然,當科技文明并不發(fā)達之時,人類甚至把自然界奉為神明。隨著思想文化的解放和生產(chǎn)力的提高,人們對封建禮教日益不滿,渴望突破封建禮教的重重束縛,這時候出現(xiàn)了一些寄情山水的知識分子。與此同時,興起了追求“天人合一”的道家學說,正好迎合了當時知識分子對山水田園等自然美的追求。他們遵循“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創(chuàng)作原則,掀起了第一次山水詩詞創(chuàng)作的高潮。知識分子向往山水田園之美,也向往一種自然山水式的居住環(huán)境,并開始了對對山水園林的建設。園林建設追求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意境,無須過多的人為裝飾,只需增加渾然天成的空靈感,此時人們居住在園林里可以達到與自然界融為一體的境界。桂林園林的建設體現(xiàn)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自然意識,其建造過程充分融入了自然元素,符合“天人合一”的藝術(shù)追求。
中國園林是世界建筑寶庫中的珍貴瑰寶,有不可估量的藝術(shù)價值。中國古典文化將山水詩詞和山水園林融為一體,山水詩詞為山水園林提供理論基礎,山水園林為山水詩詞提供具體的藝術(shù)形象,二者相輔相成,都是中國古典文化的藝術(shù)珍寶。山水詩詞與山水園林的思想淵源由來已久,山水詩詞融入了藝術(shù)家獨特的藝術(shù)審美,用意象、意境、辭藻表現(xiàn)了山水園林的自然景觀,其中包涵人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愿望和“天人合一”的藝術(shù)境界。關于桂林山水園林的詩詞貫穿了園林建設的整個過程,文人騷客的筆墨也為桂林園林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使桂林園林更加具有文化底蘊和人文內(nèi)涵。山水詩詞意象和山水園林意境融合一體,詩人借用詩句中的意象來營造獨特的意境,表達高潔的品行,通過對花草樹木、碧玉、綢帶和山澗鳥鳴等詩歌意象的塑造,表達了藝術(shù)家崇高的道德品質(zhì)和與世無爭的隱士情懷。山水詩詞對山水園林也有一定影響,而且山水詩詞是對自然美和“天人合一”境界的不懈追求,直接提高了山水園林的藝術(shù)格調(diào)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