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重 躍
(北京師范大學 學報編輯部,北京 100875)
非常高興參加本次會議!首先請允許我表達以下三層意思:
第一,感謝。承蒙渭南師范學院領導和學報編輯部同人的盛情邀請,來到一直向往的渭南市和渭南師范學院,我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特此表示衷心感謝!
第二,感慨。渭南市的韓城是司馬遷故里所在地?;叵肫饋?,我和《史記》結(jié)緣較早。“文革”期間,空閑時間較多,上小學高年級時,有時會翻出母親在“文革”前講課用的高中文學課本,其中的課文就有《史記》中的《信陵君列傳》和《荊軻列傳》,對信陵君無忌的禮賢下士,對勇士荊軻的慷慨赴死,充滿了少年的想象和憧憬。上中學后,又經(jīng)常把家里王力的《古代漢語》翻出來讀,其中也有《史記》選篇,如《淮陰侯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所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以及漢武時代貴族官僚的世態(tài)炎涼,有了初步的見識和感受。在“批林批孔”運動中,家里買了一套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我馬上通讀一遍,十表八書不好懂,本紀、世家、列傳的許多篇章則反復誦讀。當時的閱讀如饑似渴,回想起來,就像昨天發(fā)生的事情一樣。1977年底高考時,我們遼寧省語文試卷中有一道參考題,是漢高祖臨終前與呂后談自己身后的丞相人選問題,這一段我?guī)缀跄軌虮痴b,而且還知道劉邦“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這句話在1976年還別有一番深意,所以,這道題我做得近乎完美。我一直相信,當年我能考上大學,與我在《史記》閱讀上的積累有關。后來,讀博士時跟著老師研讀《史記》,用的是瀧川資言和水澤利忠的會注考證校補本,還參考了若干其他注本,收獲很大??梢?,《史記》對于我的個人命運,對于我的職業(yè)生涯有著特殊的意義。
再者,渭南市的富平又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習仲勛的家鄉(xiāng),是20世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紀念地,也是我一直想要前往尋訪的目的地。一想到這些,我就充滿了感慨和激情。
第三,感想。司馬遷和《史記》研究,實在是一門大學問。這么多年來,我心中一直有個問題縈繞著:司馬遷為什么那么偉大?現(xiàn)在,我大概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簡單談談個人的理解:
其一,開創(chuàng)了撰寫中國文明史的傳統(tǒng)。比較而言,希臘史家注重寫當代史、政治史、軍事史,后世西方史學大體沿襲這個傳統(tǒng)。《史記》則不同,它是百科全書式的歷史著作,其所寫的人物,上至帝王將相,下到販夫走卒,什么士、農(nóng)、工、商、游俠、刺客、日者、滑稽,無所不有;所寫的事物,包括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學術、思想、民族、外交、宗教;涉及的知識,上至天文,下到地理,舉凡人世間的禮、樂、刑、政、律、例、封禪,盡在其中。所有這些,均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一以貫之,成為一個系統(tǒng),這就是中國文明史,或曰中國通史。司馬遷以自己的獨特貢獻回答了史學著作究竟要寫什么的問題。
其二,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史學體例和理論思維的傳統(tǒng)。司馬遷特地標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創(chuàng)作宗旨,還在《高祖本紀》“贊”、《六國年表序》等處闡述了關于忠、敬、文的歷史發(fā)展樣式和變與常相統(tǒng)一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觀點;在此基礎上,設計出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的史著撰寫體例,作為歷史的縱通與橫通相互作用而又以縱通為主的表現(xiàn)方法,古代中國的歷史撰述理論和歷史發(fā)展理論的體系由此產(chǎn)生,這就回答了歷史著作究竟要怎樣撰寫的問題,在中國史學史和史學理論發(fā)展史上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其三,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文學的傳統(tǒng)。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講到自己撰寫史書的初衷:“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边@就是著名的“發(fā)憤著書說”。在司馬遷看來,那些了不起的大人物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作出偉大作品,是因為他們作為“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也就是皆有所“憤”,所以才會有所作為。作為史家,司馬遷所要做的是為這些了不起的“人”的精神自由發(fā)出衷心的呼喚,這顯然是人性的覺醒,是文學的自覺。魯迅先生說過:“(《史記》)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要·司馬相如與司馬遷》)。在魯迅看來,《史記》違背了《春秋》之旨,本來就是個人遭際的發(fā)憤之作,就像屈原的《離騷》,只是無韻而已!對于那些以樹立絕對權(quán)威、殘民以逞為快事的君主,《史記》是有批評的;而對于絕對君主所要禁絕和貶抑的游俠、刺客、豪杰、商賈,對于各色的失意人等,《史記》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這些,的確表現(xiàn)了司馬遷的某種仁愛的精神,是內(nèi)心深處某種不屈個性的自然流露,僅憑這一點,說《史記》與《春秋》有所違拗,的確是有根據(jù)的。宋代的司馬光作《資治通鑒》,當然是為君上治理國家提供歷史的借鑒,對于與君主國家的本質(zhì)有所抵觸的個人精神,未必考慮那么多;司馬遷則不然,他在寫作中,為個人的獨立和自由留出了空間,這是不容否認的,這也是《史記》被當成文學作品的重要根據(jù)。剛才龍老師提到,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說司馬遷是中國古代的文學家,的確是的。不過,司馬遷是史學家也是無可懷疑的,他所信奉的忠、敬、文的歷史發(fā)展觀,他所向往的國家統(tǒng)一和大一統(tǒng),又的的確確是在尊崇和弘揚《春秋》大義。在《漢書·藝文志》中,《史記》是被列在“春秋類”中的,這就說明了它與《春秋》有著無法分割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經(jīng)過西方后現(xiàn)代思想挑戰(zhàn)的我們,當然知道,不論文學還是歷史,都是某種意義上的“虛構(gòu)”(fiction),這與中國傳統(tǒng)上說的文史不分家,恰恰是吻合的。由此可見,司馬遷創(chuàng)作《史記》,其實是回答了歷史著作為什么要寫的問題,這一點,對于后世,特別是兩漢、魏晉南北朝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據(jù)以上所述可知,司馬遷在自己的撰述中,提出且回答了寫什么、怎樣寫和為什么要寫的大問題,這三大挑戰(zhàn)和回應在他的思想上和著作里形成了合適的張力,他之所以做出劃時代的偉大創(chuàng)造和貢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提這些,是想說明,咱們《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的同人朋友們做出了一個重要貢獻,那就是早在30年前,就創(chuàng)辦了“司馬遷和《世紀》研究”欄目,而且,克服種種困難,堅持了30年,取得了輝煌成績,為學術界打造了一個司馬遷和《史記》研究的學術平臺,也在學者和編輯同行朋友們的心靈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記。想一想吧,30年前,你們抓住機遇,開創(chuàng)欄目;30年間,你們持續(xù)堅守,不懈奮斗。你們創(chuàng)造了歷史,在中國學術發(fā)展史和學術期刊發(fā)展史上留下了令人難忘的一筆!想到這些,我的內(nèi)心油然生出崇高的敬意!
我們知道,30年來,你們的特色欄目已做了171期,刊發(fā)了743篇論文,團結(jié)了全國幾乎所有司馬遷和《史記》研究者,實屬不易!剛才聽了盧校長的致詞和編輯部的介紹,我們又知道,你們還在繼續(xù)努力,你們又謀劃了更為宏偉的“十個一”工程,這讓我徹底明白了你們?yōu)槭裁茨苋〉媚敲创蟪煽?,為什么能入選教育部名欄工程,這一切都與全校上上下下的努力分不開。在座的領導和編輯部同人朋友們說要請我們給予指導,我知道你們是真誠的,但面對你們?nèi)〉玫某煽?,我只有贊佩!像“司馬遷和《史記》研究”這樣的欄目,本應該由《北京師范大學學報》這樣的期刊來辦,可我們并沒有做到,而你們卻做到了,而且辦得這么好,我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大家可能不知道,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的朋友們不僅欄目辦得好,他們還積極參與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的工作,他們組織多次學術研討會,為全國學報的同行朋友們做出了貢獻,應該肯定和感謝!
當然,像其他刊物一樣,在辦刊的工作中,大家都面臨著一些需要克服和解決的問題和困難。例如,辦刊物辦欄目要講求特色,可是往往因為特色,刊發(fā)文章的引用率和摘轉(zhuǎn)率就不會很高。道理很清楚,特色只關乎部分人士和個別地區(qū),潛在的引用者就會有限,比不得常規(guī)欄目和普通選題的文章,所以影響因子偏低、摘轉(zhuǎn)偏少是自然而然的,這不足奇怪。此外,還有一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說明。我們辦一本期刊,評價一本期刊,目前有兩種做法,兩套標準。一個是針對紙本期刊的,一個是針對網(wǎng)絡期刊的。紙本期刊講究特色,整刊要有特色,欄目要有特色,否則就沒有個性,會被戲稱為“千刊一面”;可是現(xiàn)在的期刊閱讀主要的不是紙本,而是網(wǎng)絡。而網(wǎng)絡上讀到的只是一篇一篇論文,是沒有刊和欄目的概念的,我們在紙本上做的所有特色化的努力,到了網(wǎng)絡閱讀中就消失了。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特色刊物,我們有特色欄目的刊物,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影響因子的原因。對此,我覺得,我們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刊發(fā)文章的學術理論水平和質(zhì)量,增加被引幾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我們要堅守初衷,在特色化上下功夫,做出更大努力?,F(xiàn)在看來,紙本期刊還沒有到不能存在的地步,圍繞著辦紙本期刊,編輯部的組織機構(gòu)和工作機制仍然在運行和發(fā)揮作用,各個刊物的所在編輯出版單位,仍在發(fā)揮著組織學術隊伍,引領學術研究,推動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作用,仍然是貫徹落實上級指示精神的實實在在的機構(gòu),在這種情況下,辦好紙本期刊,做好特色化工作,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希望我們的同行朋友們能夠理解到這一層,不斷堅守,努力把我們的工作做好,做得更好?!段寄蠋煼秾W院學報》在這方面為我們的同行做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