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浦縣實驗小學城北分校 林英敏
筆者我將我國傳統(tǒng)的漢字文化和具體的教學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有效提升了小學教育階段識字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在小學教育階段的語文科目教學實踐中引進傳統(tǒng)漢字文化,可以實現調動學習漢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目標。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果學生對漢字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就會大大提高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和熱情,就會使學生產生較大的學習動力。小學教育階段,語文教師在進行漢字識字教學中,要注重提升課程教學的吸引力和魅力,不僅要在課堂上對漢字的發(fā)音進行講解,與此同時,也要對漢字的具體內涵進行講解。除此之外,還要對于該文字的象形文字進行講解,這樣就會使文字的趣味性明顯提高。鑒于此,在小學教育階段的語文科目教學實踐課堂上,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將漢字本身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對其隱藏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有效的剖析,進而賦予漢字具體的象形涵義。
所謂的象形文字指的就是,文字的具體形狀具有所描繪事物的外形特征,在通過這樣的文字進行現實事物表達的過程中,要切實追求形似和神似。依據象形文字的具體特征,語文教師在進行漢字講解的過程中,要積極引進象形文字,進而實現識字教學的直觀化和直接性。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展現文字具體的形狀,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漢字具體的涵義進行掌握和了解。在通常情況下,采用的方式就是圖片展示法,所謂的圖片展示法,指的就是借助圖片將傳統(tǒng)文化展現其中,并積極貫穿在整個文化課堂中。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語文任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候會更加便利。具體來講,其實象形文字在具體的講解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借助象形文字的特征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想象思維,進而保障傳統(tǒng)漢字文化可以充分地滲透在語文學科的識字教學實踐中。字理只是其中一種,若運用適當,不失為有效、高效。如識“瓜”字,多數教師將音、形、義分開,字形教學則讓學生機械地數筆畫,結果學生往往漏寫其中的提和點,誤為“爪”。運用傳統(tǒng)漢字文化介紹造字方法,講析形與義的內在聯系:瓜,金文作,小篆作,模擬瓜藤和瓜果的樣子,中間部分是瓜果,現在變形為豎折點,不能誤寫為豎。
所謂的會意字,其實就是兩個或是兩個以上的字符形成的具有新涵義的文字,這樣的象形文字通常是由兩個象形文字結合在一起。鑒于此,要從情境教學的角度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講解,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豐富漢字本身的意義,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漢字形象的認知,進而有效保障課堂教學的具體效率和具體質量。通過以上的闡述我們可以得知,在進行會意字的具體教學實踐過程中,要選擇適合的方式方法進行。造字方式方法不同,教學的方法就會不同,語文教師要注重從語文識字教學出發(fā),要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媒介,進而保障識字教學有效地開展。如教學會意字“明”,我借助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課件出示日出)你看到了什么?(太陽越升越高,發(fā)出萬道金光,照亮了世界。)(課件出示月升)(晚上月亮發(fā)出銀白的的光,也很明亮)日和月都給大地帶來了光明,它們手拉手組成了一個新的字(課件出示——明)。
研究表明,我國現行小學語文課本中獨體字占有比例較大,這就表明需要注重獨體字教學方法的研究,以便為之后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在識字教學課堂中,要注重傳統(tǒng)漢字文化的融入,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對獨體字特點進行分析時,可發(fā)現其結構簡單,只包含單一部件,需要培養(yǎng)學生獨體字的學習能力,并能聯系多個獨體字形成新的漢字文化內容,為今后漢字學習奠定基礎。實際教學時,可采取游戲導入的教學方法,教師準備需要考查的漢字及其對應的圖片,要求學生找出兩兩對應的漢字和圖片,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漢字的印象。
總而言之,傳統(tǒng)漢字文化對于小學教育階段語文教學來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它不僅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漢字的印象,同時也可以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而實現多元化學習漢字的目標。本文通過對不同的造字方式方法的分析,積極探索了識字的具體方式方法,進而有效地總結出識字教學的具體途徑。這樣的結合,不僅有利于提升識字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