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古代詩詞對于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很重要的價值。筆者在50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根據(jù)古代作家指引的方向,摸索總結(jié)了一些古代詩詞鑒賞的簡便方法,現(xiàn)摘要簡述如下:
一、找詩眼。詩眼一詞最早見于北宋。蘇軾詩云:“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痹娧劬褪且痪湓娀蛞皇自娭凶罹珶拏魃竦囊粋€字。這個字一般是動詞或活用的詞,其作用是在節(jié)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境界全出,令人刮目相看。換言之,詩眼就是一首詩詞或某聯(lián)、某句中最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情感、觀點認識,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能籠罩全篇、全聯(lián)、全句的詞語。后來清代的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把這種方法總結(jié)成文眼:“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后必顧之;在篇末,則前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后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者也?!弊プ≡娧郏兄谔彡自娫~,融會貫通,理解主旨,把握精要。如宋代朱淑真的《秋夜》:
夜久無眠秋氣清,
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處明。
這首詩前兩句敘事,后兩句寫景,無一語抒情,而“情”字卻隱含其中。第三句“鋪床涼滿梧桐月”中一個“涼”字,照應(yīng)了題中“秋”字,既寫天涼,又寫出了人的心涼,是寓情于景,從“涼”這一詩眼,在句句不言“愁”中,使句子帶上了愁意。此詩的好處就在于此。
二、析題目。題目是古詩詞的名稱,是詩詞的一部分,就像人的前額和眼睛一樣重要。題目是個切入點,古代詩詞的題目很講究,往往能揭示詩詞的寫作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我們鑒賞詩詞的重要切點。從題目入手,認真地分析題目,我們可以迅速準確地理解詩詞,常常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的題目中,“夢游”二字表明寫的內(nèi)容是虛幻的,也可以說是一種游的方式更可以表明詩詞是用想象來表現(xiàn)游的內(nèi)容的;“天姥”是山的名稱,也是游的地點;“吟”是詩體的名稱,是歌行體當中的一種,表明是一種體裁;“留別”是出門的人用詩文或者實物留贈給送別的人作紀念,是寫作詩詞的動機。我們還沒有讀全詩,就掌握了不少從形式到思想內(nèi)容上的東西,為鑒賞全詩奠定了一定基礎(chǔ)。
不僅如此,古代詩詞的題目,有的還概括了詩詞的內(nèi)容,如曹操的《觀滄?!罚未聘摹蹲砻摺返?;有的則點明了詩詞的意象,如柳宗元的《江雪》,王冕的《墨梅》等;還有的表明詩人作詩的目的,如李白的《贈汪倫》,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等。
三、分冷熱(悲喜)。古人寫詩詞,常常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很多詩詞,其景色“冷”“熱”往往是作家情感的晴雨表。如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我們通過“彩云”“輕舟”“千里”“一日”等就可以看出作者暢快的心情,快船快意,豪爽駿利。
四、抓形象。所謂“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的生活畫面,一般可分為:
1.詩詞中的詩人形象:在自述胸懷抱負的詩詞中,總有一個“我”的形象。如杜甫《登高》,塑造了一位年老多病,世事艱難,襟袍難開的潦倒詩人形象,令人仰慕和心酸。鑒賞詩人自身的形象,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格內(nèi)涵與詩詞的社會意義。
2.詩詞中的象征形象:在托物言志(或?qū)懢笆闱?的詩詞中,所詠之物(景)就是一個象征形象。如明代于謙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詩中的石灰形象,不怕考驗、勇于犧牲、氣節(jié)清白,象征了具有石灰精神的偉大人格。鑒賞時抓住這類形象,很快就可以看出詩詞所要反映的精神風貌和象征意義。
3.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如白居易的《秋雨夜眠》:
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
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
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
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
這首詩刻畫了一個閑適老翁的形象。窗外秋雨淅瀝,老翁安然美睡。夜已過去,卻還要“香添暖被籠”,打算繼續(xù)躺著。紅于二月花的美麗霜葉,一夜間被秋風秋雨掃蕩,對此豈能毫無感觸?然而老翁卻“曉晴寒未起”,對它漫不經(jīng)心。我們抓住這些事物,就能較快總結(jié)出一個知足淡定,恬靜自在的老人,明白了詩詞要說的意思。
4.詩詞中的景物形象:詩詞中的景物是情中景,抒情詩往往借助客觀形象(山川草本)來表現(xiàn)主觀情感形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意象。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xiàn)自我,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如唐代韓的《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
長簟迎風早,空城澹月華。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節(jié)候看應(yīng)晚,心期臥亦賒。
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
詩中頷聯(lián)就是六個意象的組合。上句是視覺畫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飛的雁,下句是聽覺意象,即千家萬戶的砧杵之聲。上下句串聯(lián)疊合,不但鮮明準確地描繪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很快就把握住了詩詞的幽遠凄清的意境。
五、較短長。古人作詩填詞,往往有借鑒有創(chuàng)新,把類似的詩詞作比較,它們的高下優(yōu)劣便會清楚地顯示在我們的面前,這是深化古代詩詞鑒賞的重要方法。如柳永《雨霖鈴》中“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之所以能獨擅千古,關(guān)鍵之點是它在字詞的些微變化中,創(chuàng)作出嶄新的意境。他的前人魏承班的《漁歌子》上片云:“柳如眉,云似發(fā),鮫綃霧籠香雪。夢魂驚,鐘漏歇,窗外曉鶯殘月?!笨梢娢涸娭械摹皶扎L”是圍繞秀樓之鶯,“殘月”是窗中窺見之月,其意境狹窄,未脫香艷濃重的胭脂氣,所以難以動人。而柳永的“曉風”,則在“千里煙波”的南方“楊柳岸”邊,“殘月”則掛在十分遼闊的楚天之際,不但意象十分開闊,而且融入了柳永的無限離愁和深情。柳永把魏承班的“窗外曉鶯殘月”只改了二字,增加一字,構(gòu)成了攝人心魄的抒情意象,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柳永此詞一出,北宋京師中便流傳出“曉風殘月柳三變,滴粉搓酥左輿言”的對子,宋人俞文豹更把“楊柳岸,曉風殘月”當作柳詞藝術(shù)成就和藝術(shù)風格的代表性詞句寫進了《吹劍錄》。
六、看《詩話》?!对娫挕肥窃u論詩詞、詩人、詩派以及記錄詩人議論、行事的著述。詩話之作,始于宋代歐陽修的《六一詩話》,由北宋至南宋,遂蔚成風氣,如司馬光、張戒、楊萬里、劉克莊、嚴羽等所作。存世者不下數(shù)十家。歷金、元、明不衰,至清代而極盛,今存有一千多種。輯集詩話的叢書有《歷代詩話及續(xù)篇》、《清詩話》、《清詩話續(xù)篇》等。詞話亦是如此,始于宋·楊湜《古今詞話》。宋元以來作者甚眾,匯集較多的如唐圭璋所輯的《詞話叢編》,宋·王灼《碧雞漫志》及近代潘飛聲(蘭史)《粵詞雅》,凡六十種,等等。
我國古代的詩人與詩詞論家是十分重視古代詩詞藝術(shù)鑒賞的,從南北朝以來,歷代的詩話、詞話以及在其他一些著作中,都包含著大量具有真知灼見和十分貼切的評析文字,對于我們今天鑒賞古代詩詞,無疑會帶來不少有益的啟示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