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先祿,徐 芳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 文史教研部,湖南 長沙 410006)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非洲時首次提出中國對非交往的“正確義利觀”;2015年12月4日,他又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的開幕式上提出:“中國人講究‘義利相兼,以義為先’。中非關系最大的‘義’,就是用中國發(fā)展助力非洲的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互利共贏、共同發(fā)展?!盵1]可見,“正確義利觀”源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新中國的外交傳統(tǒng),具有“立己達人”的倫理品質。目前,學界關于“正確義利觀”的理論價值研究較多、成果頗豐,但對這一重要理念的實踐價值則缺乏深入探索。而任何理念或理論的價值主要在于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基于這一認識,筆者試圖對習近平“正確義利觀”的實踐價值進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對于推動當今世界和中國發(fā)展的實踐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是中國首次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tài)等五方面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要義。而“正確義利觀”的外交理念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提供了價值引領。
“平等協(xié)商、互相尊重”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原則,也是“正確義利觀”的基本內涵。習近平明確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相互尊重、平等協(xié)商,堅決摒棄冷戰(zhàn)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2]41。近年來,中國秉持“正確義利觀”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國際和地區(qū)組織建立了多種形式的伙伴關系,形成了覆蓋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正確義利觀”對各國和平共處的重要價值也得到了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廣泛認可。放眼當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時代主題。雖然世界形勢總體趨暖,但地區(qū)性沖突和局部戰(zhàn)爭不斷,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在這一背景下,各國之間“平等互尊”就顯得尤其重要。具體來說,就是各國既要維護本國安全,同時又要照顧他國安全和維護世界安全;就是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xié)商化解分歧,統(tǒng)籌應對傳統(tǒng)和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2013年4月7日,習近平在海南亞洲博鰲論壇強調指出:“應該倡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們的地球村成為共謀發(fā)展的大舞臺,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競技場,更不能為一己之私把一個地區(qū)乃至世界搞亂?!盵3]說明了全世界的和平安全不是靠一國能解決的,而需要各國各地之間平等互尊、共同發(fā)力、共同維護。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的繁榮離不開與他國的經貿往來,而“正確義利觀”倡導的“義利兼顧,弘義融利”原則是各國開展經貿交往的重要準則。實踐證明,合作共贏是人類社會和平、進步、發(fā)展的正道。正如一國之內的市場主體需要合作共贏一樣,國際社會的市場主體同樣需要合作共贏,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既要考慮本國利益,又要考慮他國利益。這種理念實際上就是一種“義利兼顧,弘義融利”的理念?;仡櫺轮袊耐饨皇罚袊粌H是合作共贏理念的倡導者,也是這一理念的踐行者,中國在外交實踐中一直努力尋求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比如,中國近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即是國際社會合作共贏的典范。該倡議不僅實現(xiàn)了亞太與歐洲經濟圈的連接,擴大了中國同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利益交匯點,有效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fā)展,而且為縮小南北差距和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正確義利觀”指導下,中國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和“真、實、親、誠”的中非交往新理念。所謂親,就是堅持視鄰國如親戚,以親情待鄰人。中國堅持睦鄰友鄰,守望相助;堅持平等相待,不分尊卑;堅持經常往來,融洽關系;堅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不斷增強對鄰國的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所謂誠,就是以真誠之心對待鄰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誠”是符合天道和人道的倫理品質?!罢\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中國以真誠的態(tài)度與周邊國家和其他國家交往,贏得他們的尊重、信任和支持。所謂惠,就是致力于互利共贏,與他國共同發(fā)展。所謂容,就是倡導包容異己的交往之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國一向秉持“天空足夠大,地球足夠大,世界也足夠大,容得下各國共同發(fā)展繁榮”[4]206的理念,推動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發(fā)展。所謂“真”,就是中國對他國人民情真意切、不虛情假意。中非交往的歷史就是“真”的寫照。如今,中國幫助非洲建設的公路里程超過1萬公里、鐵路里程超過6 000公里,中國還在非洲援建了上百座機場、港口、電站。中國援建的醫(yī)院、學校等民用設施遍布非洲各國。中國援非不僅“授人以魚”,更“授之以漁”,即幫助非洲健全經濟發(fā)展的造血功能,對此,非洲各國人民從心底里認同中非是真正可靠的合作伙伴,中國是非洲繁榮發(fā)展的重要貢獻者。所謂“實”就是中國對外合作切切實實、實實在在。中非合作堪稱南南合作的標桿和國際合作的典范。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對非經濟合作先后開展了“十大合作計劃”和“八大行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耙粠б宦贰背h拓寬了中非合作的新領域,也推動著中非合作走深走實和中非關系繼續(xù)向前穩(wěn)步發(fā)展。一言以蔽之,“親、誠、惠、容、真、實”的外交新理念奏響了中國夢和世界各國夢交織共鳴的恢弘篇章,為建設共同繁榮的世界提供了行動指南,也增進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外交政策、外交目標的認識和理解。
“和而不同”是踐行“正確義利觀”的題中之義,蘊含著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和”就是承認差異,包容多樣;“同”是自以為是,不容他者。首先,“和而不同”就是要尊重多樣性。尊重和包容多樣性是中國文化的特點和優(yōu)點之一,也是中西文化的主要區(qū)別。西方文化對待差異性的態(tài)度往往是排斥的,其打擊“異端”和尚“斗”的思維定勢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尚“和合”的精神截然不同。世界的多樣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如果各國秉持“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原則交往,唯我獨尊,黨同伐異,那么,這個世界必將紛爭不斷、禍患無窮,國際和平將會受到嚴重挑戰(zhàn)。唯有尊重差異,尊重多樣性,才能推動各國共同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其次,“和而不同”強調求同存異。古人云“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就是強調多樣性、差異性是天下文明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各個國家、各種文明既有大方向上的共同目標,又有各自發(fā)展的特殊道路,不能強求一致。換言之,“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求同存異才能使國與國之間、不同文化之間更好相處、更好合作?!罢_義利觀”就是通過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多樣性、包容性,尋求彼此的共同點和利益的交匯點,實現(xiàn)“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共贏目標。
“和合共生”是“正確義利觀”的文化淵源和主要內涵之一。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各國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共有一個家園,清潔美麗世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依托和歸宿。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環(huán)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盵4]42但是,當今世界單邊主義、霸凌主義盛行,“和合共生”理念遭遇極大挑戰(zhàn),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之后,提出“美國第一”“美國優(yōu)先”等口號,退出《巴黎協(xié)定》等多個國際條約和國際組織,這種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為不僅遭到國際組織乃至其盟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反對,也是對建設美麗清潔世界的挑戰(zhàn)。雖然“和合共生”的理念在世界范圍內趨于形成共識,但是維護世界和平、建設清潔美麗世界還任重而道遠。2018年4月11日,習近平在會見博鰲亞洲論壇現(xiàn)任和候任理事時指出:“計利當計天下利。世界大同,和合共生,這些都是中國幾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不能獨善其身,而應該兼濟天下,因為幸福不應該是一個獨立單元的享受,而應該是全人類共同的感受。”[5]因此,必須秉持“正確義利觀”,反對只顧自身利益的自私行為,推動各國合作應對全球面臨的資源、環(huán)境、能源等重大危機。
國際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礎上形成的國際行為規(guī)則和相應的保障機制,通常包括國際規(guī)則、國際協(xié)議、國際慣例和國際組織等。現(xiàn)有的國際秩序是在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處于無權地位的情況下,由少數大國按照發(fā)達國家的意愿和利益建立起來的。因此,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是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普遍期待。秉持“正確義利觀”有助于建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當今世界,現(xiàn)實主義外交理念仍然主導著很多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的外交實踐。奉行這種理念的國家認為,國際社會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倫理道德根本不起作用。他們認為國際社會的真實狀態(tài)就是權力決定一切,信奉“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20世紀美國著名的外交官和外交理論學者喬治·肯南(George Kennan)堅持認為,在國際場合注重道義既不可行,也不可能;他認為國家的外交使命就是維護好本國的國家利益,主要包括安全、政治獨立和人民的福祉等,而國家利益本身是不具備所謂道德屬性的,也是不能接受道德審查或判斷[6]。大衛(wèi)·B·麥克唐納和羅伯特·G·帕特曼也從外交實踐的角度提出,如果倫理學涉及在道德上正確與錯誤之間做出選擇,那么必須承認,過去在外交政策中,道德行為的可能性已經被證明是相當有限的[7]。至今,諸多事實已經證實,現(xiàn)實主義外交理念是導致兩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主要原因。但是,世界大戰(zhàn)的悲劇并沒有使那些懷有現(xiàn)實主義外交理念的人醒悟,西方國家重權力輕道義的外交行徑在“冷戰(zhàn)”結束后不僅沒有改變,而且變本加厲。進入21世紀,世界需要一個讓人類遠離戰(zhàn)爭恐懼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在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倡議下,國際道義所發(fā)揮的作用也在不斷增強。習近平提出的“正確義利觀”外交理念就是向世界表明維護國際正義的堅定決心,旗幟鮮明地提倡“以義為先”的國與國交往準則。中國的外交行為一次次向國際社會證明,中國的發(fā)展不僅要讓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而且也要讓世界人民過上好日子;中華民族的“天下觀”自古就是追求“天下一家”和“世界大同”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致力于使中國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習近平“正確義利觀”繼承并發(fā)揚了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義利觀為創(chuàng)新之源,為建構當代國際新秩序注入了新動力。
當今國際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形成的,是歷史的產物,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存在一些不公正的情況。單邊主義、極端民族主義、霸權主義正在撕裂世界公平與正義的底線。如若不能有效遏制這些極端思潮,必將累及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發(fā)展和福祉。那么,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呢?國際關系學者對此提出了四種觀點:霸權秩序觀、均勢秩序觀、法制秩序觀、文化秩序觀。這四種觀點中,霸權秩序觀已經不合時宜,因為在當今世界,霸權主義越來越行不通。均勢秩序觀經由威斯特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n order)的瓦解而破產。因此,法制秩序觀和文化秩序觀是當今國際秩序改革倡導者的普遍期待。在這種期待下,人們傾向于認為國際社會可以通過以共同利益、規(guī)則和道德來約束并塑造國際社會成員,從而增進彼此的認同。
在國際秩序方面,正義就是指符合時代需求的國際關系倫理準則,它強調各國要尊重其他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反對霸權主義,反對任何國家為了極端和狹隘的民族利益而對弱小國家進行政治和武裝干涉、經濟殖民和控制,倡導大小國家一律平等,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對于如何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習近平指出:“在國際關系中,要妥善處理義和利的關系。政治上,要遵守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原則,秉持公道正義,堅持平等相待。經濟上,要立足全局、放眼長遠,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fā)展,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盵4]209中國在國際關系中堅持國際公認的道義標準、堅持聯(lián)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符合人類根本利益的道義標準,這三個原則充分彰顯了中國對國際正義的忠實與堅守。
一國的國家形象建設與其外交價值觀密不可分,一個國家外交價值觀定位失誤不僅有損國家形象,而且會給國家發(fā)展帶來許多障礙。在這方面中國有過深刻的教訓。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曾以意識形態(tài)劃界來推進外交實踐,雖然取得了一系列外交新突破,但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改革開放之后,為了消除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敵意,減少中國發(fā)展的阻礙,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及時調整了中國的外交方針,將維護國家利益作為對外政策的出發(fā)點。在總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在“文革”中盲目排外的教訓的基礎上,中國決定摒棄以意識形態(tài)劃界處理國際關系的舊思維,根據世界與本國的新情況對本國的國家屬性進行重新定位,決定使用中性概念“發(fā)展中國家”作為中國屬性的定位,替代以前使用的含有革命斗爭意義的“第三世界國家”概念。自蘇東劇變后,中國官方話語中就基本上不再使用“第三世界國家”作為中國國家屬性的定位詞語,轉而以新的國家形象定位來推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關系。改革開放后,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綜合實力的穩(wěn)步上升,開放程度的持續(xù)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形象也日益改善。進入新時期,中國國家形象建設成為新時代的重要命題,需要新的價值觀來引領和支撐,而“正確義利觀”就是這種新價值觀,它對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著力構建“和平崛起”的國家形象。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進一步擴充和豐富國家形象塑造的內涵,將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列為中心因素。鄧小平曾明確指出,中國的國家形象定位要突出中國是世界的和平力量,“中國的發(fā)展,是和平力量的發(fā)展,是制約戰(zhàn)爭力量的發(fā)展?,F(xiàn)在樹立我們是一個和平的力量、制約戰(zhàn)爭力量的形象十分重要,我們實際上也要擔當這個角色”[8]。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和平崛起”的國家形象至今并未得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普遍認可。相反,隨著中國的崛起,西方國家從自身的價值觀出發(fā)對此進行了負面解讀。不可否認,經過4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社會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中國已是世界上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其中,前十五大貿易伙伴吸納了中國出口總量的近70%,8個國家和地區(qū)保持對華貿易順差[9]。同樣不可否認,中國的和平發(fā)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僅使中國人民受益,也使世界人民受益,這是任何不帶偏見的人都能看到的。但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和政客,卻把中國的和平發(fā)展看成是“中國威脅”?!爸袊{論”經常見諸國外各種媒體和政客之口,他們夸大其詞、胡亂渲染,成為他們攫取形形色色國家利益、團體利益或個人利益的常用政治手段。習近平“正確義利觀”的提出與對外傳播,無疑有助于化解“中國威脅論”對中國形象的消極影響。中國秉持“正確義利觀”謀求自身發(fā)展,同時,為世界經濟發(fā)展提供機遇和強勁動力。中國的發(fā)展模式不同于歷史上西方大國靠侵略殖民起家的發(fā)展模式,中國的發(fā)展是合作共贏的發(fā)展,是和平的發(fā)展,中國反對零和博弈。因此,中國的強大絕不是世界和平的威脅,而是代表維護國際和平力量的壯大。當中國以“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繼續(xù)推進并大力加強國際合作,“中國威脅論”終將作為中國和平發(fā)展崛起進程中的特殊歷史符號而銷聲匿跡。
孟子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從新中國70年的外交史看,中國的外交實踐體現(xiàn)了古人的這一智慧。這也是習近平“正確義利觀”形成的思想淵源。進入新時代,中國正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但當今中國所追求的不是中國一家“風景這邊獨好”,而是世界的共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是胸懷天下的大黨,自建黨之日起就把為人類謀福祉、為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最能體現(xiàn)新時代中國“兼善天下”的外交理念的就是習近平提出的“正確義利觀”。因為這一理念強調“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過得很好,一部分人過得很不好,不是個好現(xiàn)象。真正的快樂幸福是大家共同快樂、共同幸?!?。習近平對“正確義利觀”中的“利”解釋是:“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不搞我贏你輸,要實現(xiàn)雙贏。我們有義務對貧窮的國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有時甚至要重義輕利、舍利取義,絕不能惟利是圖、斤斤計較。”[10]25正確義利觀倡導的外交理念聯(lián)接著中國夢、亞洲夢、非洲夢、美洲夢與世界夢的共同實現(xiàn),具有為中國謀福祉、為人類開太平的世界意義[11]34?!耙换í毿悴皇谴海倩R放春滿園?!秉h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正確的義利觀,以兼濟天下的情懷,為世界做出了較大貢獻:與非洲人民一道戰(zhàn)勝了埃博拉疫情;中國海軍護航編隊在亞丁灣的護航,讓昔日“最危險海域”重新成為“黃金航道”;中國在也門撤離中國公民行動中,還協(xié)助羅馬尼亞、印度、埃及等國的僑民平安撤離;“一帶一路”倡議助力數十個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發(fā)展與減貧事業(yè),等等。中國的擔當作為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增添了正能量,為世界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做出了突出貢獻,向世界展現(xiàn)了“兼善天下”的魅力中國形象。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發(fā)展受惠于全球公共產品的供給。但中國不是一味地領受已有的國際公共產品,而是積極成為國際公共產品的供應國。在當今全球秩序出現(xiàn)混亂、中國自身實力提升的情況下,中國主動為全球提供了許多公共產品。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從韜光養(yǎng)晦走向奮發(fā)有為,參與全球公共產品供給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新時代的中國正超越狹隘利益觀為全球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產品,彰顯了一個負責擔當大國的博大胸襟和氣魄。在中國為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中,既有物質層面的,也有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從物質層面看,中國提供的公共產品惠及全球: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互聯(lián)互通提供物質幫助,如推進六大走廊建設(中巴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合作,開通了中歐班列,與43個沿線國家實現(xiàn)空中直航,等等。從制度層面看,中國提供的公共產品主要有:推動中國—東盟安全互信機制的建立和“上海合作組織”的誕生。冷戰(zhàn)結束后,在中國政府的倡議和大力推動下,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在平等協(xié)商的基礎上簽署了關于在邊境地區(qū)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上海協(xié)定》和《莫斯科協(xié)定》,將消除軍事領域的威脅作為第一目標,承諾共同維護地區(qū)和平,“上海合作組織”由此誕生;由中國發(fā)起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和金磚國家新開發(fā)銀行等,中國為這些組織的成立和運轉提供了制度設計和資金支持。從精神層面看,中國提供的公共產品主要體現(xiàn)在國際交往和全球治理的倡議上,如倡議“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黨的十八大報告正式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概念。此后,習近平多次強調建設各種類型的“命運共同體”:“亞太命運共同體”“中國—東盟共同體”,并將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升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中國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發(fā)展“快車”“便車”,提出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事實勝于雄辯。習近平“正確義利觀”不僅強調國際交往中的“義利平衡”,而且強調“以義為先”“舍利取義”的價值觀。中國秉持“正確義利觀”推動國與國的交往,彰顯了“負責擔當”的中國形象。
從理論上看,國際話語權的內核是文化價值觀。西方國家擁有較強的國際話語權,與他們不遺余力地向世界輸出其“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相關。國際話語權是一種軟權力。約瑟夫·奈認為,一個國家的軟權力主要有三個來源:文化、價值觀以及對外政策[12]。可見,文化價值觀及其對外傳播對于增強一個國家的國際話語權尤為重要?!罢_義利觀”是新時代中國外交價值觀的核心,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強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具有實踐意義。
零和博弈是博弈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指參與博弈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總和永遠為“零”。因此,一方之所得必是另一方之所失,雙方沒有合作的可能性,只有非贏即輸的競爭。盡管零和思維作為零和博弈下的對抗性思維模式對西方國家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但是,“贏者通吃”的零和思維是一種不合時宜的舊思維,是建立在人性本惡的倫理基礎之上的。零和思維在國際關系中就是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思維。就當前的國際關系來看,美國采取的即是零和思維——不愿面對和接受一個正在多極化的世界,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fā)展心存抵觸甚至畏懼,認為這些國家的發(fā)展有損其既得利益,處心積慮地打壓這些挑戰(zhàn)者。這種零和思維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以針尖對麥芒的斗爭方式行事,其結果就是造成國際形勢的動蕩和大國關系的惡化。在零和思維泛濫的背景下,習近平提出的“正確義利觀”是治療這一頑疾的一劑良藥?!罢_義利觀”堅持“雙贏、多贏”思維,主張“義利兼顧,合作共贏”,主張國與國之間通過談判、合作尋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合共生價值觀。在世界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碰撞與沖突不斷的背景下,“正確義利觀”凸出一種超越“贏者通吃”零和思維的正能量,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的今天,弱肉強食、贏者通吃是一條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贏才是越走越寬的人間正道?!盵13]
“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源于西方文化。英國政治家和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其著作《利維坦》中曾形象地揭示了這種以暴力為特征的叢林法則。他指出在人類的天性中有三種造成爭斗的主要原因:競爭、猜疑和榮譽。競爭是為了求利,猜疑是為了求安全,而榮譽是為了求名譽而侵犯他人,由此引發(fā)了三種情況:在第一種情形下,人們使用暴力去奴役他人及其妻子兒女與牲畜;在第二種情形下,人們?yōu)榱吮H@一切及自己的安全而懷疑他者;在第三種情形下,由于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如一言一笑、一點意見上的分歧而直接藐視他本人或是間接藐視他的親友、民族、職業(yè)或名譽。由此,在沒有一個共同權威使大家為之懾服的情況下,人們便會處在所謂的“戰(zhàn)爭”狀態(tài),霍布斯把這種戰(zhàn)爭稱作“每個人對每個人的戰(zhàn)爭”,這就是所謂“叢林法則”。顯然,現(xiàn)代國際秩序是西方文化理念的產物,當今世界政治中仍然充斥著“叢林法則”。雖然現(xiàn)代國際秩序的建立已有70多年的歷史,但這一秩序從其產生時起就帶有強烈的弱肉強食特點:強國大國決定國際關系的“游戲”規(guī)則。在西方大國家眼中,強者為尊,要想在國際社會取得優(yōu)勢地位,唯一的辦法就是用武力爭奪、征服他國并謀求本國利益最大化。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的唯一超級大國,為了維護其超級大國地位幾乎每隔幾年就發(fā)動了一場地區(qū)戰(zhàn)爭:1991年的海灣戰(zhàn)爭、1998年的科索沃戰(zhàn)爭、2001年的阿富汗戰(zhàn)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zhàn)爭、2011年的利比亞戰(zhàn)爭,每一次戰(zhàn)爭,美國都撈取了巨大的戰(zhàn)爭利益。在當今世界,這種爾虞我詐、巧取豪奪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西方世界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罔顧發(fā)展中國家利益受損的現(xiàn)實,想方設法從發(fā)展中國家掠奪、侵占利益,這也是當今世界窮國與富國之間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當今世界,全球經濟的發(fā)展態(tài)勢總體是向前的,但這并未改變一個事實,即世界上窮國與富國的比例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這一比例由20多年前的30∶1擴大到70∶1[14]71。要改變這種“弱肉強食”的局面,就要從改變國際交往的觀念入手,而“正確義利觀”使那些處于“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地位的發(fā)展中國家看到了的希望。從這個意義上說,“正確義利觀”的提出和踐行極大增強了中國在國際政治領域的話語權。
極端民族主義也稱狹隘民族主義或者民族中心主義,是指以民族為中心,視本民族是最優(yōu)秀的而排斥其他民族的極端主義思想。為了維護本民族的利益,極端民族主義者往往不惜以各種手段損害其他民族(國家)的利益,甚至以暴力手段殘害屠殺其它民族,侵犯其它民族人民的生存空間和物質資源。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積極宣揚法西斯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成為德意志帝國元首之后發(fā)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大戰(zhàn)期間,希特勒犯下種種反人類的罪行,光是迫害和屠殺的猶太人就多達600多萬。極端民族主義造成的危害和破壞之大,對一些弱小民族來說是顛覆性和毀滅性的。當今世界,此起彼伏的恐怖主義犯罪也大多是極端民族主義者所為。“作為民族主義的異端和變種,極端民族主義生來就具有狹隘性、排他性、狂熱性和暴力性等極端特性,并將此在其主張和行為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往往形成難以控制的狂熱情緒,并演化為非理性的排他行為,甚至引發(fā)種族屠殺、恐怖襲擊或武裝沖突?!盵15]毋庸置疑,極端民族主義是與和平發(fā)展、共同發(fā)展的國際交往基本倫理背道而馳的,其狹隘心態(tài)是極其有害的。而“正確義利觀”的提出有利于療治這種頑疾,因為“正確義利觀”倡導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交往要“守信義、揚正義、重情義和樹道義”,這其中的“重情義”尤其是具有溫度的表達,是源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中國文化傳統(tǒng)強調交朋友就是為了實現(xiàn)一種美好道德生活境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中國人講情義、講道義、講知恩圖報、講舍生取義,主張為朋友兩肋插刀,對朋友坦誠相見。中國外交強調民心相通、以情義為重。李克強總理指出:“我們重情義,不會虧待朋友?!盵16]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注重各民族的包容性發(fā)展,反對極端民族主義。中國堅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堅持互利共贏,以寬闊的胸懷讓其它國家搭乘中國發(fā)展的“便車”,這正是對“正確義利觀”的有力踐行,由此也使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綜上所述,習近平“正確義利觀”不僅為新時代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提供了價值遵循,而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國際新秩序、展示中國國家形象和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提供了價值引領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