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民間傳說具有原始粗獷的審美情趣和獨特的流傳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底層大眾對社會歷史、生存方式、價值追求、宗教信仰等多方位的認知,具有較高的民俗價值。在研究民間傳說或民間文化時,有一點值得注意,即文化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特別是后者在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中表現(xiàn)出極為不同的風貌。例如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傳說,在我國中原地區(qū)流行極廣,特別是今天的河南、湖北、河北、安徽、山西、陜西六省。南陽——光武帝起兵的“龍興之地”,此地關(guān)于劉秀的傳說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并且體現(xiàn)出了極為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審美意蘊,反映了南陽民間文化的歷史關(guān)照。
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后世對其評價很高。蘇轍說他:“東漢光武,才備文武,破尋邑,取趙、魏,鞭笞群盜,算無遺策,計其武功若優(yōu)于高帝?!盵1]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記載了劉秀在南陽起兵的歷史過程:
莽末,天下連歲災(zāi)蝗,寇盜鋒起。地皇三年,南陽荒饑,諸家賓客多為小盜。光武避吏新野,因賣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圖讖說光武云:“劉氏復起,李氏為輔?!惫馕涑醪桓耶?,然獨念兄伯升素結(jié)輕客,必舉大事,且王莽敗亡已兆,天下方亂,遂與定謀,于是乃市兵弩。[2]
剛起兵之時,劉秀不斷在往返兩地調(diào)兵遣將和逃亡,由此產(chǎn)生了相關(guān)傳說,其中以“王莽攆劉秀”的傳說最多,這也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目前搜集到的有關(guān)劉秀傳說大概30多則,主要包括劉秀本人的傳說和“王莽攆劉秀”(王莽趕劉秀)傳說兩大部分,后者居多。這些傳說集中分布在臥龍、新野、內(nèi)鄉(xiāng)、社旗、鎮(zhèn)平等,其中以內(nèi)鄉(xiāng)、新野最多。按傳說內(nèi)容來劃分,可以分為人物傳說、地方風物傳說、動植物傳說三大類。
人物傳說就是以人物為中心,記敘他們的事跡,傳說包含著民眾對這些歷史人物的評價,帶有民眾的普遍價值判斷,也融會講述人的個人感情。有關(guān)這方面的傳說有“麥仁飯”[3]17,“跺井舊旱”[4]18,“鄧禹出山”[4]19,“白云觀結(jié)盟”[5]97-98等。如“白云觀結(jié)盟”,傳說劉秀在南陽起兵時,聽說新野有個叫鄧禹的人很有能力,便和劉縯、王霸去拜訪鄧禹,可惜三次都沒有見到,最后頗具波折方才見到鄧禹。鄧禹考察之后覺得劉秀有人主之能,納頭便拜,并和其他二人在白云觀結(jié)拜為兄弟。在這個故事可以看到民間文學相互借鑒的影子。在我國,“三顧茅廬”和“桃園結(jié)義”的故事家喻戶曉,民間關(guān)于劉秀的傳說也可以看到這樣故事模式的再現(xiàn),這其中不僅包含了民眾對英雄人物的崇拜,還表達了對人才難得的感嘆。
地方風物傳說主要是解釋各地山川名勝的由來,是具有較強解釋性特點的傳說。有關(guān)這種類型的傳說主要有“莽將莊與劉秀營”[3]30,“伏牛山”[5]94,“撂姜石”[6]93-94,“扳倒井”[7]等傳說。由此可以看到,在有關(guān)地名、山名、村名等解釋的故事中,涉及極為廣泛。比如“莽將莊和劉秀營”的故事,劉秀與王莽的軍隊分別駐扎在劉樹營和馬前莊,村子里的公雞首領(lǐng)因為知道劉秀是真命天子,便下令兩地的公雞錯開時間打鳴,使得劉秀在天明之前得以逃脫王莽軍隊的追擊。后來為紀念這件事,就把兩地分別命名為“莽將莊”和“劉秀營”。在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到擬人化的動物幫助劉秀脫逃,襯托了劉秀的“天命所歸”。在這類傳說中,老百姓將自己居住的地方、常見的事物與歷史人物聯(lián)系在一起,加以解釋,形成獨特的地方風物傳說。
動植物傳說是以動植物的情狀和形態(tài)為核心構(gòu)建的民聞敘事。有關(guān)傳說主要有“將軍槐”[3]29,“長命菜”[6]117-118,“白脖老鴰,蚯蚓,馬齒菜”[6]118-119等。這些動植物傳說以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為載體,和“王莽攆劉秀”的故事有機結(jié)合,增加了傳說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如“白脖老鴰,蚯蚓,馬齒菜”的傳說。在“王莽攆劉秀”的過程之中,劉秀看見路邊有一棵高大的馬齒菜,便躲了進去。王莽追至此處不見人影,正在尋找時,聽到蚯蚓說“底下,底下”,在劉秀即將被發(fā)現(xiàn)之際,老鴰在旁急忙說“錯了錯了,前邊前邊”,于是王莽向前追去,劉秀成功逃脫。后來,劉秀為紀念此事,賞賜老鴰一條銀項環(huán),賜名馬齒菜為“長命菜”,而蚯蚓出賣了劉秀,受到懲罰沒有了眼睛。在這個故事中,民眾對于動植物的特征處于直觀樸素的認知之中,民眾無法解釋蚯蚓為什么沒有眼睛、老鴰脖子上為什么會有一條白圈,便用神話手法與之結(jié)合,產(chǎn)生了這樣妙趣橫生的傳說。
南陽地區(qū)關(guān)于劉秀傳說的故事品類繁多、傳播甚廣,在傳播過程中也保存了傳說的原始特點。特別是在“王莽攆劉秀”的故事中,存在模式單一、情節(jié)逐漸深化的特點。其模式大多是王莽追、劉秀逃,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解救者角色。這些角色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動物、植物,故事的結(jié)局無一例外的是劉秀得以順利逃脫。在刻畫人物方面,有詳有略,從單一的解救者到多種解救者,這與民間文學的特征有關(guān)。口口相傳的傳承模式使得敘述者不同、敘述角度不同、當?shù)仫L土人情不同,故事的內(nèi)容也有所偏重。筆者認為,南陽地區(qū)產(chǎn)生這些傳說背后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歷史因素在其中占據(jù)重要地位。讖緯的流行與發(fā)展在漢代處于一個鼎盛的階段,在民間尤其如此,已經(jīng)形成一種具有廣大群眾基礎(chǔ)的信仰。比如在新野流傳極廣的關(guān)于“劉邦斬莽,平帝(地)還命”的故事,說的是歷史上關(guān)于劉邦斬蛇的故事,而這條蛇就是后來篡漢的“王莽”。王莽為了報仇,便把漢平帝殺了,這是有歷史的因素在里面作怪。故事內(nèi)容最終也與劉秀勝利王莽失敗的歷史結(jié)局相吻合。
第二,傳說中蘊含著極為樸素的人生道理,傳遞出人們對于社會的認知,反映了民間文化中對真善美的追求。劉秀傳說中的“劉秀”不再是堂堂天子的形象,而是一個平易近人、知恩圖報、聰明果敢的人物形象。民眾將劉秀塑造成他們認為的“仁君”形象,比如“白云觀結(jié)盟”中禮賢下士的劉秀,“長生菜”“將軍槐”故事中知恩圖報的劉秀。在這些傳說中,民眾表現(xiàn)出極強的貶王尊劉的傾向,蘊含著對劉秀不加掩飾的愛戴之情,所以民眾用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傳說來歌頌他。
第三,人民群眾的現(xiàn)實生活和娛樂色彩的需要構(gòu)成了這些傳說的基本要素,這實際上是民間娛樂文化的反映。在這些傳說中,無論是老鴰、馬齒菜還是水井、喂馬槽,在民眾日常生活中都極為常見,閑暇之余,民眾順手就把這些常見之物加入傳說之中。除此之外,傳說的時間愈久,其“歌頌性”就愈弱,在這個時候,娛樂性需求便展現(xiàn)出來,如各種動植物能說人話、能像人一樣思考。這些傳說的出現(xiàn)說明民眾對于傳說的需求已經(jīng)發(fā)生了轉(zhuǎn)變,無論是獵奇心理還是茶余飯后的談笑,都成為民間文學娛樂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
第四,宗教思想的滲透。這里說的宗教,既指封建統(tǒng)治對人們思想的壓迫,也指流行于民間的宗教。在“伏牛山”故事中,那個救劉秀的青牛受太上老君之令下凡。在“天狼下凡”故事中,玉皇大帝派二十八星宿下凡協(xié)助劉秀,對應(yīng)劉秀的“云臺二十八將”。在這些傳說中,既有道教的人物,也有佛教“投胎轉(zhuǎn)世”的因素在里面。宗教思想作用于這些傳說,增強了其神秘性,使民眾在傳播過程中不自覺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造神行動”的一分子。
第五,地域文化的影響。《劍橋中國史》[8]指出:“漢光武帝劉秀起兵南陽建立東漢政權(quán)的勝利,實際上是南陽這個政治軍事集團的勝利?!鼻懊嫣岬降摹霸婆_二十八將”,其中有十一人來自南陽,成為劉秀奪取勝利的中堅力量。由于劉秀在南陽成長,并在南陽新野娶了陰皇后,南陽人民對劉秀始終有特殊的感情在里面,自愿為劉秀傳播。比如“陰皇后”的故事只在南陽地區(qū)有傳說,其他地方則無。至今在南陽,不僅有河南墜子《劉秀走南陽》、秦腔《劉秀十二走南陽》等通俗文學,還有南陽中心城區(qū)首座斜拉橋命名為“光武大橋”,南陽城區(qū)三條主干道之一命名為“光武路”,這些都是南陽人民紀念劉秀的表現(xiàn)。
民間文學的豐富性、穩(wěn)定性、差異性、娛樂性、歷史性在劉秀的傳說中有很好的體現(xiàn),這為人們了解民風民俗、思想狀況、民間信仰以及地域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個案。民間文學的發(fā)展離不開民眾,也離不開其成長的土壤。南陽劉秀傳說既與其他地方有關(guān)劉秀的傳說具有一致性,又因其特殊的歷史原因和地理位置具有其獨特性。具體說來,有關(guān)“王莽攆劉秀”的傳說,其中大部分與湖北棗陽、河南駐馬店、河北等地呈現(xiàn)出高度的相似,是一個類型的不同地域演變的過程。但因劉秀在南陽起兵,大部分從龍之臣是南陽人,加上特殊的歷史文化語境、語言演變的差異,南陽劉秀傳說又體現(xiàn)了自己獨特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