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君 丁 潔
(揚州大學,江蘇揚州 225127)
中國新都市電影是構成當代中國電影格局的重要部分,隨著中國社會都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深入,都市題材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熒幕上,新都市電影也就逐漸成為了當代中國社會的真實反映。
在《類型集合、“新的都市一代”還是“新的都市”電影?》一文中使用了 “新都市電影”一詞,指的是2010年前后陸續(xù)出現(xiàn)的一系列青春、都市題材的中小成本電影,不斷刷新著華語電影的票房紀錄。陳犀禾、程功等學者在《社會觀察》月刊的《“新都市電影”的崛起》一文中將這一系列帶有相似類型化特征的影片統(tǒng)稱為“新都市電影”。然而,多種類型的集合畢竟是一個松散的概念,最終可能也僅是一個臨時性的術語。
從經濟學角度講,“消費”往往與市場邏輯、需求供給相聯(lián),它作為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必備環(huán)節(jié),與社會生產、交換密不可分。消費分為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兩個方面,從個人生活方面出發(fā),消費是指人們將生產和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用于滿足個人生活需要的過程和行為,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從滿足人們需要層次分,有生存資料消費,如衣、食、住、用方面的一些基本消費品,有發(fā)展資料消費,如用于發(fā)展體力、智力的體育、文化用品等,有享受資料消費,如高級營養(yǎng)品、華麗服飾、藝術珍藏品等。消費不僅僅是關乎日常生活的經濟活動,并且也是一種參照社會文化運行系統(tǒng)以及具體環(huán)境進行的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不僅關乎到個人的生存,還牽涉到人的全面發(fā)展。
新都市電影以描寫都市風情為主,新都市電影在刻畫現(xiàn)代人的生活時,必定會涉及到大量有關消費的內容。新都市電影中的各種要素,如服飾、裝飾品、美食、休閑方式、旅游等都可能對消費起促進和導向作用。都市的故事背景、繁華的城市街道、光鮮的職業(yè)等元素融合在五光十色的電影之中,刺激消費群體,尤其是其中的青年群體求新求異的感官,成為引領其消費行為的誘因。列斐伏爾曾指出:“空間的重組與變換不僅體現(xiàn)出都市人的日常生活與人際交往,還清晰地映射出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念。” 消費文化的物質符號和意象表達被新都市電影進一步放大和渲染的同時,也為該類型電影的發(fā)展和票房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空間。總之,新都市電影與消費是密不可分的,小至一個鏡頭,大至整部電影的框架、主旨,都少不了消費的影子。
近年來,新都市電影一直保持著增長的態(tài)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2.1 票房占比較高。從票房情況看,前100名中每年占到20%左右。2016年的《美人魚》占據了年度票房榜首,但排名前十中僅有這一部;而在2017年的票房前十中出現(xiàn)了兩部新都市電影,《羞羞的鐵拳》和《前任3:再見前任》分別占據了票房排行榜的第三、第四名;2018年《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三部電影更是霸占內陸票房排行的二、三、四名。這些新都市電影以低投資、高票房的成績正引領著中國電影的創(chuàng)作潮流,形成了一股新的發(fā)展趨勢。
2.2 質量良莠不齊。但從總體來看,新都市電影在質量上還是良莠不齊的。這些新都市電影中有出類拔萃的好片,如2018年7月5日上映的《我不是藥神》,獲得了30.7億的票房,在豆瓣獲得9.0的高分,可謂是好評如潮。也有一些如《夢想合伙人》、《祖宗十九代》等并無誠意的作品,豆瓣評分僅3、4分左右,這些作品數(shù)量浩大,空而無用,拉低了新都市電影的整體水平,也是國產電影令人詬病的劣根性。
2.3 呈現(xiàn)商業(yè)傾向。新都市電影題材的類型符號大多以高聳氣派的寫字樓、身著華服的職業(yè)男女、人來人往的地下鐵、車水馬龍的立交橋等作為標簽,將筆墨附著在高聳入云的大廈、川流不息的車輛、奢華昂貴的服飾上,滿眼閃過的寫字樓、高檔餐廳、噴泉廣場、名車名包都充斥著消費主義的商業(yè)意象。這也意味著新都市電影與消費的關系更加密切。
新都市電影通過人物的塑造、情節(jié)的安排,甚至每一個轉場、每一幕鏡頭都深刻地表現(xiàn)著當代都市生活,傳達了許多消費觀念。綜觀近三年新都市電影,傳達的消費觀主要有以下五種類型:
3.1 興趣愛好型消費觀。興趣愛好驅動消費指消費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消費,符合年輕人追求享受的心態(tài),在當下年輕群體中頗受歡迎。這一點在《解憂雜貨店》、《閃光少女》等中都有體現(xiàn)。比如,《解憂雜貨店》中,年幼的浩博對于邁克爾?杰克遜癡狂不已,而把所有的零花錢用在了買專輯上。而《閃光少女》,講述的是“小眾群體”的生活經歷,有喜歡游戲、萌物的“蘿莉”,有愛好古風的古箏高手,她們都專注于自己“小眾”的愛好,并以興趣為第一驅動力進行消費,將大部分金錢用于自己的愛好,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
3.2 享受型消費觀。享受型消費是以注重物質生活享受為主要目的的消費類型,這種類型的顧客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或“經濟實力”,以顯示自己的地位或富有的形象,追求物質生活上的享受。享受型消費也傾向于精神消費,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能走向炫耀消費、過度消費的深淵,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比如,《前任3:再見前任》中就存在這種消費觀,主人公孟云和余飛失戀后頻頻出入酒吧、KTV等娛樂場所。
3.3 超前消費觀。雖然收入水平不足以購買現(xiàn)在所需的產品或服務,但以分期付款、預支等形式進行消費,這就是超前消費。比如,《西虹市首富》講述主人公王多余為了繼承三百億的遺產而在十個月里花光十億的故事,這與目前超前消費的狀況有一定的相似點。影片展示了王多余的選擇,也讓觀眾對這種消費行為進行了深思。
3.4 旅游消費觀。旅游消費是在人們基本生活需要滿足之后而產生的更高層次的消費,主要是指旅游行為及旅游途中產生的其他附屬消費?!侗本┯錾衔餮艌D之不二情書》中,主人公頻繁的旅游消費展現(xiàn)了異國他鄉(xiāng)的魅力,也向觀影者傳達了一種旅游娛樂的消費觀念,提供了更多的消費選擇。
3.5 綠色環(huán)保型消費觀。綠色消費又稱“可持續(xù)消費”,是從滿足生態(tài)需要的角度出發(fā),以有益健康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基本目標,符合有益于人類健康和環(huán)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和消費方式的統(tǒng)稱,也是當下新都市電影關注的焦點之一。周星馳導演的大熱影片《美人魚》就宣揚了這種環(huán)保的觀念精神。片尾主人公劉軒的話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深思:“假如地球上連一滴干凈的水、一口干凈的空氣都沒有,你掙再多的錢,也是死路一條。”
近三年來,新都市電影雖然展現(xiàn)了新一代都市人的生活,展示了許多嶄新且值得借鑒參考的消費觀念,但仍舊存在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新都市電影所傳達的部分不當觀念借由各種手段占據了觀眾的視野,由此產生了負面影響。而要探討這個問題,就要先將研究視野放在輸出觀念的途徑上。新都市電影輸出不當消費觀念的途徑主要分為三類:一、過度的廣告植入。廣告植入是指將產品及其服務具有代表性的視聽品牌符號融入影視或舞臺產品中,給觀眾留下相當印象以達到營銷目的的營銷行為。廣告植入本身是正常正當?shù)氖侄?,但當下部分新都市電影中大肆出現(xiàn)的高消費、夸張的奢靡品牌刻畫顯然超出了廣告植入應有的限度,影片對此通常持有的宣揚態(tài)度扭曲了廣告植入的正當性。這種植入畫面對消費群體具有的誤導性是不可忽視的;二、通過影片角色不當?shù)募毠?jié)行為活動。不少新都市電影的年輕主人公揮金如土,動輒上千上萬地進行消費,購買奢侈品,一味享受。這類畫面營造出的透支消費氛圍也極為惡劣;三、不當?shù)那楣?jié)故事設計。不少新都市電影的主干劇情為了使觀眾保持輕松的心態(tài),從頭到尾都缺少對現(xiàn)實的描寫,極度鼓吹“交大運”式的所謂拼搏,對觀眾產生的影響難以估量。
由這些途徑而引入了許多存在問題的消費觀念,縱觀分析下來主要有如下幾類:
(1)宣揚奢靡之風,鼓吹拜金主義。新都市電影總體上是宣傳開放、自由的消費觀,但基于都市生活本身的性質,和如今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這種本該先進的觀念被以幼稚的畫面和表達形式傳達了出來。如《傲嬌與偏見》中男主角朱候并無什么本事,甚至嚴重缺乏基本生活常識,卻依靠著父母產業(yè)的資本生活優(yōu)渥,隨意揮霍著家財,四處炫耀。再為這樣的人物賦予帥氣、光鮮亮麗的外表,十足吸引眼球。其電影評價也多見大呼其可愛者。通過這樣的人物塑造,潛移默化地獲得了觀眾對其部分負面價值觀的認同,甚至于產生模仿和盲從行為。新都市電影所倡導的非常態(tài)消費觀對在近年來的年輕群體中產生的負面影響頗受主流媒體的關注,不得不說針對新都市電影的許多批評有著一定的道理。雖說崇拜金錢、崇拜奢靡之風的風氣是時代大進步的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落后觀念,但新都市電影中頻頻出現(xiàn)的如此情節(jié)無疑潛在助長了這些觀念的盛行,成為拜金主義的推手。
(2)宣揚歪曲膨脹的個性消費。為了迎合市場而量產的新都市電影大都是小成本制作,為了賺取眼球而在電影中安排和夸大不當消費的情節(jié),增加觀影的爽快感。但實際上不切實際,泛于空談的電影情節(jié)使得觀眾缺乏代入感,難以真正投入電影,理解其中包括消費在內的理念。許多電影中的人物的基本觀念就設計得欠妥,缺乏實際背景基礎和基本邏輯的支撐,在消費方面就更只是一味地張揚消費個性。如今新一代年輕群體個性較之前代愈來愈強烈,個性化和個人欲望的膨脹使得作為消費主力軍的他們更傾向于接受一些負面的、異于主流的觀念。消費者從這些缺乏藝術手法和幾乎沒有主次是非概念的新都市電影中更容易獲取淺層面而又混亂浮夸的不當觀念。
(3)歪曲消費理念。三年的新都市電影更加喜劇化,更加無厘頭,更無邏輯的趨向使得它們在涉及消費情結時易于敕造簡單化、無理化甚至可能異于正面價值、迎合逆反心理的消費理念。《縫紉機樂隊》的開頭,大老板突然想通了事理,竟然將五十萬的投資全數(shù)換成秋褲,令人啼笑皆非的同時也令人難以理解。而大多數(shù)更加輕喜劇的新都市電影更是如此,突兀的富家少爺,出手入手以萬計數(shù),千篇一律而又毫無道理……它們畫面廉價,缺乏藝術美,內容內涵膚淺,遑論以《傲嬌與偏見》為首的一類低成本新都市電影幾乎是企圖依靠熱門年輕演員獲取票房,這種粗濫的質量實際上也限制了新都市電影的觀念傳達能力。近三年的新都市電影本身擁有、想要傳達的、或許本該正確的消費理念被自身的低品質和無邏輯歪曲,難免會使作為接受者的觀眾群體受到負面影響。而此類負面影響或許正在一些負面的社會新聞事件中被潛在地體現(xiàn)出來,“校園貸”、“追星潮”之中不乏它們的身影。
從近三年的新都市電影的發(fā)展狀況來看,新都市電影這一類型正處在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它們逐步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并給社會的多個層面帶來了許多影響。在深受矚目的消費方面,新都市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宣傳了多種多樣的新型消費觀,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消費者的消費觀,使之多元化、個性化;但在另一個層面,其所傳達的消費觀有些仍舊幼稚扭曲,有誤導性,故事又缺乏感染力和觸動觀看者思考的基礎深度,讓人難以給予完全的好評。由此看來,新都市電影仍然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倘能在電影理念和品質上下足功夫,實現(xiàn)質的飛躍,那么其對確立年輕大眾消費觀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就仍舊有更大的期待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