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可鑫
“黃梅戲進校園”的理念與實踐問題新探
易可鑫
(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yè)學院,安徽安慶,246052)
戲曲進校園的實質(zhì)性目的在于推行公民的觀念認知教育,所以“黃梅戲進校園”應當把受眾為本作為其理念基點。但是在當前“黃梅戲進校園”的的過程中,存在著定位偏差、翻譯困難以及功利考量等問題。在實踐中,教育者應當把“受眾為本”作為理念基點,注重作品美學的感性表達,尊重學生認知藝術的主體地位與選擇自由,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統(tǒng)一。
黃梅戲;戲曲教育;美學教育
眾所周知,中國有五大戲曲劇種,而位列其中的黃梅戲堪稱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其演進、崛起過程中,一批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劇目逐步形成,《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作品更是膾炙人口。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黨的“三中全會”以來,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黃梅戲得到了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不僅成為安徽省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而且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戲曲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2017年,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下簡稱“《意見》”),文件明確了“戲曲進校園”的三個目的:一是為強化文化自信、強化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目的;二是為提升學生的藝術認知與審美素養(yǎng)的教育目的;三是為服務文化傳承的社會目的?;谏鲜稣J識,我們擬就“黃梅戲進校園”的教育本質(zhì)加以探究,析評其實踐問題、研討其優(yōu)化策略。
《意見》指明了這樣一種教育路徑——由藝術認同到文化認同,由文化認同到文明體認同,由文明體認同到民族共同體認同,由民族共同體認同到政權(quán)認同。換言之,《意見》的主旨是把“戲曲進校園”作為藝術教育與政治教育相結(jié)合的一種路徑,讓個體的藝術教育和公民的政治教育融為一體,從根本上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因此,在“黃梅戲進校園”的過程中,教育者既要充分重視戲曲藝術的審美教育價值,也要重視內(nèi)蘊于審美教育之上的文化教育價值、政治教育價值和觀念教育價值?!包S梅戲進校園”作為“戲曲進校園”的具體內(nèi)容之一,雖然在藝術身份的層面有其獨特性,但在“觀念認知教育”的層面卻與其他走進校園的戲曲形式并無差別,它同樣是一種面向民眾的政治美學觀念認知教育。
現(xiàn)實中,一些實踐者對“戲曲進校園”的功用理解常存在偏差,其偏差不在于錯解《意見》的三個目的,而在于沒有準確理解三個目的間的內(nèi)在統(tǒng)一和聯(lián)系,沒有從觀念教育的高度理解其“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從而僅僅從素質(zhì)教育的籠統(tǒng)角度將“戲曲進校園”片面地看作一種藝術技能的科普過程或瀕危傳統(tǒng)文化的觀眾拯救行動。此類認知偏差導致了“戲曲進校園”的功用定位問題,進而派生出其在課程設置、師資、內(nèi)容呈遞、形式表現(xiàn)力、經(jīng)費支持與受眾認同上的種種問題。
所以,我們?nèi)绻治?、了解“戲曲進校園”的實踐問題并深入探究解決問題的對策,就必須首先回歸立論的基點——“戲曲進校園”的實質(zhì)是公民政治美學的觀念認知教育。
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形式,黃梅戲具有深厚的民間基礎,它在文化生態(tài)方面的正向引導力比較突出,因此在“戲曲進校園”的推進中,黃梅戲始終處于先發(fā)地位。在校園文化宣教、文娛活動、跨學科融合教改等活動中,黃梅戲的作用都得到了印證和夯實。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看來,研討“黃梅戲進校園”的實踐問題與對策論,須先確立一個評價的基點,否則無以丈量現(xiàn)實。我們認為,這個基點就是“受眾為本”,即以學生作為黃梅戲藝術元素受眾,以其觀念認知狀態(tài)作為關注對象,從觀念認知教育實效的角度評價“黃梅戲進校園”的實踐,這意味著應厘清以下兩個觀念基準:
其一,手段不能成為目的?!包S梅戲進校園”活動服務的對象是學生,而非黃梅戲藝術,故其根本目的是佐助實現(xiàn)更美善的公民觀念認知教育,藝術教育的形式是服務于這個目的的手段,手段與目的經(jīng)權(quán)有秩,不能顛倒。我們認為,如果把“黃梅戲進校園”的目的定位于培養(yǎng)黃梅戲后備專業(yè)人才、拓展受眾傳承黃梅戲傳統(tǒng)文化,就偏離了“戲曲進校園”的初衷與工作重點,進而也注定會脫離于教育現(xiàn)實。
其二,考量不能超越形式成果。如前所述,“黃梅戲進校園”的實相是一種公民觀念認知教育,而觀念認知教育不同于知識技能教育,其成效評價的實質(zhì)標準是一般無法外顯量化的“覺知”與“認同”,因此我們認為學生是否熟練知曉黃梅戲等戲曲基本知識、是否能唱演黃梅戲經(jīng)典選段等知識技能型指標不能作為考評“黃梅戲進校園”成效的標準,也正是因為如此,各級、各類學校在此類指標上取得的形式成果意義十分有限。
“黃梅戲進校園”的定位偏差,主要源于不同人群對其“課業(yè)屬性”的認知分歧,其實換一個角度看,黃梅戲進校園的范式、價值、發(fā)展等都存在偏差。
我們看到,一方面,黃梅戲進校園的行政特性加速了黃梅戲的“課業(yè)化”。以安慶市為例,自2016年安慶市政府發(fā)布了《安慶市黃梅戲進校園活動工作方案》后,該市把戲曲藝術納入中小學素質(zhì)教育體系和大學生選修課程安排,其中,全市小學要將黃梅戲教學納入3、4年級學生課程。這樣的課程要求和相應的師資建設要求帶動了教學端的垂直改革,并逐步異化為帶有顯著強制性的“課業(yè)”要求,黃梅戲教材、課程、考核等紛紛涌現(xiàn)。
另一方面,黃梅戲的發(fā)展特征又引發(fā)了受眾的“去課業(yè)化”選擇。據(jù)廣證恒生的行研報告,家長對藝術培訓項目的選擇以音樂、美術為主流,調(diào)研中分別占比50.63%和44.72%,戲劇大類則僅占比6.89%。戲曲大類需求方面的式微誘因十分復雜,可能既與藝考的教育政策有關,也與行業(yè)人才、資源、市場的發(fā)展有關,然而,這一顯著的弱勢已充分表明了家長和學生的偏好,即該群體并不愿意接受黃梅戲或其他戲曲作為硬性的課程。
在針對安慶四中的黃梅戲教學調(diào)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該校70%的學生稱上過1~2次黃梅戲課程,30%的受訪學生則表示從未上過黃梅戲課程,安慶大龍山中學的同類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則分為60%和40%。
由此可知,在定位偏差的前提下,黃梅戲在當前發(fā)展語境中很難能用課業(yè)科目的形式實質(zhì)存在。
審美翻譯是我們在此依據(jù)相關理論而引用的一個概念。我們認為,在知曉某類文化藝術知識的基礎上能體驗藝術的內(nèi)蘊,即為實現(xiàn)審美翻譯,反之則為審美翻譯阻礙。據(jù)觀察,當前黃梅戲進校園即遭遇了審美翻譯阻礙:學生目前對黃梅戲處于“知曉卻難以體驗”的狀態(tài)。他們固然能因戲曲進校園活動而知曉、識記一些信息型知識,諸如黃梅戲的起源、歷史、代表劇目等,但缺乏對黃梅戲人文背景的認知,于是難以實現(xiàn)審美翻譯,更無法真正在“體驗”層面體味到黃梅戲的美感。
在推動過程中,由于受到現(xiàn)行教育標準化體系的影響,“黃梅戲進校園”的工作不可避免地被作為一個事業(yè)單位的垂直任務,然而要長期秩序化地執(zhí)行一個目標,必須依循立項、編定人員、指標考評與任務驗收的行事邏輯。因此,黃梅戲縱使能以活動的面貌走進校園,也難免以課業(yè)科目的形式維持在校園的存續(xù)。我們?nèi)砸园矐c市開展黃梅戲教育的做法為例,安慶市特殊教育學校先根據(jù)《安慶市“黃梅戲進校園”活動實施方案(試行)》的精神,成立了黃梅戲進校園專務領導小組;后制定方案,規(guī)定了任務要求:學習《中國戲曲經(jīng)典》中的相關戲曲文化基本知識,爭取人人都能傳唱1~2首經(jīng)典戲曲;繼而“以學校藝術教育活動為載體,廣泛宣傳實施成果”。
但在實踐中,這種嚴格按照客觀標準對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考評的方式,存在明顯的功利性,也不符合黃梅戲本身“感性”的特質(zhì),最終無法讓黃梅戲進校園,卻演變?yōu)橐环N變形的工作壓力和課業(yè)壓力,進而引發(fā)種種出于功利心態(tài)的工作和學習。這種做法不僅不利于黃梅戲的落地,更是讓受眾產(chǎn)生了逆反心態(tài),長此以往黃梅戲?qū)⒈恢糜诮虠l和功利的雙重困難之中。
基于上述所論,我們對“黃梅戲進校園”的實踐方向提出了三點期許:
在黃梅戲課業(yè)化的定位矛盾視閾下,為謀求可持續(xù)發(fā)展,則須使黃梅戲融入中小學課業(yè)體系,但需要放棄獨立成課的形式。
據(jù)此,我們主張,教學中可以將黃梅戲定位為一種助力學生觀念認知教育的文化元素,進而融入中小學語文與政治教育中。黃梅戲在教學中的角色不再是“科目”,而是“作品”,對黃梅戲的欣賞則類似于一場“主題閱讀”——教師對作品背景與觀念價值進行評敘解讀,引導學生完成人文認知,從而既實現(xiàn)“審美翻譯”,幫助學生體驗黃梅戲美學,又藉由對黃梅戲的解讀完成觀念認知教育;同時,黃梅戲與語文及政治課的結(jié)合能使其在中小學課業(yè)體系下找到穩(wěn)定堅實的位置,從而使“黃梅戲進校園”在院校教育中長期存續(xù)。
黃梅戲是活的藝術,不是被陳列為奇觀的文化標本。要實現(xiàn)學生對黃梅戲的文化認同,就要從根本上仰仗黃梅戲作品的藝術魅力,而非簡單的文化知識介紹與技能訓練。就針對非專業(yè)受眾的好的藝術教育而言,教育者應始終將作品對教育對象的感性沖擊作為優(yōu)先追求目標,而通過藝術文化的知識科普正是實現(xiàn)情感認知對接、達成感性沖擊的手段。
因此,我們主張“黃梅戲進校園”的第一工作重點應是作品的呈遞展演。此外,教學組織者應當精簡知識介紹型教學內(nèi)容,該部分內(nèi)容應當以微課形式進行,在實現(xiàn)形式吸引力的同時做到內(nèi)容框架齊全而細節(jié)只需“觀其大概”,在學生認知中起一種教育支架理論所倡導的作用——教育活動不可能使學生對黃梅戲的方方面面了然于胸,但能使學生在日后想要自行了解黃梅戲時能知曉方向,順利對接。
“受眾為本”意味著尊重學生認知藝術的主體地位和選擇自由,我們應當引導學生自主體悟黃梅戲是何種藝術,而非強制性地要求學生“學會”黃梅戲表演,更不能一尺量人地將黃梅戲變?yōu)橐粋€針對學生做普遍知識要求與愛好要求的新學業(yè)科目。
所以,我們主張,對“黃梅戲進校園”的實踐考評應聚焦教育資源、藝術作品供應端的工作考量,要堅持耕耘,用豐富作品和精彩活動在學生心中種下黃梅戲的種子;在受眾端學生接納度的考量上,則應主動放開,讓學生自主感知、體驗和回味,留出更多的時間用于自我的成長。事實上,放棄針對學生的黃梅戲接納度考評,蓋因不存在能被受眾一致接受的藝術形式,須知在黃梅戲的歷史鼎盛期亦同時存在票友和排斥者。
在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評議的同時,我們對“黃梅戲進校園”的教育前景仍持樂觀態(tài)度,這源于對黃梅戲藝術魅力的文化自信。我們期待“黃梅戲進校園”能以更優(yōu)美的形態(tài)縱展于校園,做到始終以受眾為本,做好美育工作,達成公民觀念認知教育的目標;在教育過程上用作品對話,感性經(jīng)驗優(yōu)先;在教育考評上尊重受眾學生認知藝術的主體地位與選擇自由,擺脫束縛,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統(tǒng)一。
[1] 陸有銓. 皮亞杰理論與道德教育[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2] 彭吉象. 藝術學概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3] 張桂蓮. 試論京劇與思政課的融合[J]. 知識經(jīng)濟, 2010(5):168.
[4] 伊恩·戴維斯,陳代波. 英國公民教育與文化傳統(tǒng)——伊恩·戴維斯教授訪談[J]. 學術月刊, 2015,47(12):164-170.
[5] 黃莞,史玲林. 素質(zhì)教育系列Ⅴ美術教育:專業(yè)教育向通識教育演變提升滲透率,單品類往多品類拓展是趨勢. 廣證恒生證券研究所, 2019-08-15.
[6] 韋夢琪. 關于中小學“戲曲進校園”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研究[D]. 貴陽:貴州師范大學, 2019.
[7] 陳徽. “黃梅戲進校園”在安慶中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調(diào)查與研究[D]. 安慶:安慶師范大學, 2019.
[8] 彭蘭. 戲曲進校園在黃岡市中小學的實施調(diào)查研究[D]. 黃岡:黃岡師范學院, 2018.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Huangmei Opera into Campus” and its Corresponding Practicing Activities
YI Kexin
Introducing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into campus is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for civil concept and cognition. Hence, the idea of “Huangmei Opera into Campus” is supposed to take the audience-centered concept as the cornerstone of this idea. However, during the introduction proces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positioning deviation, difficulty in transl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n utilitarianism. In the practice, educators should take the “audience-centered” concept as the cornerstone of this idea, attach importance to sentimental expression of estheticism of the opera works and respect students’ subjective status in the cognitive arts and their freedom to make a choice, so that theory and practice can get into perfect unity.
Huangmei Opera;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education; estheticism education
G127
A
1009-1114(2020)04-0046-03
2020-07-19
易可鑫(1978.9—),女,湖南長沙人,碩士,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yè)學院講師。
研究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教研項目“黃梅戲進校園戲曲音樂表現(xiàn)形式創(chuàng)新的實踐研究”(2017jyxm1032)
文稿責編 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