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劍平 編輯/清風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經常能聽到以下對話。
患者或家屬一臉焦慮:“大夫,胸片發(fā)現肺上有個陰影,想查一查。”
“那先做個CT看看吧?!?/p>
“我想仔細看看,網上說磁共振看得清楚,而且又沒輻射,給做磁共振吧?!?/p>
是呀,網上都說了:磁共振檢查能夠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不需注射造影劑;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面對越來越多的肺部結節(jié)患者,無論是體檢發(fā)現,還是因身體不適而就醫(yī),當肺部初檢有問題時,緣何肺科醫(yī)生總是首選胸部CT而非磁共振?
在做出選擇前,我們首先要了解兩者的工作原理。CT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是用X線束對所選擇的層面進行掃描,其強度因和不同密度的組織相互作用而產生相應的吸收和衰減,根據收集到的X線值計算得到該層面各單位容積的密度,再轉為圖像。
其優(yōu)勢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采用斷層掃描克服了傳統(tǒng)X線平片影像重疊的弊端,由于不同組織對X線吸收不同,結構細節(jié)顯示清楚,密度分辨率高,尤其是對密度高的組織顯像清晰,必要時還可以加做增強掃描,使圖像更為清晰;其次可獲得各種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的X線吸收系數,由于圖像是來自吸收系數的轉換,因此,可進行圖像處理,使圖像的密度或灰度調節(jié)到適合觀察某種組織或病變的標準;最后,CT檢查方便、迅速而安全,只需患者不動,即可順利完成檢查,易為患者接受。
相比之下,磁共振成像則是將人體置于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fā)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后,氫原子核發(fā)出射電信號,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經體外的接受器收錄并通過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
因此,答案顯而易見。首先,肺是一個大量含氣器官,實體組織少,所以氫原子較少,因此磁共振信號很弱,其對肺部的病變顯示多不清晰;其次,由于鈣化是組織壞死后鈣鹽沉積引起,不含氫原子,因此磁共振對鈣化不敏感,對肺內鈣化及骨組織的顯像不及CT;最后,消除心跳和呼吸引起的偽影需要在掃描時輔以心電門控和呼吸門控,掃描時間延長,整體掃描時間約在20分鐘以上,遠遠超過CT掃描,很多患者不能耐受;另外,由于檢查時要置于磁場中,身上帶有磁性或金屬物質的患者也無法進行該項檢查,且磁共振費用高,檢查費用是CT的2一3倍。因此,目前磁共振主要用于軟組織疾病的輔助檢查,肺部進一步檢查應首選CT而非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