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云
(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安徽蕪湖 241006)
文化是人們社會生活實踐中時常需要“遭遇”的事物,人們總是生存在特定的文化之中,又時刻在創(chuàng)造著新的文化。那么,何謂文化?文化并非具體可視的客觀對象,“而是內在于人的一切活動之中,影響人、制約人、左右人的行為方式的深層的、機理性的東西?!盵1]換言之,人無時無刻都與文化相關著,人的實踐活動本質上就是文化的現(xiàn)實展現(xiàn),文化構成了人們生活的基本樣態(tài)。既然文化構成了人們社會生活的基本樣態(tài),那么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便在一定程度上都可稱之為文化現(xiàn)象。由此,對于高校輔導員工作而言,它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也必然有其所屬的文化屬性、文化結構等。基于社會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關系的視角,對高校輔導員工作進行文化解讀,有助于高校輔導員深化對自身工作的認識,進而提升其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文化是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重要范疇之一,它規(guī)定了輔導員工作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對于高校輔導員而言,其工作的主要空間是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領域,而日常生活中的大學生的行為則往往以文化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例如班級文化、校園文化、網(wǎng)絡文化等。面對日常生活中大學生的文化多樣性,高校輔導員要想實現(xiàn)其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的職責,必須進行工作形式的文化轉向?!镀胀ǜ叩葘W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對輔導員工作職責從“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黨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職業(yè)規(guī)劃與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指導”等多個方面做出了規(guī)定。這些方面反映了高校輔導員工作的不同文化職責,包括主流文化宣傳、班級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參與以及網(wǎng)絡文化教育等,這些文化職責共同繪就了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文化地形圖”。
在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文化地形圖”中,不同的板塊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屬性。高校輔導員的首要工作是培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在大學生生活中弘揚和培育社會主流文化觀念,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我國,社會主流文化是指包含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文化系統(tǒng),它內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根本的價值取向,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面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主流文化的價值內核所在。習近平曾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善于從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汲取道德滋養(yǎng),從英雄人物和時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風范,從自身內省中提升道德修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2]。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擔著宣傳社會核心價值觀念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職責,這體現(xiàn)出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文化屬性。
如果說社會主流文化屬性構成了高校輔導員工作“文化地形圖”的底色,那么在這種底色的基礎上,高校輔導員所從事的紛繁復雜的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勾勒出“文化地形圖”的基本框架。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包括社會生活、校園生活、網(wǎng)絡生活等多個方面,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文化屬性,也體現(xiàn)于大學生的社會文化教育、校園文化教育和網(wǎng)絡文化教育之中。
與專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同,高校輔導員工作的主要陣地是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領域,而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面對著現(xiàn)實的形形色色的社會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往往以社會文化的形式向大學生進行滲透,對大學生的思想觀點和價值觀念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例如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想,往往在工具理性、技術理性、經(jīng)濟理性的催促下構成強有力的社會亞文化,它們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系統(tǒng)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在此背景下,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引路人,必須隨時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在進行主流文化教育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和分析影響大學生的諸多社會文化的本質,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去正確認識和辨別形色各異的社會亞文化。
網(wǎng)絡生活是當代大學生所脫離不開的生活領域之一,在網(wǎng)絡空間里,信息交互的自由和便捷,使得本身就具有極高活躍性的大學生更能夠在網(wǎng)絡生活中擴展自己的文化生活。當前,網(wǎng)絡文化已經(jīng)是大學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既提升了大學生文化生活的質量,但同時也造成了大學生文化生活的諸多問題。例如,近年來比較突出的“網(wǎng)紅文化”“直播文化”等網(wǎng)絡文化現(xiàn)象,對大學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又如近年來流行于網(wǎng)絡中的“迷文化”“喪文化”“佛系青年”等,更是成為部分大學生自詡的文化標簽。面對大學生在網(wǎng)絡生活中存在的諸多文化現(xiàn)象,高校輔導員需要“通過開展教育活動、制定管理制度、營造良好氛圍,引導和規(guī)范大學生科學、合理、正當、安全、有效地使用網(wǎng)絡,推進網(wǎng)絡文明、網(wǎng)絡道德及網(wǎng)絡文化建設?!盵3]具體而言,高校輔導員需要進入大學生的網(wǎng)絡生活中,在觀察和分析大學生網(wǎng)絡文化生活的現(xiàn)狀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對大學生的網(wǎng)絡文化生活進行糾正和引導。
校園生活是大學生日常生活最主要的領域,大學生在校園內的學習和生活,形塑了獨具特色的青年亞文化類型。校園文化包括班級文化、社團文化等多種類型,在此類文化生活中,大學生是組織者、管理者和實踐者的統(tǒng)一。這些文化生活各大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實踐和鍛煉平臺,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大學生作為校園文化生活的主體,并不意味著校園文化生活不受學校的指導和管理,高校輔導員在其中就承擔著重要的指導和管理責任。例如做好班風和學風建設是高校輔導員校園文化工作的重要職責,而班風和學風就是大學生班級文化的外在體現(xiàn)。又如,高校輔導員在指導學生社團活動時,需要對學生社團活動的性質、程序、質量等做好把關,以保證活動具有較好的思想教育意義。再如,大學生日常生活過程中,學生宿舍文化是展現(xiàn)大學生生活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和思想狀態(tài)的重要面向。
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知心朋友,應當自覺以大學生的生活文化為工作著力點,深入了解大學生宿舍文化的基本樣態(tài)。由此可見,對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進行指導和管理,是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重要內容,這體現(xiàn)出了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文化屬性。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文化屬性,展現(xiàn)了對大學生文化生活的參與,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重要性。無論是作為底色的主流文化,還是作為色彩點綴的青年亞文化,都是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文化屬性的重要表征。但是,由于主流文化和青年亞文化之間存在著價值導向和價值訴求等方面的差異和張力,因而,高校輔導員如何處理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之間的結構關系,是影響高校輔導員工作成效和高校立德樹人使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高校輔導員工作空間與大學生日常生活領域密切相關,而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活動,都屬于大學生文化生活的表現(xiàn),進而高校輔導員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對大學生文化生活的參與和指導。高校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文化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高校輔導員工作在本質上就是文化工作,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然而,大學生的文化生活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既包括弘揚主流文化,也包括生產和傳播青年群體的亞文化。所謂青年亞文化是指在“社會階層結構框架里不斷出現(xiàn)的那些帶有一定‘反?!驶蛱魬?zhàn)性的新興社群 或新潮生活方式?!盵4]青年亞文化在內容和性質上區(qū)別于社會主流文化,具有青年社會群體心理和行為特征的社會生活方式。如何協(xié)調大學生正確協(xié)調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結構,是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重要責任。合理設置這些文化之間的結構與關系,以實現(xiàn)對大學生文化生活的良性指導,是高校輔導員工作必須正視的問題。
所謂從屬型文化結構,是指在高校輔導員工作當中,社會主流文化和青年亞文化之間從屬結構。在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從屬型文化結構中,主要包含兩種結構形態(tài),即主流文化統(tǒng)領青年亞文化的結構形態(tài)、青年亞文化統(tǒng)領主流文化的結構形態(tài)。
主流文化統(tǒng)領青年亞文化的結構形態(tài)是指高校輔導員始終堅持以社會主流文化引領青年亞文化,以社會主流文化的價值取向引領青年亞文化的生產和傳播。更有甚者,以社會主流文化壓制青年亞文化的生發(fā)和成長,強調社會主流文化在大學生文化生活著的絕對話語權。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這種文化結構形態(tài),不利于大學生文化生活的健康運行。社會主流文化代表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取向,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則是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根本所在。因而高校輔導員堅持以社會主流文化引領青年亞文化有其合理性。然而,雖然高校輔導員工作重點在于大學生價值觀的養(yǎng)成,但是青年亞文化是大學生文化生活著不可或缺的有機構成,并不能因為強調主流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作用而否定青年亞文化。此外,豐富多彩的青年亞文化并不一定都與主流文化的價值取向和價值立場相背逆,如果以社會主流文化強力壓制、排擠青年亞文化,往往會導致青年亞文化的畸形發(fā)展,甚至會造成大學生對主流文化的排斥和厭惡。
就青年亞文化引領主流文化的結構形態(tài)而言,它部分意味著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放棄了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職責。青年亞文化生成于大學生日常生活領域,其構成成分魚龍混雜,其中既有符合社會主流價值取向的文化形態(tài),也有不符合主流文化性質的成分。如果任由青年亞文化凌駕于主流文化,必然會導致大學生價值觀的混亂?!皝單幕拍钭鳛槎嘣幕拇硪恢笔亲鳛榈挚怪魑幕倪吘壩幕螒B(tài)存在的,然而,當主流文化已經(jīng)分解為多元文化時,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已經(jīng)沒有區(qū)別”[6]。由此可見,亞文化是作為主流文化的對立面,并對主流文化具有消解和解構性的文化,它與主流文化在內容和性質上存在著沖突和對抗。如果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將主流文化置于大學生亞文化的從屬地位,那將會導致大學生在多元文化中迷茫,進而喪失青年價值觀教育的主動性。
所謂高校輔導員工作的互動型文化結構,是指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社會主流文化和青年亞文化之間彼此互動的結構。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這意味著高校輔導員必須肩負起在大學生中間弘揚和傳播社會主流文化的責任,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是,高校輔導員工作的空間主要是大學生日常生活領域,而大學生日常生活領域則是青年亞文化生產和傳播的主要場域,這意味著高校輔導員必須融入到大學生的亞文化環(huán)境之中,引導大學生亞文化的良性生產與傳播?!皝單幕螒B(tài)可以與主流文化兩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動社會文化結構的動態(tài)調整。”[6]對于高校輔導員而言,在其工作中統(tǒng)籌社會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以在大學生文化生活中實現(xiàn)社會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的互動,是其工作文化結構的重要選擇。
相比較于文化從屬結構,文化互動結構由于能夠使輔導員統(tǒng)籌大學生文化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從而有效緩解了社會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之間的張力?!皝單幕拍钭鳛槎嘣幕拇硪恢笔亲鳛榈挚怪魑幕倪吘壩幕螒B(tài)存在的”[5],因而無論是主流文化統(tǒng)領亞文化,還是亞文化統(tǒng)領主流文化,二者之間必然會存在文化性質和價值取向之間的對抗性,這種對抗性會沖蝕大學生文化生活的質量,進而消解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效果。對于高校輔導員工作而言,堅持互動型文化結構有助于在大學生文化生活中構建類似于耗散結構的文化系統(tǒng),即主流文化和青年亞文化之間呈現(xiàn)出交流和溝通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使得原本相互獨立的文化系統(tǒng)有機會交換文化要素,并不斷降低在封閉狀態(tài)中不斷增加的“熵”值。具體而言,一方面大學生亞文化生活的多樣性,為主流文化及時變化表現(xiàn)形式提供了借鑒和參考,從而有助于主流文化以大學生喜于接受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另一方面,主流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念,則能夠為大學生亞文化的生長提供指導和方向,并及時發(fā)現(xiàn)并消除青年亞文化中的腐朽成分。高校輔導員工作就是要以主流文化引領青年文化生活的同時,融入到青年亞文化生活之中,通過了解大學生亞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和性質,積極轉變和豐富主流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并保證青年亞文化的性質。
弘揚主流文化與引導青年亞文化是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文化責任,二者共同形塑了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文化屬性。對于高校輔導員而言,正確處理和協(xié)調主流文化和亞文化在其工作中的結構,直接關系到輔導員工作的實效性。輔導員既不能只堅持主流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而忽略大學生亞文化的價值涵育功能,也不能只強調大學生亞文化價值涵育功能而弱化主流文化的價值導向作用。高校輔導員需要在建構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互動結構的基礎上,形成對主流文化和亞文化的雙向自覺意識,即不僅要確立人生導師的身份定位,還要確立大學生知心朋友的角色定位。新時代,大學生有著比以往一切時代更加廣闊的成長空間,有著比以往時代更加先進的信息技術,有著比以往時代更加開闊的社會視野,這使得大學生將以更加新穎的形式、更加活躍的姿態(tài)生產和傳播青年亞文化。對此,高校輔導員更要抓住這一時代特征,自覺進入大學生的亞文化生活中去,以主體的角色和身份,努力在文化的場域中,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