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
白細胞屬于免疫系統(tǒng)的一部分,可以由骨髓的造血干細胞產(chǎn)生。除了血液,白細胞還存在于淋巴系統(tǒng)、脾、扁桃腺以及身體的其他組織。人體不適時,經(jīng)常會通過白細胞數(shù)量的顯著變化而表現(xiàn)出來,其中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又是被非常關注的問題。
白細胞可以細分為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對這5類細胞分別計數(shù),被稱為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值參考范圍:成人(4.0~10.0)×109/L;新生兒(15-20)×109/L;6個月至2歲(11-12)×109/L。其臨床意義為:白細胞數(shù)高于參考范圍上限稱為白細胞增多,低于參考范圍下限稱為白細胞減少。
白細胞增多或減少主要受中性粒細胞數(shù)量的影響,其次受淋巴細胞數(shù)量的影響,影響它們數(shù)量變化的原因又分為生理性原因和病理性原因。粒細胞
粒細胞的細胞質中含有若干微小囊性顆粒,顆粒中則貯有多種酶,按照顆粒的染色性質可分為: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shù)70%~80%,當有發(fā)炎反應時是第一個主動來參與的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可協(xié)助身體對抗引起過敏的過敏原,亦具有吞噬能力;嗜堿性粒細胞,主要引發(fā)過敏反應,釋放組胺并造成平滑肌收縮、血管舒張等。
中性粒細胞增多見于急性感染(尤其是革蘭陽性球菌感染)、嚴重外傷、大面積燒傷、白血病及惡性腫瘤(如肝癌、胃癌)等疾病。在生理情況下,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也會存在變化:下午較早晨高,飽餐或淋浴后、高溫或嚴寒等均可使其暫時性升高。有研究發(fā)現(xiàn)育齡婦女的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高于男性,且在月經(jīng)周期中有所不同。懷孕會導致中性粒細胞數(shù)量顯著增加,在分娩期間和分娩后還會進一步增加。劇烈運動可以通過改變循環(huán)中白細胞的分布使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增加一倍。新生兒白細胞計數(shù)較高,平均為15×109/L左右,最高可達30×109/L以上,出生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約保持3個月,然后逐漸降至成人水平。
無粒白細胞
無粒白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淋巴細胞:通常存在于淋巴系統(tǒng)中,血液中含有3種類型的淋巴細胞:B細胞、T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B細胞可以產(chǎn)生約束病原體的抗體,CD4(一種免疫細胞)+T細胞配合免疫應答,CD8(T細胞表面的一種糖蛋白)+T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可以殺滅被病毒感染的體細胞。
淋巴細胞>5×9/L時為淋巴細胞增多。兒童期淋巴細胞比例較高,出生時占35%,4-6天后可達50%;至6-7歲時,淋巴細胞比例逐漸降低,這一階段淋巴細胞百分率較成人高,屬于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見于病毒或某些桿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淋巴細胞性惡性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宿主抗移植物反應或移植物抗宿主反應等。
單核細胞:在血液中是一個小小的單核細胞,然而一旦離開血管后,會轉變成為巨噬細胞,可隨時吞噬大量細菌。單核細胞擁有中性粒細胞的“清理”功能,但是它比中性粒細胞活得更長,因為它們擔負有其他的責任。單核細胞以及巨噬細胞向T細胞傳遞病原體的抗原片斷使得病原體能夠再次被識別和殺滅或加速身體的免疫應答。
總之,白細胞數(shù)明顯增高是很復雜的問題,我們可以不必擔心生理性因素造成的暫時性升高,但絕不能忽視病理性的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