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祥 馬曉路 施麗萍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兒童醫(yī)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國家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 杭州,310000
患兒,男,2 h 11 min。因生后氣促2 h余入院?;純合礕2P1,孕33+2周宮縮發(fā)動自然分娩,出生體重2 030 g,出生后即發(fā)現鼻骨塌陷,呼吸困難伴發(fā)紺,當地醫(yī)院行氣管插管后轉運至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兒童醫(yī)院NICU。查體:體溫34℃,心率126·min-1,呼吸54·min-1,血壓71/42 mmHg,身長41.0 cm,頭圍31.0 cm,前囟平,鼻梁塌陷,前額突出,臉部扁平,耳位稍低,全身未見皮疹,呼吸急促,可見吸氣性凹陷,胸廓未見明顯畸形,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心率126·min-1,心音中,未聞及雜音,腹軟,肝脾肋下未觸及,四肢活動正常,肢體等長,肛門外陰未見異常,肌張力稍低,生理反射存在。
患兒父親29歲,母親30歲,均體健,母親曾自然流產1次,孕期無特殊用藥史,未述特殊家族史。
入院后檢查:血氣分析pH 7.29,PaCO243.2 mmHg,PaO275.2 mmHg,HCO3-20.1 mmol·L-1,ABE -6.0 mmol·L-1;床旁X線胸片:兩肺透亮度對稱,肺紋理清晰,肋膈角銳利,心影大小、形態(tài)未見異常;四肢長骨片:四肢長骨及脊柱骨骺區(qū)多發(fā)對稱性點狀鈣化灶(圖1),相鄰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未見異常;肝、膽、胰、脾、腎和輸尿管超聲未見異常;心臟超聲:房間隔缺損(繼發(fā)孔),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高壓;血TORCH陰性,甲狀腺功能正常,耳鼻咽喉科電子喉鏡:雙側后鼻孔閉鎖。基因檢測提示ARSE基因半合子突變,變異來源于母親(圖2)。
入院后根據臨床表現、放射學依據和分子生物學分析,確診為X連鎖點狀軟骨發(fā)育不良(CDP)1型。
圖1患兒脊柱及四肢長骨X線檢查
注 脊柱及四肢長骨骨骺區(qū)多發(fā)致密點狀影
圖2患兒家系基因檢測
注 由于 Sanger 驗證采用正向測序或反向測序,峰圖顯示的堿基有可能為被檢測堿基的反向互補序列,如:c.163G>A,峰圖可顯示為 G>A 或其反向互補序列 C>T。患兒為半合子變異,母親為雜合變異,父親無變異
CDP臨床上較為罕見,共分為5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型、X連鎖隱性遺傳型(CDPX1型)、X連鎖顯性遺傳型(CDPX2型)及Sheffeld型。CDPX1多為男性致病,女性往往為致病基因攜帶者,總體發(fā)病率低于1/500 000[1]。CDP典型表現為點狀鈣化、鼻頜骨發(fā)育不良、遠端指骨短小三聯征[2],部分患兒可僅表現為遠端指骨短小和輕度面中部發(fā)育不良[3]。
CDPX1的病因存在異質性。多個研究證實其與遺傳代謝性疾病有關,包括過氧化物酶代謝異常、溶酶體酶代謝障礙、膽固醇生物合成代謝紊亂及維生素K代謝異常等[4]。20世紀70年代末,有研究指出孕期接受華法林治療的孕婦其胎兒發(fā)生鼻骨發(fā)育不良、點狀軟骨及椎體缺陷的風險增加[5],隨后有多個研究證實華法林暴露和維生素K缺乏可以引起點狀軟骨發(fā)育不良[6-9];Curry和Costa于1993年首次發(fā)現并報道了點狀軟骨發(fā)育不良與母親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關系[10,11],截至目前,共報道了21例點狀軟骨發(fā)育不良患兒母親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混合型結締組織病及 Sj?gren′s綜合征。
CDPX1臨床癥狀復雜多樣,常累及皮膚、毛發(fā)、軟骨及骨骼等多個系統(tǒng),可表現為鼻發(fā)育不全、鼻梁扁平、腭裂、手趾指發(fā)育不全或小、多指趾畸形、矮小癥、聽力障礙或耳聾、魚鱗病、先天性心臟病、胃食管反流、喂養(yǎng)困難、運動及認知發(fā)育遲緩[1,4,7,12,13]。大部分男性患兒臨床癥狀較輕,但也可出現氣管狹窄、呼吸衰竭或脊椎發(fā)育異常引起脊髓壓迫等嚴重并發(fā)癥[14-16],本文報告患兒存在雙側后鼻孔閉鎖,生后早期即出現呼吸困難、發(fā)紺需要氣管插管。
X線檢查是診斷CDPX1的重要方法,放射學征象可在股骨近端骨骺、手腕和腳水平、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脊椎旁、腰椎、骶骨和尾骨區(qū)域出現彌散性點狀鈣化,氣管和喉軟骨出現點狀鈣化,脊柱側凸,掌骨和跖骨骨發(fā)育不,手腳遠端指骨發(fā)育不全,三角形遠端指骨。值得注意的是,點狀鈣化灶往往在生后2~3歲時消失,且不會遺留骨骼畸形,因此并不能用于學齡前以后患兒的診斷[4]。
分子遺傳學檢查作為確診和分型的手段不可或缺,據報道60%~75%的CDPX1患兒可以通過基因序列檢查發(fā)現ARSE基因突變,25%患兒需要通過染色體核型檢查發(fā)現Xp缺失或重排[2,13]。ARSE基因位于染色體Xp22.33,主要功能是編碼芳香基硫酸酯酶E,ARSE是硫酸酯酶家族的成員,位于高爾基體膜上,是一種依賴維生素K的酶,對骨和軟骨的發(fā)育至關重要[17]。本文報告患兒基因檢測發(fā)現ARSE基因有半合子突變,即c.940-941delAG(缺失腺嘌呤鳥嘌呤),導致氨基酸改變p.L315Pfs*20(移碼突變)。該變異不屬于多態(tài)性位點,在人群中發(fā)生概率極低。在HGMD專業(yè)版數據庫中未見報道。經家系驗證分析,受檢者之父位點無變異,受檢者之母該位點雜合變異。
目前CDPX1沒有特異性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大多預后良好,對于存在呼吸困難、上氣道梗阻患兒應早期行氣管插管及機械通氣治療,并及時行喉鏡檢查明確是否存在后鼻孔閉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