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辰 張 瑋 李 瑩 王 妍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肝病科 (上海, 200030)
肝性骨營養(yǎng)不良(HOD)也稱肝性骨病,是慢性肝病相關(guān)的一種骨病。國外已有報道,其發(fā)生率為11%~53%[1]。表現(xiàn)為骨質(zhì)疏松及骨質(zhì)軟化。HOD是以全身骨量減少,骨小梁變細、斷裂、數(shù)量減少,皮質(zhì)骨多孔、變薄,骨脆性增高,骨折危險性增加為特征的一種全身性骨病[2]。它是各種病因?qū)е碌穆愿尾〕R姴l(fā)癥[3],可引起腰痛、骨痛、駝背、骨折等臨床癥狀。骨營養(yǎng)不良是由于骨代謝異常即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活動失衡引起。白細胞介素17(IL-17)是Th17 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是一種強大的促進破骨細胞合成的細胞因子。補虛化瘀方是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有效方劑,前期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其能明顯下調(diào)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肝組織中IL-17的含量[4]。筆者從臨床角度出發(fā),觀察補虛化瘀方調(diào)控Th17紊亂治療HOD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門診和住院部治療的HOD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將3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15例。治療組男8例,女7例;年齡37~71歲,平均(56.2±10.2)歲。對照組男8例,女7例;年齡38~72歲,平均(59.5±8.0)歲。兩組患者在病情、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30例均為氣虛血瘀型乙型肝炎肝硬化伴有營養(yǎng)不良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診斷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學與肝病學分會2005年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標準[5]。營養(yǎng)不良診斷符合中華醫(yī)學會骨質(zhì)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2011年制定的《原發(fā)性骨質(zhì)疏松癥診療指南》中的標準[6]。中醫(yī)辨證參照第2版《中醫(yī)診斷學》中的標準[7]。
1.3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18~75歲;②診斷均符合上述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自愿參加本臨床試驗者。排除標準:①絕經(jīng)期女性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②患有腎臟、內(nèi)分泌、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③口服類固醇類、避孕藥、抗凝藥物者。
1.4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肝硬化的治療以抗乙型肝炎病毒、抗肝纖維化聯(lián)合對癥治療為主。HOD治療:治療組患者采用補虛化瘀方,藥物為生地、當歸、黃芪、赤芍、垂盆草各15 g,川芎9 g。1劑/d,水煎至200 ml,2次/日,早晚服用。對照組患者口服仙靈骨葆膠囊3粒/次,3次/d治療。療程均為3個月。
1.5 檢測指標 ①治療前后各檢測1次鈣磷代謝指標和骨代謝指標,包括鈣、磷、1,25-(OH)2D3、降鈣素、Ⅰ型前膠原N末端前肽PINP、Ⅰ型膠原C-末端交聯(lián)頂端肽β-CTX等。②檢測骨密度:患者接受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定腰椎骨密度。③ELISA法檢測血清IL-17水平,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1.6 癥狀評分標準 觀察患者乏力、肝區(qū)疼痛、頭暈?zāi)肯?、情緒低落、視物昏花、自汗、皮膚瘙癢、脾腫大、經(jīng)行不暢或有血塊、舌淡暗或有瘀斑紫點等癥狀,上述癥狀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高度,分別計2、4、6分。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密度檢測情況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密度檢測結(jié)果比較 [例(%)]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IL-17檢測情況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L-17檢測結(jié)果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代謝、鈣磷代謝指標檢測情況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代謝、鈣磷代謝指標檢測結(jié)果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情況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肝性骨營養(yǎng)不良屬于中醫(yī)“骨痹”“骨痿”范疇。其主要的病因病機包括腎虛、脾虛、肝郁、氣虛血瘀。目前中醫(yī)主要以補腎為治則,而在HOD的治療中,往往難以取得顯著療效?;谧鎳t(yī)學“肝主筋,筋連骨,骨病及筋,正骨必先理筋”的基礎(chǔ)理論,提出骨病從肝論治?!毒霸廊珪吩唬骸胺踩酥畾庋q如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滯,虛則無有不滯者?!陛d氣者血也,運血者氣也。肝藏血,亦為風木之臟,性喜調(diào)達,主升主動。肝氣調(diào)達則氣血寧和,五臟協(xié)調(diào),生機健旺,筋骨強利;肝血不足則肝氣郁結(jié),或升泄太過,常常導致肝失疏泄,五臟氣機紊亂,升降悖逆,影響血和津液的生成及運行,血運失常而成瘀,氣不行津而成痰,進而影響對筋骨的營養(yǎng),使得肝“體”虧損而致肝氣虛,肝“用”不足而致瘀血是肝病的主因之一[8],也是HOD的主要致病原因,可出現(xiàn)骨量減少,骨密度降低,臨床表現(xiàn)為胸脅虛悶或墜脹、憂郁、頭痛麻木、懈怠等,還伴見腰背疼痛,隨著疾病進展易出現(xiàn)骨折、身長縮短、駝背等HOD的表現(xiàn)。
對于氣虛血瘀型HOD患者,我們以補虛化瘀法方治療。方中黃芪、當歸為君藥,黃芪甘,微溫,入肺脾肝腎,能補肝氣,健脾氣;當歸甘溫,入心脾,養(yǎng)營活血,為血中之氣藥,能通血滯;生地甘涼,入心肝腎,涼血活血滋陰清熱,為臣藥;赤芍苦微寒,入肝經(jīng),涼血清熱,散瘀退黃;垂盆草甘涼淡,入肝膽小腸,解毒降酶,兩者為佐藥口;川芎辛溫入手足厥陰,潤肝燥而補肝陰,升清陽而開諸郁,通上下而行血中之氣,為使藥。全方共奏補虛化瘀之功。本結(jié)果提示補虛化瘀方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體征及相關(guān)免疫學指標[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