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培珍 編輯/蘇二
當歸,多年生草本,根圓柱形,有分枝,有須根,黃棕色,有濃郁香氣。
當歸主要生長在甘肅省的東南部,云南、四川、貴州、湖北等地也有引種栽培。歷史上,當歸的主產地在甘肅岷縣,出產的當歸質優(yōu)、味香,馳名中外,因此歷來將“岷當歸”作為道地藥材。
唐朝時,岷縣這一帶為“燒當羌”族居住之地,故又將岷縣附近稱為“當州”。當州盛產這種草藥,故將此種草藥取名當歸。
當歸起源的另一種說法則取其意象和功效。眾所周知,當歸是治療女性疾病的良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古人娶妻要嗣續(xù)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奔匆辍八挤驓w來”而得名?!端帉W詞典》中則記載:“當歸因能調氣養(yǎng)血,使氣血各有所歸,故名當歸?!?/p>
當歸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中品。其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功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全當歸根略呈圓柱形,上端(蘆頭)稱“歸頭”,偏于止血而上行;主根稱“歸身”,偏于養(yǎng)血而守中;須根稱“歸尾”,偏于破血而下行;整體稱“全歸”,既能補血,又可活血,統(tǒng)稱和血。
《本草正義》:“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圣藥也。”當歸生品質潤,長于補血、調經、潤腸通便,用于血虛體虧、面色無華、神疲體倦、妊娠沖任血虛、腹中疼痛,或血氣凝滯、少腹疼痛、產后惡露不盡、心腹作痛、血虛便秘等。酒炙后,增強活血、補血、調經的作用,用于血瘀經閉、痛經、月經不調及風濕痹痛等。土炒后,既能補血,又不致滑腸,用于血虛而便溏,腹中時痛及中焦虛寒等。炒炭后以止血和血為主,用于崩中漏下、月經過多及血虛出血等。凡婦科常見疾病均能運用,即所謂“補血而不壅滯,活血而不傷新”,加之其性溫散寒,故痛經、閉經證屬血虛、血瘀有寒者尤為適宜。
《韓氏醫(yī)通》載:“當歸主血分之病,血虛以人參、石脂為佐;血熱配以生地黃、姜黃、條芩,不絕生化之源;血積配以大黃,佐以利水藥。要之,血藥不容舍當歸,故古方四物湯以為君,芍藥為臣,地黃分生熟為佐,川芎為使,可謂典要云?!庇纱丝梢?,當歸作用雖好,但單獨服用效果有限,臨床上多依據患者自身情況配伍其他藥材同用。如血虛氣弱,可用當歸配伍黃芪以氣血雙補;虛寒性腹痛,可用當歸配伍白芍、生姜、桂枝以散寒止痛;血虛腸燥便秘則與牛膝、升麻、肉蓯蓉同用以潤腸通便。著名的補血代表方四物湯即為當歸與熟地、川芎、白芍配伍制成,有補血調經之功,尤其適用于產后血虛的調制。在四物湯基礎上的桃紅四物湯,因隨癥加入桃仁、紅花配伍,常用于痛經、經期提前。
當歸含有以多糖、揮發(fā)油、有機酸為主要成分的化合物,還含有氨基酸、香豆素和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F代醫(yī)學研究表明,當歸所含的當歸多糖對造血系統(tǒng)具有修復作用。揮發(fā)油等成分對心血管系統(tǒng)具有調節(jié)功能,并且可以對心肌細胞的電生理功能產生一定影響,同時具有抗血小板凝聚、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當歸的揮發(fā)油對子宮平滑肌具有抑制子宮收縮和痙攣的作用,當歸的水提物對子宮平滑肌具有興奮作用。當歸同時具有提高免疫力、鎮(zhèn)痛抗炎、抗腫瘤、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
當歸對人體血液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相關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對機體亦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此,常被應用到保健藥品與食品中,作為藥膳主角之一。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當歸生姜羊肉湯。早在2 000多年前,醫(yī)圣張仲景就在《金匱要略》中記載:“當歸三兩,生姜五兩,羊肉一斤,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主治寒疝、虛勞、產后血虛有寒、腹痛、脅痛、喜溫喜按、腹痛拘急、苔白、脈沉弦而澀?!?/p>
原料:當歸10一20克,生姜20一30克,新鮮羊肉500克,枸杞子10粒,鹽,黃酒。
制法:羊肉洗凈、切塊,用開水焯過,瀝干;當歸、生姜洗凈、切片;將準備好的羊肉、當歸、生姜放砂鍋中加入清水及少量黃酒,再加入枸杞子;旺火煮沸后,撇棄漂浮脂沫,小火燉至羊肉酥爛;加入食鹽調味即可。
功用:溫中補血,暖胃止痛,是血虛體弱、脾胃虛寒者的不二之選。
原料:糯米,當歸,紅棗,枸杞。
制法:將上述原料洗凈,一起入鍋煮沸,文火熬制20一25分鐘,即可食用。
功用:補中益氣,補血活血,養(yǎng)血安神,適宜氣血不足、神經衰弱者食用。
原料:烏雞,當歸,紅棗,黑木耳,姜片,鹽。
制法:烏雞切塊后,洗凈備用;鍋內加水燒開,倒入雞塊焯去血水撈出;再將焯好水的雞塊放入高壓鍋,加水(水沒過雞塊約1厘米),加入當歸、黑木耳、姜片一起燉;至高壓鍋氣閥響約40分鐘即可關火;食用時加入適量鹽即可。
功用:補血和血,行血調經,促進病后康復,一般人均可食用,尤適宜產后氣血不足、貧血頭暈、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腸燥便秘的人群。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雖然當歸食療是一直以來都推崇的補血方法,但也應辨證施治,以免錯用引發(fā)疾病。《本草經疏》提到:腸胃薄弱,泄瀉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惡食、不思食及食不消,并禁用之,即在胎前產后亦不得入。時至今日,這些古籍仍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當出現以下情形者,不宜用當歸。
1. 出血期間(月經期、崩漏)。
2. 血少而陰虛火旺者。
3. 出現濕熱、脘腹脹滿、大便泄瀉等癥狀時。
4. 月經過多、胎動不安。
當歸的使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現代臨床應用亦較為廣泛,然而無論是藥用還是食用,都建議在專業(yè)的中醫(yī)師或中藥師的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