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三峽水怪”事件,終于畫上了休止符。據澎湃新聞網報道,9月17日上午10點30分左右,這個所謂的“三峽水怪”被工作人員打撈上岸。原來,這是個造船廠廢棄的氣囊,系橡皮材質,全身黑色,長約20米,從遠處看的確像個“怪物”。據悉,被打撈上岸后,氣囊被放置在碼頭,此后將作為廢棄物品處理。
在此之前,不同專家曾對這個“三峽水怪”有各種猜測,大致有“未知生物說”和“視覺錯誤說”兩種,要么認為這個黑色的不明物是某種巨蛇或者鱘魚,要么認為這只不過是光線射入水面時產生的怪異影像。但不管這些猜測是否準確,它們都有一批擁躉,對“三峽水怪”的爭議,也成為網絡輿論場上的一陣狂歡,若不是官方媒體及時公布真相,恐怕它又要變成一個永遠的“未解之謎”了。
文本解讀:湖北省枝江市一中? ? 萬安
角度一:信息含糊產生誤解。
首先,它與民間一直流傳的水怪傳說密切相關。不論是國外的尼斯湖水怪,還是國內的長白山天池水怪,關于它們的傳言很多,流傳甚廣。人們對這些怪異生物充滿好奇,所以一旦有類似的東西出現(xiàn),很容易激起獵奇與探秘欲望。再者,“三峽水怪”相關信息的含混不清,也是造成這場輿論“烏龍”的重要因素。在此之前,我們能看到的“水怪”影像,只存在于個別網友拍攝的短視頻中,但其畫面模糊,拍攝時間地點也不明確。因此,專家和網友對“三峽水怪”的解釋,更多的是某種經驗式的猜測,而非科學式的分析,甚至是“大開腦洞”的游戲。
角度二:獵奇心理造成輿論發(fā)酵。
獵奇心理是受眾心理之一種。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一般說來,對大自然中的植物、動物常懷某種獵奇心理,基本上不會產生什么消極作用。但如果盲目追尋違背常識的奇聞異物,并不假思索地將其拿到自媒體上去“求證”,輕則會因過于草率、無知而貽笑大方,重則可能由于訛傳霸屏,有礙正常信息的有序傳播。“三峽水怪”這場烏龍的出現(xiàn),源于當事網友的獵奇心理和缺乏常識,同時與部分吃瓜群眾習慣于看熱鬧不嫌事大,熱衷于“探秘”不辨真?zhèn)?,也多少有些關系。
角度三:理性批判制止謠言蔓延。
奧爾波特講過,“抵御謠言唯一可靠的方法,是對所有道聽途說的描述持普遍懷疑的態(tài)度”。從“三峽水怪”在網絡上傳播,可以看出,信息受眾具備批判能力至關重要。對信息的批判與甄別的能力,固然與科學素養(yǎng)有關,也往往受心理因素的影響。并非每個人都能在短期內提高科學認知水平。但對于“三峽水怪”之類的傳言,我們不妨少一些“心理投射”,盡量避免過度依賴個人經驗的思維方式,對不清楚的東西不要輕易貼標簽和下結論。
時文鏈接
謠言與真相,有時僅隔一層薄紙,有時又謬之千里。世上本無“水怪”,庸人自擾之。熱鬧一時的“三峽水怪”真相大白,徒增坊間笑談罷了。值得注意的是,有媒體“例牌”跟進評論,認為事件警示長江流域水體污染不容小覷,廢棄塑膠、塑料制品等隨處可見,呼吁有關部門反思,加強監(jiān)管。
全媒體時代,媒體競爭更趨激烈,“唯快不破”被一些媒體奉為圭臬。殊不知,無數經驗和教訓證明,許多時候,成也“唯快”,敗也“唯快”。有的媒體屢被打臉,就是背棄應有責任,盲目追求“唯快”所致。須知,媒體發(fā)布新聞再快,也要盡責求證在先;競爭再殘酷,也應守住責任底線。否則,“三峽水怪”之類事件,時有出籠,騷擾廣大受眾的同時,還不斷吞噬媒體的公信力,值得反思。
——徐林生《“三峽水怪”被證偽誰該反思?》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