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翠俠
在生活化的教學體系中,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傾向于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進行作文教學。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變革,加深了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也應摒棄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中的不利因素,采用多元的教學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對小學生進行寫作技法、詞匯應用等知識的灌輸。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寫作,明確寫作的側重點,區(qū)分不同寫作方式對文章表達效果的影響。
近年來,初級教育的改革愈來愈深入,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難以滿足教師與學生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shù)教師開始嘗試生活化作文教學。整體上,現(xiàn)階段的小學作文教學面臨難以轉型的困境,教師需在實施素質教育的環(huán)境下,完成教學策略上的逆轉,解決學在語言表達上存在的問題。以下是在語文作文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所做出的嘗試及取得的效果。
一、虛實結合,注重教學與生活的融合
寫作在小學語文中占比很大,學生對這一關鍵部分投入的精力比較多。一旦教師過分偏重于寫作技巧,學生就會忽視文章的實際內容。所以,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使小學生的作文既有骨架,也有血肉。
此外,小學作文大部分都是記敘文,這更凸顯了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學生作文缺乏貼合生活實際的內容,就會變得空洞無物,教師應該努力嘗試從生活的角度去看待寫作的各種理論。
例如,在教學生學習寫作技巧時,教師應該引入生活中的內容去講解。在記敘文寫作中,教師通過具體問題的引出,讓學生學會用具體與精確的語言去描述事件,根據(jù)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與結果,進行多方面的討論,逐漸引發(fā)學生的回憶,使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寫作,這樣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引導閱讀,加強名著解析
由于小學生的寫作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而模仿的對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小學生的創(chuàng)作水平。模仿的對象所包含的理論與意象越深刻,學生學得就越吃力。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閱讀,特別是名篇名著,如果小學生看不下去則需要輔之以趣味化的兒童讀物,在強烈的對比中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吸收相關知識。通過名著的閱讀分析,讓小學生初步學習文章理論,理解行文的線索與脈絡,對作品的大意產生粗淺的認識,進而運用到寫作之中。
例如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閱讀中,學生對以保爾柯察金為代表的戰(zhàn)士的鋼鐵意志與精神有了鮮明的認知,一方面體會到人物的情感與心路歷程,理解人物在生活中的各種抉擇。另一方面也能學習到主人公的良好品質,學習到名人名言素材,將其應用于作文之中。通過對名著的解析,孩子們可以感受到文化與時代的厚重感,對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品格與頑強意志,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
構建生活化教學環(huán)境是運用生活化教學的最好手段,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境中能夠學習到相當多的知識,耳濡目染之下能夠理解生活對于寫作的意義,以及寫作對生活的影響。教師需要進行教學延伸,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鮮活內容寫作,并讓學生與名家的類似文章進行對比,完成對學生生活化的語文教育。
例如,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從買菜到購物,然后讓其進行寫作,把自己的作文與名家的文章進行對比。這樣,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自身在寫作上的不足。從莫言小時候買菜賣菜環(huán)節(jié)中對人物的刻畫,學習語言與動作描寫,突出文章的表達效果。學生在對比中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刻畫的手法,從而在自己的作文中加以運用,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
生活化的作文教學強調了作文的實際性,在與生活交融中進行科學教學理論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教師應該進行更為生動有趣的生活化教學活動,在吸引學生目光的同時逐漸提升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拓展學生的思維,從根本上提升小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