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千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朱自清生活的時代政治混亂、經(jīng)濟凋敝。20世紀初,段祺瑞執(zhí)政,不僅不積極反帝,而且私下與賣國者勾結。而當時的北大在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和胡適等人的領導下,關心時事,新的人文環(huán)境與思潮出現(xiàn)。青年學生在這樣的戰(zhàn)斗堡壘中汲取知識,積極創(chuàng)作,表達對光明對自由的渴望。
朱自清處于時代變遷之中,而在這變遷之路上,他也是那彷徨前行的一員?!墩Z文(必修二)教師教學用書》中指出該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的時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他從斗爭的“十字街頭”消失,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了。他說“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革命)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總得找一個依據(jù),才可以姑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于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哪里走》)。我們在《朱自清小傳》中也可看出,見識了那“殘暴的殺戮,骯臟的政治”之后,朱自清對自己有了一個更清醒的認識:國學是我的職業(yè),文學是我的娛樂。
作為一篇寫景散文,應該著重通過感悟分析寫景部分以及情感變化來理解文本。在這其中,要注意作者對于語言的加工,尤其是藝術手法的使用,體味其使用效果可以增強對于文章的感悟力。
寫景部分可謂是本文的明線,交代了作者出門——賞景——回屋的過程。在這之中,文本的第2、第4、第5、第6段是寫景段落。細看下去,第2段屬于前往荷塘路上所見景象——引作者入境所用,作者巧妙之處在于啟發(fā)我們于日日所見之中發(fā)現(xiàn)那能寄托情思、照亮心境的景物,所以作者沒有把這當作重點來寫;第6段亦屬于對荷塘周邊的一個表述,這兩段都屬于陪襯描述,是為了讓文章顯得渾然一體。所以,寫景的重點就落到了4、5兩段上。
首先看第4段,作者在寫“荷塘”中的“荷”,連用幾個比喻句,“像亭亭的舞女”“如一粒粒明珠”“如碧天里的星星”“如剛出浴的美人”,將荷葉與荷花那種婀娜姿態(tài)盡露。當然這里可能會有一個疑問,自古荷花喻君子,為何朱自清用了大量描述女性的形容詞呢?搜集資料可知,朱自清其人本身從小失去母親,因此有一種對母性的依賴感;還有人說由于婚姻生活并不是由自己做主,也就是說他對現(xiàn)有妻子并不能說是因愛而生活在一起,只是作為維系宗族的任務而住在一起。所以說,表現(xiàn)在文學上即是大量使用描述女性的詞語。對于荷香的描寫,朱自清使用通感手法擴大了想象空間,豐富了表情達意的效果?!扒逑恪彼啤懊烀5母杪暋保緛硪曈X與嗅覺已經(jīng)滿足,現(xiàn)加入聽覺,這就使得整個荷塘豐富起來了。凡是名作總能將寫景照顧的周到,此后對于“荷波”的描寫,動靜結合更顯荷花生氣。
第5段,作者開始寫月色,“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這是虛寫。虛實結合,畫面感便出來了。之后作者落筆于月影中,明暗結合,光影交錯,使得描述全面了。作者內心此時寄托于此,當然能以極其細致的筆觸描述所見所感。
結合2、4、5、6段我們會覺得,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朱自清骨子里就在追求一種“寫意”的狀態(tài),當然這在現(xiàn)在的繪畫中多見。描寫中有濃墨重彩(對于荷的具體比喻等),亦有朦朧虛幻(對于月光描述,對于樹色的描述)。這種詩意的寫照也只有在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熏陶的作家作品中品味到了。
一篇名作不可能什么緣由沒有就進行創(chuàng)作,當我們細細挖掘背景、體會作者心情時,我們是能找到線索的。而只有弄明白原因,我們才可以順藤摸瓜,明白他為什么寫,會怎么寫才能表情達意。借鑒孫紹振老師的《直諫中學語文教學》中對于《荷塘月色》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了理清文意的關鍵點——第6段的“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一句表面上看似矛盾的話,隱藏深意。明明是有“熱鬧的”,為什么聽不到呢?結合開篇,從文中我們找答案,會發(fā)現(xiàn)開篇就說了“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心緒不寧。
到這為止,我們仍可以說有矛盾,為什么嘈雜的“荷塘月色”解決了“頗不寧靜”的問題???進一步深入我們會從第3段中找到答案:“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钡竭@里,我們恍然大悟:原來是有兩個“我”——一個平常的,一個現(xiàn)在的;有兩個世界——平常的荷塘,現(xiàn)在的荷塘。那我們當然要問明白這四個方面的內涵,就解釋“我”而言,書中已有直接解釋——“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當然,如果仍有疑問,就必定是在“自由”上了。本人覺得此處的自由包含政治上的抉擇自由,這是深層原因;直觀原因是家庭倫理上的自由(放松一下自身背的家庭包袱,獲得暫時的輕松)。有人不禁此處要有疑問,那你這么說不是把朱自清的散文說的降低層次了嘛!但從事實背景來看,一是朱自清追求 “剎那主義”,二是1927年7月畢竟離政變較遠,如果想寫的話,在3個月前就動筆了。查閱資料可知,朱自清與其父親關系在此時比較緊張,而朱自清也尚未找到合適的時機與父親緩和關系。
接著要說那么現(xiàn)在的“荷塘月色”有兩個呢。首先,結合朱自清本人時代背景以及個人追求來看,他本人傾向于“小資情調”的生活,更傾向于投身于“國學”。而有此追求的他便敏感地抓住了此時,淡淡的月色下映照的荷塘與淡淡的憂傷下映照的追求國學的心走到一起啦,那怎能不有遇知己之感呢!所以朱自清在描述完現(xiàn)實的荷塘后,轉到文學中的“荷塘”中來。當然了,現(xiàn)實的荷塘就好比詩歌中的比興部分,是溝通作者心境與現(xiàn)實的橋梁。而“禪聲”“蛙聲”當然不屬于現(xiàn)在這個世界,他們只屬于平時的荷塘。
通過文本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那環(huán)狀結構:出門—荷塘—荷詩—回屋。我們可以逐步分析出朱自清在不同階段的情感變化,借用文章一個詞語的提示就是:不靜—求靜—得靜。此外,通過對于行文緣由的追溯,可以說朱自清在文章中塑造了三個世界:現(xiàn)實世界—荷塘世界—國學世界。在整個脈絡中,作者將情思寄托在了“國學世界”中,通過這以及朱自清以后的生活來看,他一直在踐行對于文學的追求,對于民族氣節(jié)的追求。
對于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說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對于惦記江南的什么了,到目前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惦記江南的政治形勢,國民黨瘋狂抓捕愛國人士,朱自清擔心好友;一種說法是惦記江南家人了,一直想緩和關系卻不能;還有解釋說惦記江南生活,自己出生在南方,長時間居住在北方,難免會留戀年輕時的南方。至今仍糾結在這幾種解釋中,無法確切的說明。
文本細讀需要慢功夫,在學習過程中要有一種負責任的態(tài)度,尊重作者的態(tài)度,不能信口雌黃,隨便說說。它需要隨著閱讀量的增加以及思維的深入而更接近作者所想的“客觀”,所以說,像胡適先生說的那樣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力求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