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乃建
鄭阿姨今年84歲,因皮膚、鞏膜黃柒一個月逐漸加重就診。肝功能檢查發(fā)現(xiàn),轉氨酶,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均升高;相關腫瘤指標檢查發(fā)現(xiàn),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在正常范圍,但CA199異常升高;B超檢查提示肝門區(qū)占位,肝內膽管擴張。綜合鄭阿姨的病情及相關檢查結果,初步診斷為:肝門部膽管癌可能,梗阻性黃疸。醫(yī)生考慮對鄭阿姨進行肝臟增強磁共振檢查,明確有無手術機會。若有,可先進行膽汁引流“退黃”,再實施根治性手術切除;若無手術機會,則可在梗阻部位放置支架,以使黃疸消退,改善病情。
黃疸主要表現(xiàn)為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顏色變黃,皮膚瘙癢,小便顏色加深,大便顏色變淺,等等。黃疸的發(fā)生是由于膽紅素代謝障礙引起血清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病因包括膽紅素生成過多、肝細胞功能低下、肝細胞破壞、膽汁淤積、膽管梗阻等。其中,因膽道結石、膽管癌、膽囊癌、胰腺癌、肝癌、肝門轉移瘤等造成膽管阻塞所致的黃疸,稱為梗阻性黃疸。左肝管、右肝管、肝總管、膽囊管、膽總管等膽道任何部位發(fā)生阻塞,都會使阻塞“上游”膽管內壓力不斷增高,膽管不斷擴張,最終導致肝內小膽管或微細膽管、毛細膽管發(fā)生破裂,結合膽紅素從破裂的膽管溢出進入血液中,導致黃疸發(fā)生。血液學檢查主要表現(xiàn)為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直接膽紅素與總膽紅素比值大于55%),B超或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檢查可見肝內膽管、膽總管等增粗,甚至膽囊異常增大。
對梗阻性黃疸,要在明確原發(fā)病的基礎上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同時也要對癥治療。膽道結石等所致的良性梗阻及適合手術的惡性梗阻(腫瘤),首選手術治療。若黃疸持續(xù)時間長,有感染甚至休克等并發(fā)癥,全身情況比較差,則需要迅速減退黃疸、改善肝功能。關鍵措施是解除膽道梗阻,使其恢復通暢,或者將淤積的膽汁引流出體外。主要方法有兩種:一是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二是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PTCD)。緊急情況下較多采用PTCD,它是在超聲或X線引導下,用細針經皮穿刺進入肝內擴張的膽管,待造影顯示出肝內膽管和膽道梗阻部位后,在梗阻上方放置一根或多根有孔塑料引流管,將膽汁引流出體外,使黃疸消退,同時改善肝功能、控制膽道感染。
很多惡性膽道梗阻在被發(fā)現(xiàn)時已經失去手術切除腫瘤的機會,通過介入途徑在膽道梗阻部位放置金屬支架是標準療法。通過金屬支架,膽汁可按照正常途徑進入腸道,避免膽汁、胰液等體液丟失,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營養(yǎng)、代謝狀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當然,由于腫瘤內生、上皮細胞增生和膽道碎片等因素的影響,金屬支架的通暢性常常會受到限制,50%以上的支架在被植入6個月后會再次閉塞。為解決這一難題,國內外專家曾先后嘗試改變支架設計、采用有機聚合物涂層包裹金屬支架(覆膜支架)、用合金材質(如鎳鈦合金)代替不銹鋼支架等方法。此外,采用局部放療,膽管內光動力療法、膽道射頻消融術等綜合措施,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支架的通暢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