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肉食,體現(xiàn)了等級制度的差異和社會發(fā)展的水平?!靶《?,來兩斤牛肉”不過是小說家言。穿越“食”空,吃肉不易。古人對肉食的把控遠比現(xiàn)今復雜得多,那么在古代哪些肉類食用率更廣,哪些肉類又有食用限制呢?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出自《三字經(jīng)》。六畜不僅是人類生活的勞力或助手,還是重要的動物蛋白來源?!抖Y記》認為:“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惫糯娜馐?,體現(xiàn)了等級制度的差異和社會發(fā)展的水平。
在古代,馬牛羊屬于上三品。其中,馬和牛屬于重要的生產(chǎn)資料,理應受到尊敬,而古人又崇尚羊的“跪乳之恩”,因此受到重視。雞狗豬是下三品。同樣是古人馴化的家畜,雞有司晨報曉之功,位列第四?!秶Z·越語》記載:“生丈夫,二壺酒,—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卑凑展糯澳凶鹋啊钡乃枷耄苊黠@,狗的地位高于豬。
牲畜地位的不同,對應著社會等級的待遇也有差異。舉行祭祀儀式時,天子專享牛羊豬組成的“太牢”套餐,諸侯和卿大夫只能享用羊豬組成的“少牢”?!秶Z·楚語下》明確提出:“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在古代,想隨心所欲地吃肉,是犯禁的。
所以,“小二,來兩斤牛肉”不過是小說家言。穿越“食”空,吃肉不易。古人對肉食的把控遠比現(xiàn)今復雜得多,那么在古代哪些肉類食用率更廣,哪些肉類又有食用限制呢?
馬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
在古代,馬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馬不但是交通工具,也是組建騎兵的軍事資源。早在先秦時期,國家建立了馬政制度,促進馬匹的發(fā)展壯大。據(jù)《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獵,以習五戒,班馬政?!庇纱耍R政得到了歷代王朝的關注。
正因如此,不到危急關頭,古人是不會食用馬肉的。只有舉辦重大儀式時,才會殺馬作為祭品,展示儀式的權威和莊重。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殺白馬,與群臣共同用馬血涂抹嘴唇,宣布“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誓言,史稱“白馬之盟”。由此可見,馬在古代的重要地位。
農(nóng)耕文明,牛的存在不可或缺
封建社會長期處于農(nóng)耕文明,所以,牛的存在不可或缺。漢朝時,牛被列入禁屠名單。《漢律》規(guī)定:“不得屠殺少齒?!睔⑴斆陌咐?,屢見不鮮。歷代都執(zhí)行了這一制度,即便是生病和殘疾的牛,也不能私自殺死,否則將被處以徒刑、留放、勞改或杖責的懲罰。南梁謝諼官居司徒右長史,因“坐殺牛于家”遭到告發(fā),被貶為民?!端疂G傳》中,梁山好漢大吃牛肉的場景,不過是為了突出梁山好漢的造反精神,故意設計的文學細節(jié)。
牛在軍事上也有突出的貢獻。牛皮和牛筋是制作戰(zhàn)靴、鎧甲、束帶、韁繩、馬鞭、弓箭等武器的重要原材料,被列為軍事物資,需要上交國家。否則,輕者打板子,重者判刑罰款。難怪元朝農(nóng)業(yè)專家王禎在《農(nóng)書》中說:“農(nóng)為牛本,有功于世?!睂⑴5闹匾蕴嵘搅诵碌母叨?。
羊肉是餐桌的霸主
《說文解字》對美的解釋是“美,甘也,從羊從大。”說明很早以前,羊就和美好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了。另據(jù)《本草綱目》記載:“羊肉性溫,味甘,益氣補虛。”羊肉味道鮮美,具有食療的功效,受到古人的偏愛,也在情理之中。
南北時期的佛教典籍《洛陽伽藍記》認為:“羊者是陸產(chǎn)之最?!痹谔瞥娜恕把蚋崦谰啤钡耐苿酉拢匝蛉庋葑兂梢环N餐飲時尚。到了宋朝,羊肉成為肉食主流。宋神宗時期的御廚每年消耗的羊肉約有43萬斤,相當于每天要殺十多只羊,相較之下,豬肉只有區(qū)區(qū)4100斤。
到了宋真宗繼位,每天宰羊的數(shù)量暴漲至350只。“御廚只用羊肉”甚至成為皇室諭令。鮮美的羊肉,長期占據(jù)著古代餐桌的霸主寶座。
雞除了能吃,還能用
雞不但能提供肉食,還能出產(chǎn)豐富的雞蛋。早在新石器時期,古人就開始食用雞肉了。
戰(zhàn)國時期,國家設有“雞人”,專司祭祀。不僅如此,當時還出現(xiàn)了專業(yè)的養(yǎng)雞場。據(jù)《越絕書》記載:越國“婁門外雞坡墟,故吳王所蓄雞,使李保養(yǎng)之,去縣二十里”。由此推斷,當時的養(yǎng)雞規(guī)模相當可觀。
不論陰晴,雄雞總能準時啼叫,這與它的生理結構有關。在雄雞的大腦和小腦之間,存在著一個松果體,能夠分泌對光線十分敏感的褪黑激素。每當晨曦初現(xiàn),松果體就會停止分泌褪黑素,雄雞就會蘇醒,繼而啼鳴報曉。
清朝陳洖子在《花鏡》中,提出:“雞有五德:首頂冠,文也;三足搏距,武也;見敵即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時,信也?!边@些品德是對雞的高度評價。此外,十二生肖中,雞也是唯一入選的禽類,足以說明雞廣受歡迎。
性價比不高的狗肉
俗話說:“掛羊頭賣狗肉?!贝砉啡獗妊蛉獗阋?。據(jù)《本草綱目》記載:“田犬長喙善獵,吠犬短善守,食犬體肥供饌?!睋?jù)此斷言,古代有專供食用的比較肥的狗。《日華子本草》提出:狗肉“補胃氣,壯陽,暖腰膝,補虛勞,益氣力”。劉邦、鄭板橋、李鴻章等人均喜食狗肉。
令人費解的是,狗肉并不是古代肉食的主流。從經(jīng)濟角度看,養(yǎng)狗的成本較高,而狗的出肉率又低于羊和豬,性價比不高。從社會角度看,狗不但能幫助主人放牧,還能與主人進行情感交流,故吃狗肉的人比較少。
餐桌上逆襲成功的豬肉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東坡被貶黃州。郁郁寡歡之余,他自創(chuàng)了“東坡肉”,香飄千古,引無數(shù)老饕折腰。這道菜的主料就是豬肉。在明朝之前,豬肉的市場占有率并不高。明永樂年間,御膳菜單中,有豬肉六斤、羊肉五斤,雙方勢均力敵。
明末,據(jù)光祿寺統(tǒng)計,宮廷一年耗費豬18900頭、羊10750只。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舉行除夕宴會,消費豬肉65斤、羊肉僅為20斤。兩者已拉開了明顯的差距,豬肉成功實現(xiàn)了逆襲。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出“豬,天下畜之”??梢钥闯觯i在當時已經(jīng)確立了主流地位。豬的成功之處,在于它產(chǎn)量高、繁殖力強、飼養(yǎng)場地小、持續(xù)提供有機肥等優(yōu)點。明朝人口大爆發(fā),也為豬肉躥紅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豬羊之爭,以豬的完勝告終。
(《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