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麗宏
曉晴寒未起,青霜染黃葉。
下霜的日子,怎么會暖呢?冷。干冷。日出之前,地面、屋舍、樹葉、一根谷草、一垛枯柴,都覆上了一層寒冷的雪意:有的長出點白毛毛,有的鑲上了蕾絲花邊。美是美的。
真冷。干冷干冷的,怎么會暖呢?
霜降,像一聲棒喝,輕輕的,淺淺的,但足以阻住萬物蓬勃伸張的狂熱。它像一種鐵打的規(guī)矩,不可通融,不可改變。古書說,霜降有三候:豺狼開始捕獵過冬食物,大地草木葉黃飄落,蟲子全在洞中冬眠了。
但也有一些例外。那些物事,越是經(jīng)霜,便越是凸顯出與眾不同的絕美風姿。
松柏之質(zhì),經(jīng)霜彌茂,這是骨氣;楓葉之色,經(jīng)霜欲紅,這是絢爛;法桐,撲簌下落,半是淺青,半是赭黃,叫人忍不住生出幾分輕愁;墻上爬山虎,老紅葉子掩不住一身虎骨,紅艷艷的煙火日子,經(jīng)霜更紅火。
還有白菜,白居易寫白菜經(jīng)霜:濃霜打白菜,霜威空自嚴。不見菜心死,反教菜心甜。霜前的白菜,菜幫生硬,味道青澀,吃起來口感呆板,毛扎扎,柴燥燥,愣頭青的二百五一般。但是,來一場霜吧,一場霜后,青澀、愣怔之氣被殺去,味道眼見得醇厚、豐滿起來,入口脆靈靈的。還有霜后的蘿卜、紅薯之類,在霜降后,看似眠去了,其實,內(nèi)涵卻在不斷優(yōu)化。所以,白菜、蘿卜、紅薯越放越甜。
柿子呢,經(jīng)霜后,皮變薄,肉更鮮,味更美。民間說,霜降吃柿子,不得口角炎。把柿子做成柿餅,日曬夜露,會析出一層雪白柿霜。經(jīng)歷一場霜,能讓它們具備更好的品質(zhì)。
自然界的風霜,是一種物候現(xiàn)象;人生中的風霜,則往往意味著逆境、危機、艱難險阻,乃至無奈、低落,悲哀、痛苦。然而,面對風霜,去提升自我,優(yōu)化自我,它就成了一種契機。風霜熬過,便迎來收獲。
因此,風霜,是一種環(huán)境,一種歷練,亦是一種條件,一種要素。經(jīng)風歷霜,去品味,去感悟,去堅持。最終會迎來更豁達絢爛的風景,更美好的人格心性。
秋水長天摘自《撫州日報》
散文賞析
一層霜降一層寒,本文的霜卻偏偏是暖的,這是為何?原來是因為霜賦予事物的那種與眾不同的品格:在風霜中堅持,因風霜而蛻變。于是物理上造成冷效果的霜給人帶來了心理上的暖,這便是作者筆下霜的深層次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