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貞
倍速播放的鬼畜視頻、題材各異的番劇、形形色色的二次元動漫……提到95后、00后所喜愛的影視形態(tài),相信以上潮流元素便自覺涌入許多人的腦海。但這一切可能只是源于我們的“刻板印象”。
95后、00后被普遍認為是在日本動漫和好萊塢大片里成長的一代,然而哪一時代的年輕人都不是盲從流行,主旋律創(chuàng)作也不等同于墨守成規(guī)。近日,圍繞“16—22歲年輕人喜歡什么樣的主旋律影視作品”,《綜藝報》面向該年齡段的在校學生和職場年輕群體發(fā)起了問卷調查,來自北上廣深、湖南、黑龍江、江西等地的243名適齡用戶參與了在線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這一屆年輕人“很愛國”,曾經一度被認為“曲高和寡”的主旋律作品,也不再絕緣于主流的年輕受眾群體。
過半數(shù)年輕人對國產主旋律作品表示滿意
在16—22歲的受訪對象中,86.4%的年輕觀眾表示自己觀看過主旋律影視劇,其中超過半數(shù)的年輕人對國產主旋律影視劇表示滿意,選擇“很滿意”的占比12.4%,“滿意”占比39.5%,滿意程度為“一般”的占比43.2%,“不滿意”占比1.2%,“很不滿意”占比3.7%。不少受訪對象反映,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一批歌頌新時代、禮贊新中國的佳作讓“主旋律”變得更“燃”了。
主旋律影視劇在年輕觀眾中受到歡迎,在觀眾占比上同樣有所體現(xiàn):以今年“史上最強國慶檔”為例,年輕人構成了觀影主力軍,燈塔專業(yè)版數(shù)據(jù)顯示,20-24歲的年輕群體在《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主旋律電影中都占據(jù)著最大的觀影比例(分別占31.8%、29.9%、32.3%)。年輕觀眾是主流觀影人群,票房高低直接反映了他們對影片的喜好程度,三部主旋律影片取得了60多億元票房,獲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2020年,90后將進入30歲,00后將進入20歲,新一代的年輕人逐漸成為娛樂消費主力。燈塔發(fā)布的《選擇的力量——2018中國電影市場用戶觀影報告》顯示,近年來進入電影院的觀影用戶愈發(fā)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19歲及以下觀影用戶占比逐年加倍,從2016年的2%增至2017年的4%,2018年更是達到8%,成為電影市場的重要觀影力量。2018年,25歲以下觀影用戶持續(xù)增長,占比已升至39%。
“個人興趣愛好”是主要觀看原因
《綜藝報》調查問卷顯示,“因熱播而好奇”“個人興趣愛好”“陪家人、朋友觀看”是16—22歲的年輕人“選擇觀看主旋律影視劇的主要原因”,其中選擇“個人興趣愛好”的占比38.3%。
95后、00后對主旋律影視作品有著較強的“個人興趣愛好”,他們的觀影熱情越來越多地在一些優(yōu)秀的主旋律電影上釋放,這一點,從主旋律影片背后受眾畫像的變化上也能直觀體現(xiàn):燈塔專業(yè)版數(shù)據(jù)顯示,2016年《湄公河行動》上映時,19歲以下受眾占比僅為1.4%,20-24歲受眾占比26.6%;2017年《戰(zhàn)狼2》上映時,19歲以下受眾已突破4.1%,20-24歲受眾占比達30.4%;今年熱映的《我和我的祖國》,12.5%和31.8%的受眾是19歲與20-24歲觀眾,在歷年主旋律電影里占比最高。不同于以往主旋律影視劇“喊口號、重說教”,這批“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影視劇,拍攝內容和風格更傾向于與年輕觀眾拉近距離。
此前,95后、00后被普遍認為是在日本動漫和好萊塢大片里成長的一代,不過在民族認同感和愛國熱情上,這一撥年輕人卻并未降低。國際教育慈善組織VarkeyFoundation發(fā)布的調查顯示,以95后為代表的中國年輕人,在國家認可度、評價方面,相關數(shù)據(jù)都要高于很多發(fā)達國家。
嗶哩嗶哩(簡稱B站)董事長兼CEO陳睿曾在公開演講中表示,據(jù)B站后臺數(shù)據(jù)監(jiān)測,很多90后、00后表現(xiàn)出了很高的愛國熱情。他分析認為,“他們從小的生活很富足,他們的教育各方面都很好,他們真正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非常好的國度,他們是發(fā)自內心地愛著我們的國家?!彼麄兂砷L在中國不斷擴大話語權的年代,成長在民眾不斷擁有民族自信的年代。他們所看到的中國,已經在許多方面走在世界領先的位置,這種民族自豪感是前所未有的。
“主旋律+流量明星”不是必勝法則
在“對哪種類型的主旋律影視劇感興趣”的征集中,“緝毒、案件偵破等涉案題材”和“抗戰(zhàn)、諜戰(zhàn)等軍旅題材”分別占比43.2%和39.5%,成為16-22歲年輕人最感興趣的主旋律作品類型;而“角色塑造生動有感染力”成為促使他們選擇觀看一部主旋律影視劇的最主要原因,占比65.4%;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氣偶像參演助陣”這一原因僅占28.4%。
以往,“拼顏值”“愛追星”是影視圈給年輕人貼的標簽,企鵝智庫在《解剖95后》的數(shù)據(jù)報告中也指出“95后、00后更容易被小鮮肉演員吸引”。因此,起用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偶像明星參演,被認為是主旋律影視劇“商業(yè)化”效果“顯而易見”的操作手法。
不過,通過調查反饋我們發(fā)現(xiàn),在對于“偶像明星參演主旋律影視劇的態(tài)度”上,43.2%的受訪對象表示“不排斥,也不關注”,選擇“關注,并特別關注某些個體”的占比23.5%,選擇“關注,但無特別關注的個體”的占比22.2%,選擇“有些許排斥”的占比7.4%,選擇“極度排斥”的占比3.7%。
這一數(shù)據(jù)從某種層面也印證了今年暑期檔國內影視市場出現(xiàn)的“流量明星失效現(xiàn)象”。同時說明,主旋律影視作品想要更好地與年輕市場對接,單純依靠偶像明星增強主旋律作品對年輕觀眾的影響力的做法,對于95后、00后的實際吸引力或將不及預期。無論是制作方還是年輕演員都必須認識到“主旋律+流量明星”不是必勝法則,影視作品的質量才是根本。
95后更注重在社交網絡上表達分享
《綜藝報》調查顯示,16-22歲的年輕人更愛互動表達自己對主旋律影視劇的觀點。觀看到一部好的主旋律影視作品時,除“直接向身邊親朋好友推薦分享”(65.4%),“在朋友圈、微博等渠道發(fā)布自己的觀后感”(29.6%)或“轉發(fā)自己認可的相關評論文章”(19.8%)成為這些年輕人與他人分享主旋律影視劇的主要方式。這對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宣發(fā)來說,是健康積極的信號,表現(xiàn)出主旋律作品和年輕受眾之間的互動有效,同時對于制作方做好營銷也具有參考價值,有助于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內容創(chuàng)作和宣發(fā)更加向年輕化、社交網絡化發(fā)展。
1995年被稱為中國的互聯(lián)網商業(yè)元年,作為真正的網生一代,95后在社交網絡上表現(xiàn)得比95前更加主動,他們在社交平臺上更愿意主動發(fā)言,對社交網絡的依賴度也更高。根據(jù)企鵝智庫發(fā)布的《“95后”新生代社交網絡喜好報告》:“有31.71%的95后樂于在社交網絡上發(fā)言,而樂于在網絡上發(fā)言的95前只有21.84%。對自己分享出去的內容,強烈期望得到‘贊‘希望更多人點贊的95后占到總人數(shù)的64.4%?!?/p>
“年輕人缺乏收入來源,并非消費的主力軍,這一認知在95后身上并不適用。”《“95后”新生代社交網絡喜好報告》指出,“我們發(fā)現(xiàn),盡管可支配收入無法與成年人相比,但95后群體對于自己喜歡的事物表現(xiàn)得‘毫不吝嗇。95后更愿意為‘喜歡而花錢,并且更容易受到網絡輿論和好友圈推薦的影響。”
被稱為“互聯(lián)網原住民”的95后年輕人正在成為影視劇等文化產品的消費主體,他們思想活躍,想象豐富,求知欲強,喜歡接觸并容易接受新事物,他們的消費觀正影響著行業(yè)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方向。阿里巴巴發(fā)布的《95后夜貓子報告》也顯示,“超過35%的夜場電影用戶為95后。95后年輕人對電影的偏好與票房分布基本一致,直接影響票房大盤走勢。對于自己喜歡的優(yōu)質電影,95后夜貓子傾向于用‘多刷的方式表達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