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兵,陸雯萍,余先球,施小鳳,丁宏勝, 陸益龍
(1. 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江蘇 海安 226600; 2. 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血液科,江蘇 鎮(zhèn)江 212001)
噬血細胞綜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是一種嚴重威脅生命的免疫功能紊亂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肝、脾、淋巴結腫大,黃疸,進行性全血細胞減少。HPS分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成人以繼發(fā)性為主,多因不同病因致患者體內炎癥因子高表達并激活單核-巨噬細胞系統致多臟器損害。該類疾病早期診斷難、病情發(fā)展迅速,臨床預后差。本研究回顧性分析35例HPS患者臨床資料及病情發(fā)展規(guī)律,為該類患者早診、早治,改善患者預后提供參考依據。
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及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診治的35例HPS患者,其中男16例,女 19 例,年齡30~80歲,中位年齡61歲。根據HPS患者原發(fā)疾病分為EB病毒感染組(12例)、腫瘤相關組(13例)和免疫疾病組(10例)。將EB病毒感染組患者HPS相關臨床特征在2周內全面表現者設為早期表現組(5例),>2周者設為遲發(fā)表現組(7例)。EB病毒感染組及腫瘤相關組HPS患者中,對確診并行干預性治療120 d內死亡者設為近期死亡組,超過120 d死亡、包括長期存活者為非近期死亡組。參照2004年HPS診斷標準: ① 發(fā)熱:體溫>38.5°C,持續(xù)>7 d; ② 脾臟腫大; ③ 血細胞減少(累及外周血兩系或三系):血紅蛋白<90 g/L,血小板計數<100×109/L,中性粒細胞<1.0×109/L且非骨髓造血功能減低所致; ④ 高三酰甘油血癥和(或)低纖維蛋白原血癥:三酰甘油>3 mmol/L; ⑤ 骨髓、脾臟、肝臟或淋巴結穿刺可見噬血細胞; ⑥ 血清鐵蛋白≥500 μg/L; ⑦ NK細胞活性降低或缺如; ⑧ sCD25升高。符合以上8條指標中5條者確診。
入院患者當日抽取靜脈血檢測以下指標:外周血象(血細胞分析儀);肝腎功能、血脂及肌酶譜(全自動生化分析儀);EB病毒-DNA(EB病毒核酸擴增熒光定量檢測法);淋巴細胞免疫分型(流式細胞儀);腫瘤指標(AFP、CEA、CA125、CA199、CA50)及血清鐵蛋白(同位素法);凝血指標(凝固法);自身抗體(酶標法)等指標檢測。并通過胸腹部CT平掃、B超定位明確患者有無肝、脾、淺表淋巴結腫大及是否合并有肺部感染。血片、骨髓穿刺涂片檢查通過光學顯微鏡進行人工觀察分析。
EB病毒感染組及免疫相關組患者均采用HPS(2004)方案治療。初始治療8周:地塞米松10 mg/(m2·d) 2周 、5 mg/(m2·d)2周、2.5mg/(m2·d)2周、1.25 mg/(m2·d)2周。VP16每次 150 mg/m2,2次/周、共 2周;1次/周,共6周。環(huán)孢素A 6 mg/(kg·d),口服,1周后監(jiān)測血藥濃度,后每月監(jiān)測1次,維持環(huán)孢素A血藥濃度在200 mg/L左右。HPS發(fā)病過程中有神經系統癥狀者,行腦脊液檢查,腦脊液檢查異常者予甲氨蝶呤、地塞米松二聯鞘注,從第3周開始,每周1次,共4次。維持治療(9~40周):地塞米松10 mg/(m2·d),3 d/2周;VP16每次150 mg/m2,1次/2周;環(huán)孢素A同初始治療,直到40周后。腫瘤相關組HPS依據患者原發(fā)性疾病予以相應化療方案治療。
HPS患者均以發(fā)熱、脾腫大、外周血象變化、高乳酸脫氫酶、低纖維蛋白原、高血清鐵蛋白、骨髓中見噬血細胞為主要臨床特征。骨髓涂片檢查結果顯示,35例HPS患者中,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明顯活躍22例,增生活躍13例。所有病例骨髓涂片中均可見吞噬細胞,其形態(tài)特征為細胞胞質量豐富、并可見細顆粒、空泡及吞噬的幼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及細胞碎片,核不規(guī)則型多見,核染色質緊密,核仁不明顯,該類細胞在骨髓涂片中有核細胞占比為3%~7.5%,EB病毒感染組為(4.61±1.25)%、腫瘤相關組為(4.22±0.93)%和免疫疾病組為(3.51±0.58)%,3組噬血細胞占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0.715,P>0.05)。
EB病毒感染組谷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水平較腫瘤相關組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免疫疾病組血小板計數較腫瘤相關組和EB病毒感染組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免疫疾病組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和乳酸脫氫酶較EB病毒感染組均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結果表明,遲發(fā)表現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明顯低于早期表現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水平顯著高于早期表現組。見表2。早期表現組血清鐵蛋白>20 000 ng/L患者數3例、遲發(fā)表現組為7例,遲發(fā)表現組患者高血清鐵蛋白患者比例顯著高于早期表現組(χ2=4.278,P<0.05);遲發(fā)表現組近期死亡患者數(4例)明顯高于早期表現組(0例)(χ2=12,P<0.05)。
表1 腫瘤相關組、EB病毒感染組、免疫疾病組HPS患者各指標比較
a:與腫瘤相關組比較,P<0.05;b:與EB病毒感染組比較,P<0.05
表2 EB病毒感染相關HPS早期表現組與遲發(fā)表現組各指標比較
比較結果顯示,近期死亡組患者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水平顯著高于非近期死亡組患者,而血紅蛋白水平明顯降低。見表3。近期死亡組及非近期死亡組患者中,血清鐵蛋白>20 000 ng/L的患者數分別為6例和8例,近期死亡組高血清鐵蛋白患者比例顯著高于非近期死亡組(χ2=25.0,P<0.05)。
表3 近期死亡組與非近期死亡組各指標水平比較
EB病毒感染組患者近期死亡率(33.3%,4/12例)明顯高于腫瘤相關組(15.4%,2/13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0,P<0.05)。EB病毒感染組患者死亡原因為感染并多臟器功能衰竭,腫瘤相關組患者死亡原因為嚴重低蛋白血癥并多臟器功能衰竭。EB病毒感染組患者中有2例分別于26個月、32個月后并發(fā)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18個月后并發(fā)T細胞淋巴瘤,現仍接受治療,另3例無病生存。
HPS屬于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系統的過度反應疾病,早期診斷較難,目前普遍認為繼發(fā)性HPS以感染、免疫性疾病及繼發(fā)腫瘤者多見[1]。該類疾病發(fā)生多表現為多臟器損害,這與HPS發(fā)病過程中患者體內CD8+T細胞、巨噬細胞過度活化并進而降低細胞毒性T細胞(CTL)對抗原提呈細胞的清除,導致患者體內持續(xù)存在CD8+T細胞慢性刺激有關[2]。HPS患者臨床表現為血清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升高,全血細胞減少及血清白蛋白降低。三組HPS患者中,發(fā)熱、脾腫大、外周血象變化明顯,EB病毒感染相關HPS患者上述臨床特征表現更為明顯。程艷麗等[3]對28例EB病毒感染相關HPS患者臨床資料采用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EB病毒感染、CD4/CD8比例倒置是HPS 死亡的高危因素。本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相關HPS患者肝、脾、淋巴結腫大,多漿膜腔積液的發(fā)生率高于腫瘤相關組和免疫疾病組患者,且EB病毒感染組患者死亡率最高。
乳酸脫氫酶為胞內酶,體內組織細胞出現損傷、破壞增多時會明顯升高[4],且乳酸脫氫酶升高的水平及持續(xù)的時間反映了組織損傷的程度[5]。本資料顯示三組HPS患者乳酸脫氫酶水平均明顯升高,EB病毒感染相關HPS患者乳酸脫氫酶升高更為顯著。有資料顯示[6]:NK/T 淋巴瘤相關HPS診斷與死亡(最后一次接觸)時間間隔為4~701 d,中位時間間隔為15 d。乳酸脫氫酶在HPS、低纖維蛋白原血癥和脾腫大與較差的生存率顯著相關。高乳酸脫氫酶與HPS患者預后直接相關[7]。另有文獻報道:初診3周內HPS患者血清鐵蛋白>11 000 μg/L者的死亡率是<11 000 μg/L患者死亡率的5.6倍[8]。本組病例中,EB病毒相關HPS遲發(fā)表現組患者高死亡率及近期死亡HPS患者血清乳酸脫氫酶及鐵蛋白均顯著升高同樣說明這一點。有研究報道,低蛋白血癥會減少患者體內自由基中和作用,降低治療中的藥物作用[10],因此嚴重低蛋白血癥也是EB病毒相關HPS患者近期高死亡率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HPS患者病情發(fā)展迅速,死亡率高,尤其是EB病毒感染HPS患者。早期明確診斷、盡早干預治療是HPS治療成功的關鍵。因此,臨床上對發(fā)熱原因不明,合并有白細胞、血小板計數減少,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及乳酸脫氫酶升高的遲發(fā)表現HPS患者應及早進行EB病毒篩查及多部位骨髓穿刺涂片檢查,可盡早明確EB病毒感染相關HPS診斷并能得到早期有效治療、提高該類HPS患者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