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山東省果茶技術推廣站 李玉勝/ 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 秦旭
(1)園地選擇及整理。選擇地勢平坦、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水源充足、保水性能良好,土壤呈酸性(pH酸堿度在4.5~6.5),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的地塊。深翻80厘米以上,清除地塊內的雜草、亂石等,并整平。
(2)確定種植行和栽培密度。實行雙行單株栽培,根據(jù)茶樹不同品種樹姿開張情況,一般株距設置為25~40厘米,小行距30~40厘米,雙行大行距120~150厘米,每667平方米栽植3000~3800株。開張型茶樹品種要適當增加株行距。
(3)精細整地。確定好種植行后,按單行寬60厘米、雙行寬80厘米、深80厘米的規(guī)格開挖施肥溝,每667平方米施用腐熟農家肥(堆肥、漚肥、廄肥)3000~5000千克或腐熟餅肥200~500千克或茶樹專用生物有機肥,加過磷酸鈣100千克,按底土、心土、表土依次回填后灌水沉實。待土壤墑情適宜時,整成低于地面5~10厘米的區(qū)畦,黏壤土可起3~5厘米高的壟,以待栽植。
推薦使用大中型拱棚。一般2~4行茶樹搭建一個拱棚,高度在1.3米以上,拱棚坡度要盡量大于45度。材料可選用竹木結構或者鋼架結構,有條件的地區(qū)推薦使用鋼架結構大棚。棚架設施最好在茶苗栽植前搭建好。
(1)春暖式大棚。主要用竹木(鍍鋅管)、薄膜等材料,建棚跨度在8~10米,長度30米左右。將竹竿折成弓形,間距1.5米左右,均勻地固定在兩側的立柱上。根據(jù)竹竿承受能力,適當豎立幾根立柱,用以支撐整個大棚。以不被風吹壞為原則,薄膜用繩或竹竿等壓緊。
(2)冬暖式大棚。采取東西走向,長度不低于30米,跨度9米左右。東、西、北三面建墻,墻體厚度80厘米以上,墻內填充碎草或爐渣。北墻高1.8~2米,東西墻南低北高。離北墻1.5米左右設立柱,高度達到2.8米左右。棚內立柱南北4排,柱間距1.5~2米,頂部用竹竿或檀條連成縱橫交錯的支架,上蓋無滴膜,薄膜上再用鐵絲或竹竿等物壓住,并加蓋草氈。
(3)全鋼架連棟大棚。一般立桿采用60毫米口徑熱鍍鋅鋼管,水平桿采用50毫米口徑熱鍍鋅鋼管,棚頂采用25毫米熱鍍鋅鋼管。大棚頂高4.2~4.5米為宜,肩高2.5~3米為宜。
(4)棚膜與遮陽網。推薦使用6~8絲耐老化棚膜。夏季高溫時,選用透光率40%左右的遮陽網遮陽。
(1)品種。選擇適合本地氣候、土壤條件的無性系茶樹品種,如福鼎大白、龍井43、龍井長葉、中茶108、鄂茶1號、白毫早、舒茶早、平陽特早等。栽培時要注意“早、中、晚”品種的搭配,一般以3∶5∶2的比例搭配為宜。
(2)苗木要求。茶苗采用帶土的穴盤苗或者營養(yǎng)缽苗(最好是本省繁育),可提高茶苗成活率。苗木標準:高度不低于20厘米,直徑不小于0.3厘米,根系發(fā)根正常,葉片完全成熟,主莖大部木質化,無病蟲為害,起苗多帶泥土,少傷細根。
(1)栽植時間。春栽,魯東南茶區(qū)以4月中上旬為宜,膠東沿海地區(qū)以4月中下旬為宜;秋栽以9月下旬或10月上中旬為宜。
(2)栽植技術。①栽苗:在整好的畦內挖栽植溝,溝深需根據(jù)茶苗根系而定,一般溝深比根長深度再深2~3厘米,每穴栽植1株茶苗,扶正茶苗逐層填土壓實,穴盤苗要填土覆蓋起接穗。②澆水:及時澆足定根水,沉實土壤。③覆土定剪:澆水后茶苗泥門低于地表面5~10厘米,待土壤不黏時,覆土至泥門上2~3厘米。正苗后定剪,定剪高度離地18~20厘米。④劃鋤:結合鋤草將泥門覆土劃開、整平。⑤澆二水:視天氣晴雨情況,再及時澆足二水,以確保土壤水分,提高茶苗成活率。⑥插拱覆膜保墑:在澆透第二次水后,春季及時在行間覆黑膜,防草、保溫保濕;秋季及時插拱覆膜保墑,宜使用有滴膜,利于調節(jié)棚內空氣溫濕度。
(1)肥水管理。有條件的可以上微噴、微灌等水肥一體化設施,初期一定要保持土壤濕潤。茶苗春栽后,在7~8月以施氮肥為主,一般N∶P∶K比例為3∶2∶1,促進生長,提高茶苗高度。秋季深施基肥,開溝深度40厘米以上,以磷鉀肥為主,氮肥為輔,一般N∶P∶K比例為1∶2∶3,多施腐熟農家肥、茶樹專用生物有機肥、復合肥。
(2)溫度調控。覆膜后的茶園要加強溫度調控。掌握“大雪”前蓋棚膜,春季棚內溫度25℃以上時及時卷膜通風降溫,25℃以下時及時放膜保溫;棚外溫度25℃以上、地溫10我的以上時可以揭膜。
(3)松土除草。及時松土、清除雜草,適時鋪草。
(4)修剪。一般在“春分”前后或春茶后進行,當年第一次定型修剪高度為18~20厘米,第二、三、四年在前一年剪口基礎上抬高15厘米左右,第四年茶樹高度達到65厘米左右。
(5)采摘。茶樹生長旺盛,樹齡滿2年即可適當采摘。